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篇“ 比兴寄托“的相关文章
- 论曹植诗歌的比兴寄托
- 2022年
- 曹植诗歌多用“以喻释兴”的比兴手法寄托对友人的劝勉、担忧之情,对亲人的牵挂、剖白之感,以及对自身志向的坚持、期冀之念。曹植继承了屈原以来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的香草美人传统,以香草喻贤臣,用茱萸喻小人,借佳人喻君王。此外,曹植还借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以被丈夫抛弃的孤妾喻逐臣。曹植诗歌的比兴手法具有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等特征,且留有余悲。
- 薄晓婧
- 关键词:比兴寄托
- 论清词中的比兴寄托
- 2022年
- 清词史上,“比兴寄托”在词作与词学中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和内涵,一是作为扩展词境、提升词品的艺术手法;二是作为解释词旨,归于雅正的桥梁。第二重内涵并非词学的产物,而是在经学大兴的背景下,由诗经学借鉴而来。这种分歧在张惠言处发展到极致。而后随着世殊事异,被周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整合。
- 喻洪灿余来明
- 关键词:比兴寄托云间派朱彝尊周济
- 相似的内涵与不同的思路--朱彝尊和张惠言关于比兴寄托的论述及其后学的接受被引量:1
- 2022年
- 比兴寄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朱彝尊和张惠言是清代最重要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领袖,他们的词学理论中都涉及这个问题,而且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朱彝尊本人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无进一步发挥,其后学也并不将其作为朱彝尊的重要理论贡献。朱彝尊的两篇序主要的动机是尊体,并提倡南宋词学。张惠言则不仅自己有意识地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而且更加契合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士人心态,因而得到了后学的热切追随,并推动了整个清代词学走向了新阶段。清代学术非常重视师法,这两个流派的后学的传承和选择,可以从一个角度认识朱、张的核心理论,也可以揭示这两个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色。
- 张宏生
- 关键词:朱彝尊比兴寄托尊体师法
- 楚骚美学对清代词学比兴寄托说的影响
- 2021年
- 清代词学比兴寄托说与楚骚美学的关系密切,持寄托论者多移用楚骚相关话语为词体代言。比兴寄托说具有内在的理论层次,以创作主体怨悱难言之情作为词作生成原因,以反覆致意作为情感抒发要求,以香草美人作为比兴运用方式,以要眇宜修作为所达到的言意效果,其架构部分地共享了楚骚美学的艺术审美内涵。在此架构上形成整体的比兴寄托词学观,被用以推尊词体、张扬读者的阐释权力,并由此促成了普遍泛化的审美体验,这些功能同样受到楚骚美学文化精神的沾溉。
- 杨祖望
- 关键词:比兴寄托推尊词体
- 作为“外文本”的词本事——兼论“比兴寄托”说的生成
- 2021年
- 词体的短小篇幅与抒情特质让人们在对它诠释时不得不向文本外求助,从而形成"外文本"。外文本的形成途径略有两种:其一为作者本人陈述,包括词题、词序以及其他讲明创作缘由、作品意义的书信、诗歌等;其二为他人叙述,这种外文本又可分为在场叙述与不在场叙述两种,大量的词本事即属于不在场他人叙述。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心里推导出一个作者形象即"隐含作者",此形象又通过对词文本的演绎被具象化为本事。在阅读中会有更多符合这一隐含作者形象的本事产生,并加入隐含作者形象的具象化编织中,影响读者阅读时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本事所逐渐勾勒出的作者形象代替了作者本身,使"作者"作为符号文本脱离真实主体,参与到二次叙述的"外文本"中发声。词文体在阐释过程中的"外文本"传统是"比兴寄托"形成的重要内因。
- 刘泽华
- 关键词:本事词话比兴寄托
- 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
- 2019年
-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 刘佳朱博杨
- 一笔不应当拒绝的遗产——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词的现代解读
- 2018年
- 以张惠言为祖师的常州词派以"比兴寄托"阐释法,对温庭筠的艳词进行了革命性的解读。这一源自于先秦两汉儒家诗学传统的阐释法,在现当代遭到了冷遇,原因在于其政治性、隐晦性。"比兴寄托"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和词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我们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现代观照。兼具中西文化识见的叶嘉莹先生对"比兴寄托"问题高度重视,为此提出了立足于作者、作品和历史的三个标准来加以判定。此外,还提出了读者联想和文化语码的解读方式,给予后学极大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以现代视角来探究立足于读者的阐释之路,即常州词派作为一个阐释共同体,建立了以读者为核心的阐释原则和常派家法,极大地拓展了论词的空间。"比兴寄托"这一传统通过我们的现代解读,以冀能够历久弥新。
- 周茜
- 关键词:常州词派比兴寄托
- 周密后期词比兴寄托论略
- 2017年
- 周密前期词典雅清丽,颇近姜吴,后期词风变化,寓比兴寄托于词,感慨遂深。他48岁参与《乐府补题》创作活动,与一批遗民词人唱和咏物,寄托了对家国事深沉的哀思;在同王沂孙交游中,又有意模仿王的词风,可以说周密词风变化与其交游不无关系。宋亡后,周密隐逸不仕,他的比兴寄托词作具有物象高洁雅致,境界幽夐空渺的特点,同时还有浓重的感旧情绪。
- 郑易焜
- 关键词:交游比兴寄托遗民
- 浅谈比兴寄托手法对词学发展的影响
- 2017年
- 比兴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最早用于诗歌创作之中,而后在宋代被引入词学评论及词学创作领域。比兴寄托这一手法的引入给本就着力于描情达意的词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并且使词以更加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 薛寒冬
- 关键词:比兴寄托艺术手法
-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兴寄托
- 2015年
- 在中国画看似普通的视觉图像中,蕴含着丰富而微妙的画外之意,它们往往借助比兴寄托等方式,隐而不宣地传递出来,使得中国绘画具有了意味深长的象征性。比兴寄托为心与物、意与象的交融提供了桥梁,也成就了典范。它不仅影响到绘画的题材选取,而且影响到绘画的笔墨呈现。
- 陶金鸿
- 关键词:比兴寄托
相关作者
- 张宏生

- 作品数:127被引量:501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香港浸会大学
- 研究主题:词学 江湖诗派 清词 朱彝尊 清代
- 陶文鹏

- 作品数:124被引量:26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宋诗 辛弃疾 诗歌 赏析 意象
- 蔡雯

- 作品数:7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咏物词 词创作 比兴寄托 《沁园春》 先天
- 于志鹏

- 作品数:11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咏物诗 题材 比兴寄托 唐传奇 《文心雕龙》
- 罗钢

- 作品数:28被引量:322H指数:1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
- 研究主题:意境说 境界说 比兴 意境 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