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篇“ 本底浓度“的相关文章
- 低本底浓度大失配InGaAs/InP探测器材料生长与性能研究
- 晶格大失配InGaAs/InP探测器材料在航天遥感等领域具有许多备受关注的重要应用。InGaAs材料中不同的载流子浓度和晶格失配度对材料性能有显著影响,而低本底载流子浓度材料是高质量大失配InGaAs/InP材料的基础。...
- 杨瑛
- 关键词:分子束外延INGAAS本底浓度
- 五台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五台山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气CO_(2)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和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大气CO_(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大气CO_(2)浓度受到区域或局地源汇的影响,筛分后的CO_(2)本底小时浓度振幅为44.9×10^(-6),小于未经筛分的CO_(2)浓度振幅94.7×10^(-6).2017~2020年CO_(2)本底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抬升浓度占比有所下降,吸收浓度占比波动较小,表明人类活动对CO_(2)浓度的影响逐年减弱,而五台山周边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相对稳定.CO_(2)本底浓度夏季最低,秋冬季次之,春季最高;日变化夏季最明显,峰谷值分别出现在05:00和16:00,其他季节日振幅仅在0.7×10^(-6)~1.8×10^(-6)之间.与本底浓度相比,抬升浓度的差异值自10月至翌年3月明显增大,而吸收浓度的差异值在6~9月最显著,分别反映出人为活动排放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吸收汇对CO_(2)本底浓度的影响.源汇浓度日变化均为单峰结构,抬升浓度白天高、夜间低,吸收浓度刚好相反.春、秋和冬季造成CO_(2)浓度明显抬升的地面风向主要为西南风,且随风速的增加CO_(2)浓度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而夏季主要为东北偏东风;春、夏季,2~4m/s的风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CO_(2)吸收浓度.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远距离输送对源汇浓度的影响除了取决于气团途径区域的CO_(2)排放情况,还与气团的空间垂直输送路径有关.
- 李莹闫世明王淑敏张逢生于小红杨爱琴岳江靳泽辉
- 关键词:温室气体
- 一种空气质量本底浓度分析方法
-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空气质量本底浓度分析方法,包括S100:根据历史数据库,建立WRF‑CMAQ模型;S200:获取传染病防控数据;S300:根据传染病防控数据,选择历史数据库中用于分析本底污染源排放清...
- 王陆潇刘海涵余游罗斌李如炼罗庆俊黄孝艳付娟娟
- 文献传递
- 城镇污水处理厂对周边大气中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检测需求,采用双检测器模式,构建了同时检测污水处理厂排放的甲烷(CH_(4))、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2O)浓度的气相色谱法监测技术,该方法采用HAYESEP Q色谱柱以及FID和μECD检测器对3种温室气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色谱体系检测CH_(4)、CO_(2)和N_(2)O浓度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17%、0.022%和0.545%,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47%、0.052%和0.981%,相关系数r>0.999,满足监测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利用该色谱体系对某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周边大气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该污水处理厂CH_(4)、CO_(2)和N_(2)O的排放浓度均较高,且气体浓度的分布与其处理工艺相关联.
- 高健高瑶孟利李静尚云涛
- 关键词:温室气体污水处理气相色谱监测技术大气本底
- 关于环境测试舱本底浓度控制的探讨
- 在检测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量时,环境测试舱的本底浓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探讨了不同高温老化时间及不同平衡时间对环境舱本底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老化2~4h时舱内的气体浓度可以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适当延...
- 王金樊武琨孙宏娟
- 关键词:环境测试舱本底浓度
- 文献传递
- 苏南地区CO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被引量:16
- 2020年
