搜索到280篇“ 河西绿洲灌区“的相关文章
水氮互作对河西绿洲灌区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4年
以玉米陇单6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灌水和施氮2因素交互设计,按照农田实际蒸散量(ETc)设置3个灌溉水平,分别为80%ETc、100%ETc、120%ETc(W1、W2、W3),每个灌水量下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不施氮、施氮230、340、450 kg/hm2(N0、N1、N2、N3),共12个处理。在玉米各生育期测定光合生理指标,收获后测产和子粒品质并计算水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或灌溉水平下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施氮量或灌水量增加而提高。适宜的水氮配比可显著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表明N3W3处理综合效应最佳,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428.60~493.33 mm、施氮量为450 kg/hm2。
邓浩亮潘小番兰雪梅王勤礼肖让滕安国雷联
关键词:玉米水氮互作
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制种玉米水钾耦合效应分析
2024年
在临泽县沙河镇新丰村制种玉米基地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低水(2880 m^(3)/hm^(2))、中水(3840 m^(3)/hm^(2))、高水(4800 m^(3)/hm^(2))3个灌溉定额水平及低钾(60 kg/hm^(2))、中钾(120 kg/hm^(2))、高钾(180 kg/hm^(2))3个施钾量水平,采取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水钾供应对绿洲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钾耦合效应影响下产量、百粒重、干物质量最高组合均为高水、中钾处理,分别为8819.90 kg/hm^(2)、27.05 g、235.31g/株。在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农田中,灌水量、施钾量与制种玉米产量之间符合二元二次回归模型,该模型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呈高度相关。通过模型解析表明,产量随水、钾投入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经模型寻优得出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水、钾组合方案,当产量在8000~9000 kg/hm^(2)范围内时,最佳灌水量为4128.00~4623.36 m^(3)/hm^(2)、施钾量为126.24~161.76 kg/hm^(2)。
张建斌徐平德张大亮梁仲锷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
耕种模式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茎叶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河西绿洲干旱农业区不同耕种模式对玉米茎叶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将免耕(NT)、传统翻耕(CT)2种耕作方式与小麦玉米间作(W/M)、麦后插播冬油菜玉米轮作(W-G→M)、小麦玉米轮作(W→M)3种种植模式相结合,共设置6种模式处理,对不同模式下玉米茎叶的N、P、K、有机碳(OC)含量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W/M模式下NT处理玉米叶中的N、P、K含量和茎中的N、K含量分别较CT处理高13.54%、26.66%、8.70%和8.00%、12.93%;W-G→M模式下,NT处理叶中的P、K含量和茎中的N、P、K、OC含量分别较CT处理高9.79%、14.72%和8.06%、14.13%、5.45%、0.44%;W→M模式下,NT处理叶中的P、K、OC含量和茎中的N、K、OC含量分别较CT处理高4.24%、3.82%、6.47%和13.21%、15.35%、0.05%。与轮作相比,W/M模式下茎中的N、K、OC含量分别较W-G→M高1.16%、9.09%、12.38%,较W→M模式则分别提高7.80%、3.66%、1.10%;W-G→M模式下叶中的N、P、OC含量和茎中的P含量分别较W→M模式高0.07%、5.76%、2.26%和5.72%。玉米成熟期,NT处理的玉米较CT处理平均增产8.72%,且W/M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NTW/M模式表现更好。综合分析,免耕有利于提高玉米茎叶中的养分含量,间作种植有利于作物增产增收,免耕小麦玉米间作模式可在河西灌区推广实践。
石昊杨彩红崔文强姜晓敏
关键词:耕作方式玉米养分吸收
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南瓜水氮调控效应研究
近年来,河西绿洲地区南瓜种植灌溉方式粗放且盲目施氮导致水氮利用效率低下,这种种植模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试验于2022年5~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开展膜下滴灌水氮调控对南瓜大田试验的研究,...
