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3篇“ 沦陷时期“的相关文章
殖民空间与日常生活:沦陷时期的北平公园
2025年
沦陷时期,北平公园呈现“殖民”与“日常”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公园的管理与经营受到日伪政权的节制,日伪利用公园的公共性与日常性,举办政治仪式与典礼,进行权力展演,塑造其合法性,并通过举行展览会、比赛会、音乐会等,将公园塑造为“宣抚”民众的“殖民空间”,从而服务于日本的宣传战与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公园作为市民日常休闲、娱乐、艺术空间的功能依然延续,市民在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会显现出对侵略势力的厌恶,公园管理者、游览者以80“隐性反抗”的形式表现其对侵略者的抵抗。
肖静萱
关键词:公园公共空间沦陷区殖民统治
思想宣传与文化殖民——论沦陷时期杭州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1939-1945)
2025年
文章以《杭州新报》和《浙江日报》中1939年至1945年间杭州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单为基础,分析了此时段杭州广播电台音乐节目编排方式、音乐节目内容及其隐性知识。文章认为,此时段杭州广播电台作为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思想宣传的载体,音乐节目内容始终向政治思想宣传一元化趋同,具有文化殖民主义色彩。
郑婉玲林媛
关键词:音乐节目
戴着枷锁跳舞: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隐喻修辞策略及其特征
2025年
在“孤岛”和沦陷时期,上海的文学改编电影活动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运用隐喻修辞策略,隐晦而曲折地表达着抗日救亡思想,由此既规避了政治上的禁忌与非难,又让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及爱国情绪得到某种宣泄,从而回应了时代的呼声,提振了抗战的士气。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隐喻修辞策略主要有以下特征:政治环境压迫下“被迫的”运作、以上层的昏庸投降衬托出“凡人的英雄”、善用唱词对白和民谣俚曲等作画龙点睛式的点题、对电影语言的丰富等。这类策略使得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民族性得到充分彰显。
周少华
关键词:隐喻修辞电影修辞古装片抗战电影
上海沦陷时期李健吾译创剧研究
在上海沦陷时期,上海戏剧界掀起了一场外国剧作改编热潮。其中,李健吾对外国剧作的改编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他对这些外国剧作的改编,几乎是一种再创作。本文尝试将这类戏剧作品称为“译创剧”。同时,这段时期也正是李健吾戏剧创作上...
肖思予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自反”的历史--上海沦陷时期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
2024年
《阿史那》与《王德明》是李健吾于上海沦陷时期改译自莎剧的两部剧作,二者共同呈现出历史剧特有的自反性构型。这一构型不仅在作品的美学形式与主题学层面得到显现,同时也与剧作者彼时的生命经验若合符节。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以古今中外的自由转换打开历史与现实的想象。此外,它们也是李健吾的文学理想与戏剧商业利益折中调和的产物,凝聚着剧作家在沦陷时空下的伦理认知、身世抱负与隐微心史。
杜怡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历史剧
恢复·管控·运营:沦陷时期南京茶馆业的流变考探(1938-1945)
2024年
1937年末,南京沦陷后,日军对南京城包括茶馆在内的商家进行大规模的烧抢,而且展开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给南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混乱,其中茶社等公共娱乐场所受破坏与劫掠程度更是惨烈。受此影响,茶馆业经营状况急转直下,管理秩序混乱,行业生存艰难。同时,汪伪政权通过税收、监督等行政手段对经营者进行盘剥与限制,茶馆业开启艰难生存阶段。南京沦陷期间,茶馆文化的内涵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原本以品茗、诗词唱和、棋艺切磋为主的休闲空间,逐渐成为日伪当局宣传殖民思想和奴化教育的场所。茶馆内的戏曲表演和话题讨论被迫迎合日本占领者的口味,传统民族故事和爱国主题被刻意压制或篡改。日伪政权还利用茶馆进行情报搜集,监控抗日地下活动,茶馆成为潜在的危险之地。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茶馆作为民间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它们既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反映,也是民间情感与抵抗精神的象征。尽管表面上看似沉寂,但实际上一些茶馆已然成为民间抵抗力量和地下抵抗组织的隐蔽联络点和情报交换地。可以说,茶客间的微妙互动中隐藏着反抗的火种,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总之,即便在这种艰难环境中,茶馆文化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底层民众通过保留和传承传统技艺,以及暗中传播民间智慧,使茶馆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抵抗载体,这种扭曲与演变揭示了南京茶馆业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韧性。