- 基于2015-2018年苏州张家港站CO2在线观测数据,采用时序检查、选取稳定性数据、异常值剔除等质量控制方法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平均移动过滤(MAF)本底筛分法获得本底数据,讨论苏南地区CO2变化特征.结果发现:CO2本底浓度日变化为单峰结构,谷值和峰值分别出现在下午15:00和凌晨5:00前后;季节变化为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4月;日、季节变化的分布特征均与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有关.此外,2015-2018年CO2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抬升浓度占比逐年增加,吸收浓度占比波动较小,表明人类活动对CO2浓度的影响正在逐年增加;而陆地生态系统对CO2吸收汇的作用则相对稳定.源汇分析显示,CO2抬升浓度随季节小幅波动;吸收浓度则夏半年较低,冬半年较高;抬升浓度日变化为单峰结构,谷值和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8:00前后,早晨正值上班高峰,机动车排放可能为早晨峰值的主要因素;吸收浓度日间低夜间高,这主要与植物光合作用及对流输送有关.分析CO2浓度与风的关系发现,所有季节静风情况下,CO2浓度偏高均最为明显,大部分方向CO2浓度高低与风速大小有明显的负相关,其中S-WNW方向偏高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SW-NW方向主要为内陆城市群,且测站周边建筑区主要位于W-N方向,弱风有利于本地排放累积的结果.此外,WNW方向风速较大时浓度仍偏高明显,可能与测站W-N方向为建筑区及内陆城市群有关;而测站偏东方向主要为农田和林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且海上气流较为洁净,故偏东风较弱时浓度也不高;说明了CO2浓度除了与风速大小有关外,与周边下垫面类型及较远距离环境特征(城市群或海洋)也有一定的关系.
- 韦芬芬林惠娟曹舒娅沈沛丰惠品宏
- 关键词:温室气体
- 瓦里关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本底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19年
- 利用1994年至2017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在线监测的CO2和CH4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CO2年平均体积浓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浓度从1994年的358.99ppm增加到2017年的406.80ppm,期间CO2浓度共增加了47.81ppm,增幅为13.32%,年平均增长率为1.99ppm·a^-1。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CH4年平均体积浓度从1994年的1804.7ppb增长至2017年的1905.7ppb,CH4浓度共增加了101ppb,增幅为5.6%,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43ppb·a^-1。季节变化特征为冬春季偏低,夏秋季偏高。
- 李明东元祯罗文昭任磊
- 关键词:二氧化碳甲烷
- 瓦里关大气本底浓度的长期连续监测及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18年
- 文章利用美国NOAA/CMDL提供的MAKS材样品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进行长期连续的现场实际空气采样,并对NOAA/CMDL反馈的1991~2016年空气样品中的大气本底浓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_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4×10^(-6)^(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年平均浓度除个别年份外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大气中CO浓度的年平均值增长趋势不太明显,且波动较大,其中年平均浓度的高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在1993年、2008年平均浓度则较低。
- 赵玉成李宝鑫李宝鑫
- 关键词:本底浓度
- 珠三角区域PM2.5本底浓度水平特征分析
- 采用模式(NAQPMS)模拟,逐步近似回归法与气象,污染物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我国珠三角PM本底浓度水平及特征,对区域传输及污染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珠三角区域内域PM浓度整体呈现逐...
- 丁俊男朱莉莉汪巍王晓彦王威李建军
- 关键词:本底浓度
- 文献传递
- 湖泊营养物背景本底浓度确定方法及问题探讨
- 2017年
- 依照国外经验,首先进行湖泊营养物分区研究,以此为基础,系统建立湖泊营养物的基准和标准,以统一性方式监控湖泊环境质量,便于科学的评估、预防、控制和管理湖泊富营养化,极大程度上避免决策管理的盲目性。目前营养物基准研究在我国尚处与起步研究阶段,确定背景本底浓度(即参照状态)在营养物基准制定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分别对确定背景本底浓度(即参照状态)的统计学方法、古湖沼学重建方法、历史数据和专家判断方法和模型推断方法进行介绍与分析,进而总结出目前确定湖泊背景本底浓度(即参照状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 姜甜甜
相关作者
- 周凌晞

- 作品数:110被引量:664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 研究主题:本底 温室气体 CO2 本底浓度 大气本底
- 张晓春

- 作品数:100被引量:746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 研究主题:温室气体 大气本底 本底 二氧化碳 本底浓度
- 姚波

- 作品数:73被引量:27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 研究主题:温室气体 本底 大气本底 本底浓度 CO
- 张芳

- 作品数:68被引量:2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 研究主题:温室气体 本底浓度 本底 HCFC-22 CH
- 汤洁

- 作品数:137被引量:1,539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酸雨 地面臭氧 气溶胶 本底 黑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