刘林桃
关键词:南瓜河西绿洲
河西绿洲灌区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土的效果初探被引量:1
2023年
增施土壤调理剂是改良盐碱土壤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因盐碱土改良调理剂种类繁多,成分差别大,使用尚存争议,为给土壤调理剂在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及绿洲土壤盐碱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用5种不同成分土壤调理剂,在不改变河西绿洲灌区施肥水平和方式的前提下,研究了增施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土壤调理剂不同时期后,同土层各处理pH、EC值较不施土壤调理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和EC值总体表现为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增施禾康土壤调理剂45 kg/hm^(2)>增施盐地宝盐碱土改良剂45 kg/hm^(2)>不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硫黄粉9000 kg/hm^(2)、腐植酸1200 kg/hm^(2)均可降低Na^(+)、Cl^(-)含量,增加Ca^(2+)、SO_(4)^(2-)含量,对盐碱土改良效果明显。各处理对玉米折合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呈现为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增施磷石膏30000 kg/hm^(2)、增施禾康土壤调理剂45 kg/hm^(2)、施盐地宝盐碱土改良剂45 kg/hm^(2)、不施用土壤调理剂。综合考虑认为,在河西绿洲灌区不改变当地施肥水平和方式的前提下,增施腐植酸1200 kg/hm^(2)和增施硫黄粉9000 kg/hm^(2)对河西绿洲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较好。
程万莉郭帅杰蔡立群齐鹏樊廷录王淑英
关键词:土壤调理剂盐碱土河西绿洲灌区
耕作模式对河西绿洲灌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2023年
河西绿洲灌区夏玉米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免耕(NT)和传统耕作(CT)两种耕作方式,玉米间作小麦(W/M)、玉米小麦轮作(W→M)和麦后插播冬油菜还田玉米轮作(W-G→M)3种种植模式,探讨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的影响。测定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模式下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有着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且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玉米生育期峰值出现在拔节期(6月上旬)。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且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主要受5 cm土壤温度影响。6种耕作模式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为1.60~2.70,免耕均高于传统耕作,且依次为NT W→M>NT W/M>NT W-G→M>CT W-G→M>CT W→M>CT W/M。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模式下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不仅受土壤温度影响,还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冯彦淞杨彩红强玉泉
关键词:河西绿洲灌区耕作方式夏玉米土壤呼吸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对长期秸秆带状覆膜还田方式的响应
2023年
【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着其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为此,我们探讨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1—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试验设7个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分别是:玉米秸秆不还田(CK)、半量整株带状翻压还田(1/2WB)、半量整株带状覆盖还田(1/2WM)、半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1/2CB)、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还田(CB)、半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1/2CM)、全量粉碎带状覆盖还田(CM),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在玉米行间还田,其上覆盖薄膜。在玉米主要生育期测定倒二叶SPAD值,成熟期调查玉米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并计算秸秆还田对产量的累积贡献率。【结果】两个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B、CM)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穗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穗粗、穗长、有效穗长和收获指数,降低了玉米秃顶长度,增加了玉米籽粒产量(P<0.05),CB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玉米穗数(P<0.05)。在试验第1年(2011年),6个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的叶片SPAD值与CK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2020年CB和1/2CB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吐丝期的叶片SPAD值(P<0.05)。秸秆带状覆膜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从2011到2020年,CB处理对玉米累积产量的增产贡献率最高(为9.33%~14.15%),1/2CB处理次之,为7.17%~12.25%,之后是CM处理,为9.19%~10.14%。【结论】玉米秸秆带状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光合效率,协调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最终显著提高籽粒产量。长期连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且增产优势逐年增加。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的效果优于整株覆盖还田,全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效果优于半量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卢秉林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吴科生杨蕊菊崔恒
关键词:河西绿洲灌区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玉米SPAD值
河西绿洲灌区连作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2023年
为探究连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轮作1年和连作5年、11年、25年和50年的玉米根际土壤真菌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ll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个门为真菌优势类群,占所有真菌的90%左右。在属分类水平下镰孢菌属(Fusarium)在连作11年的玉米根际土壤中丰度最高,为56%;在连作5年的玉米根际土壤中丰度最低,为6%。不同连作年限下玉米根际土壤中的主要功能真菌依次为植物病原/腐生/共生过渡型菌(Pathogen-Saprotroph-Symbiotroph)、腐生/共生过渡型菌(Saprotroph-Symbiotroph)、植物病原菌/腐生菌过渡型(Pathotroph-Saprotroph)、腐生菌(Saprotrophs)、共生菌(Symbiotroph)、植物病原菌(Pathotroph)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过渡型(Pathotroph-Saprotroph),连作50年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的功能真菌丰度最低,连作5年的根际土壤中功能真菌丰度最高。
常浩李文学徐志鹏栾倩倩周琦马金慧任淑锦汪亮芳吴之涛杨克泽周彦芳任宝仓
关键词:玉米连作根际土壤真菌
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西瓜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缺乏适宜的水肥管理仍是当前西瓜生产的短板,为探明膜下滴灌西瓜水氮耦合效应对其生长发育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于2022年5-8月在河西绿洲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以“西农八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土...
王英英
关键词:水氮耦合膜下滴灌西瓜
长期翻压绿肥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的化肥减施潜力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长期翻压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小麦产量稳定性以及地力贡献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高效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了12年的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春小麦。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及翻压绿肥后化肥分别减量0%、10%、20%、30%、40%、100%。根据历年小麦产量,计算累积增产率、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施肥长期趋势产量;计算累积土壤地力贡献率以及不同处理累积肥料贡献率。【结果】随着试验年限延长,除减施100%化肥处理外,各翻压绿肥处理肥料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处理间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2020年均达到60%左右。不施肥处理(CK)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57.41%下降至2020年的34.24%。翻压绿肥基础上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12年平均产量高于100%化肥处理(CF)。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产量变异系数随着化肥减施量的升高而不断升高,产量可持续指数则不断下降。化肥减量40%处理的小麦产量于第9年开始低于CF处理。化肥减施量(x)与小麦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0.292x^(2)+11.917x+6667.34,达到理论最高产量的化肥减施比例为20.41%。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通过影响株高、穗长、小穗数以及穗粒数影响产量。【结论】在翻压绿肥30000 kg/hm^(2)基础上,将农民习惯化肥施用量减少20%~30%,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维持长期高产趋势,还可以提升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因而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崔恒车宗贤张久东张久东卢秉林包兴国杨蕊菊卢秉林曹卫东
关键词:小麦

相关作者

张久东
作品数:82被引量:482H指数:15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绿肥 河西绿洲灌区 土壤肥力 玉米 小麦
包兴国
作品数:154被引量:1,377H指数:20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绿肥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小麦 土壤肥力
车宗贤
作品数:221被引量:944H指数:15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玉米 绿肥 土壤肥力
卢秉林
作品数:75被引量:480H指数:15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河西绿洲灌区 绿肥 玉米 玉米秸秆 还田
马忠明
作品数:260被引量:1,964H指数:25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春小麦 西瓜 绿洲灌区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