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2篇“ 柳杉“的相关文章
- 日本柳杉扦插繁殖
- 2024年
- 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是杉科柳杉属常绿针叶乔木,高达40米以上,胸径250厘米以上,树冠塔状圆柱形。树皮红棕色,大枝在主干上散生,小枝细长下垂。叶锥形,先端不内弯,螺旋状散生,排成近5行。雄球花单生于小枝总叶腋,雌球花单生于枝顶,花期4月。球果比柳杉的果大,近球形,具种鳞20~30枚,种鳞盾形,上部边缘有3~7裂齿,果中部或中下部有三角状苞鳞,种鳞先端的裂齿和苞鳞的尖头均比柳杉的长。发育种鳞有2~5枚种子,种子三角状椭圆形,略扁,边缘有窄翅。球果成熟期10~11月。
- 翁贞洁徐静缪北平许绍远
- 关键词:日本柳杉雄球花扦插繁殖雌球花小枝红棕色
- 柳杉育苗技术及管理要点研究
- 2024年
- 柳杉是安徽省重要的造林树种,因其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而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为了培育出健壮、优质的柳杉苗木,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育苗技术和管理要点。本文详细介绍柳杉育苗的各个环节,包括苗圃地的选择与准备、柳杉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水肥管理、排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总结了适合安徽省的柳杉育苗技术体系。
- 汪传林
- 关键词:柳杉育苗技术管理要点
- 柳杉瘿瘤病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 2024年
- 柳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瘿瘤病是造成柳杉严重病亡的主要病害,不但破坏自然景观,而且严重威胁了周边生物的多样性。为初步解析柳杉瘿瘤病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基于DNBSEQ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柳杉瘿瘤病患病植株与健康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病植株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达到5537个。患病组织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DEGs分别有2565和2972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742个基因被富集到植物-病原体互作途径,112个DEGs被富集到与生物碱等合成相关的途径。该研究为鉴定柳杉病害响应相关的调控基因、开发病害干扰的分子鉴定技术以及探索柳杉病害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李文婕
- 关键词:柳杉转录组测序
- 柳杉毛虫JHBP家族基因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4年
- 研究我国林业重要食叶害虫——柳杉毛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对于揭示其生长发育、化蛹、摄食、交配生殖及抗药性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参照模式昆虫家蚕的41条JHBP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序列基序和三级结构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利用heatmap可视化工具分析柳杉毛虫JHBP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柳杉毛虫JHBP基因共有JHBPa、JHBPc、JHBPd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6、26、15个JHBP基因;蛋白序列至少含有1个JHBP结构域,且其中Dho05G001220蛋白序列不仅含有JHBP结构域,还含有Grp allergen结构域,各蛋白序列的疏水性区域呈明显的聚集分布,亲水性区域的聚集分布则不明显;JHBP基因在柳杉毛虫的低龄和中龄幼虫、蛹和成虫中显著表达,表明JHBP明显参与调控不同虫态的发育或变态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柳杉毛虫JHBP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 叶淑婷陈祯鸿赵真辉何欢林孝春梁光红
- 关键词:柳杉毛虫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川西柳杉幼林间伐后林下植被和土壤特征变化
- 2024年
- 为缓解柳杉人工林密度大、林分质量差等问题,对其进行抚育间伐,分析比较林下植被及土壤特征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旨在为柳杉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雅安市雨城国有林场羊子岭工区8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初始密度为2800株·hm-2的人工林中设置4个强度(对照0%、轻度20%、中度30%、重度40%)开展间伐试验;间伐4 a后,监测并分析其林下植被、土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草本层各处理间Shannon指数及Pielou指数差异不显著,轻度间伐多样性指数最低;间伐后灌木层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及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处理的7、3、6倍,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增加量明显高于草本层。间伐可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大而显著降低,中度间伐强度相对于对照降低了24.45%,轻度和中度间伐的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对照样地差异显著;重度间伐土壤pH及有效磷(P)含量相对于对照显著降低6.79%、25%,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以及水解N含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轻度间伐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94.66%。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强,重度间伐和中度间伐活性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胸径年增量、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等均与土壤全N和水解N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川西地区柳杉幼林可采取间伐措施改善林分环境。
- 周璇刘凯利胡佳怡董凯丽赵苏亚龚映匀陈国敏张斌王瑞辉
- 关键词:柳杉人工林间伐强度林下植被
-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胡一帆刘宣李宇熊仕臣张璐瑶李济宏袁春阳徐振锋游成铭谭波谭波徐琳