孙绪芹
关键词:南京沦陷茶馆业
沦陷时期东北禁毒和“反帝”话剧主题与叙事的复杂型构
2024年
禁毒题材话剧是东北沦陷时期的“国策”剧之一,它们一面配合日伪“鸦片禁断”的“国策”,一面还将禁毒与“兴亚”和抗击“英美”的“东亚圣战”捆绑杂糅,拔高其“思想意义”。此外,还有若干职业和业余剧团编演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反帝侵略题材的历史话剧,以及其他亚洲被殖民国家反抗外来殖民统治的异国题材话剧,移植演出苏联革命话剧《怒吼吧,中国!》等。作为后起的帝国和殖民者的日本,在其殖民化统治区域允准或扶植以英美为目标的反帝反殖剧,其倾向与动机和接受效果在沦陷语境中呈现出复杂性、多质性和异态性,构成特定时空环境里殖民主义文化与文艺的装置与症候。
逄增玉逄增玉
关键词:东北沦陷时期话剧禁毒反帝型构
殖民现代性与声音政治和戏剧的杂糅——东北沦陷时期的放送剧述论
2024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及其扶植的伪满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思想文化和新闻舆论控制的政策与国策外,还由伪满和日本合作建立了总部设在新京(长春)的“满洲国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电电”),截至1945年,伪满境内的中央与地方放送局达到几十个,还有八个转播放送局和七个短波放送局、移动放送汽车等,以汉语、日语、英语、鲜语、俄语等多语种广播,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学校广播、广播体操、实况广播、国际广播、儿童广播、演艺(包括放送剧和音乐等艺术)、演讲、讲座、广告等十大类。(2)殖民政治加现代科技+企业商业化运营共融的模式,以及强行或自愿购买的收音机的普及,使伪满有线与无线电波覆盖“全满”。
逄增玉逄增玉
关键词: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国际广播舆论控制学校广播
书写沦陷时期中国电影的“灰色”历史与“跨国”境遇——评晏妮《中日电影关系史:1920—1945》
2024年
旅日学者晏妮的著作《中日电影关系史:1920—1945》是沦陷时期中国电影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通过对中、日文史料的细致分析,将抗战时期的中国沦陷区电影置于中日电影交涉的跨国史框架中予以批判性思考,并深察入微地揭示出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日电影(人)介于“抵抗”与“附逆”之间的多义性矛盾纠缠。该书对民族国家史学范式的超越与对史料考证的重新梳理,为解决中外学界在某些微观影史案例上的争议、还原战时中国沦陷区电影的“灰色”面貌、建构中国沦陷区(电影)历史研究的共时体制差异维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钟瀚声
关键词:沦陷时期批判性思考中国电影研究史料考证史学范式
上海全面沦陷时期的文化抗争
2024年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亦在实际上为日军所控制。“孤岛”局面不复存在,上海由此进入最为黑暗的全面沦陷时期。这一时期,上海进步文化界在艰难凶险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斗争,为爱国进步文化冲破沉寂暗夜、迎来胜利曙光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洪泉
关键词:沦陷时期法租界抗日斗争上海公共租界太平洋战争美国海军基地

相关作者

李相银
作品数:59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上海沦陷时期 文学 语文教学 文学史意义 新世纪文学
何爽
作品数:28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抗战时期 戏剧 东北沦陷时期 伪满洲国 文学创作
李春燕
作品数:9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东北沦陷时期 伪满洲国 短篇小说集 日本侵略者 沦陷时期
王军
作品数:28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上海沦陷时期 沦陷时期 恋爱心理 市民 小说
逄增玉
作品数:127被引量:42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满映 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 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