- 关键词:土壤深度柳杉人工林
-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表层土壤磷组分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磷是限制植物生产力的重要养分之一,但土壤磷组分随林木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四川盆地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7个林龄(6、12、23、27、32、46、52 a)柳杉人工林为对象,采集0~20 cm土壤样品,运用Hedley磷分级法测定土壤磷组分含量,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土壤全磷含量为231.93~370.27 mg·kg^(-1),在幼龄林(6 a)最低,中龄林(12 a)最高;土壤总无机磷和总有机磷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后降和增加的趋势。总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总有机磷则相反。活性无机磷组分、活性有机磷组分和中等活性有机磷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可能与pH降低和有机碳增加有显著关联。中龄林(12 a)和成熟林(32 a)的中等活性无机磷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稳定态磷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土壤容重增加和土壤含水率降低是重要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无机磷与林龄无显著相关,中等活性有机磷随林龄增加而升高能正向影响活性无机磷生成。本研究发现表层土壤磷组分会随着林龄增加发生变化,这有助于对相应林龄土壤磷素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为柳杉人工林提质增效与土壤肥力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 杨宬君张鑫马孟平胡一帆洪宗文熊仕臣刘宣游成铭
- 关键词:土壤养分
- 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朱涛
- 郁闭度对柳杉人工林下红豆树幼树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讨红豆树在不同郁闭度林冠下造林的效果,筛选林下更新补植红豆树的最佳郁闭度,在现有柳杉人工林中通过调控设置3个郁闭度L_(1)(0.6)、L_(2)(0.5)、L_(3)(0.4),补植2年生红豆树幼苗,测定其株高、地径、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和叶片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含量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处理下红豆树株高、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株高生长最好的是郁闭度0.5,分别比郁闭度0.6、0.4提高19.27%和11.52%;地径生长最好的是郁闭度0.5,比表现最差的郁闭度0.4高0.06%;不同郁闭度处理,红豆树根、茎、叶、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根、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以郁闭度0.5表现最优;不同处理红豆树叶片氮、磷、钾差异显著(P<0.05),均是郁闭度0.5含量最高。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红豆树在不同郁闭度下的生长综合表现L_(2)>L_(1)>L_(3),可以认为2年生的红豆树在柳杉林下栽植适宜的郁闭度为0.5。
- 姚华忆谢义春王碧艳韦小丽
- 关键词:郁闭度红豆树柳杉人工林矿质营养林下更新
- 抚育间伐对川西柳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以川西中山地区9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CK(0%)、T36(36.9%)、T49(49.0%)共3种处理,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根际微生物群落与功能作用的影响,为柳杉人工林提质增效提供可持续经营的科学指导.结果显示:(1)间伐能提高0-20 cm土壤表层有机碳(SOC)、全氮(TN)、水解氮(HN)含量,而T49(49.0%)处理下有效磷(AP)损失最大.(2)间伐后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T36(36.9%)处理能显著促进0-20 cm表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提高.(3)间伐改变了根际土壤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0%)处理(P<0.05),细菌丰富度没有明显影响,但真菌丰富度Ace指数、Chao指数显著降低(P<0.05).(4)对根际微生物进行功能预测,T36(36.9%)、T49(49.0%)的膜运输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0%)处理(P<0.05),而CK(0%)的能量代谢细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T36(36.9%)处理(P<0.05).(5)T36(36.9%)中地衣共生菌-未定义腐生菌最高(P<0.05),且该处理中的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均显著低于CK(0%)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合理间伐能够提高林地质量,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病害感染风险;对于川西中山地区柳杉人工林建议选择保留密度为1725±116株/hm2的中度间伐,能够在提高林地质量的同时,更好维持健康的林分环境.(图8表2参63)
- 龚映匀王瑞辉张斌刘凯利刘俊涛赵苏亚刘立玲胡佳怡
- 关键词:抚育间伐柳杉根际微生物土壤养分酶活性
相关作者
- 卢柳杉

-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教育 史料 中国教育史研究 中国教育史 影像
- 陈柳杉

- 作品数:4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 研究主题:常设机构 国际税收 经济背景 数字经济 延迟退休年龄
- 杨柳杉

- 作品数:3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激光熔覆 CCD 图像处理 熔池 在线检测
- 陈柳杉

-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
- 研究主题:产品数据管理 基于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物料清单 PLM项目
- 董柳杉

- 作品数:2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耐高温 性能研究 新型陶瓷 耐高温胶粘剂 陶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