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65篇“ 期待可能性“的相关文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司法适用
期待可能性理论起源于德国,历经了多个国家以及众多学者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刑法的减免行为人责任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并且成为大陆法系的重要刑法理论之一。目前,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还未以立法的形式得到承认,但该理论逐...
刘侯臻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司法适用正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再思考
2024年
德国帝国法院1897年判决一起“癖马案”,由该案率先产生了期待可能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平衡了情理与法理的冲突,充分体现了刑法对人弱点的关怀。大陆法系国家的日本随即也引入了该理论,并在司法实践中严格限制其适用。我国刑法中并未明确规定“期待可能性”问题,但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该理论也是予以认可的。学界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很多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思考,以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并对促进该理论在司法实践的统一适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路
期待可能性与亲亲相隐原则的比较研究
2024年
亲亲相隐原则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张亲属之间应相互包庇犯罪行为,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则源于西方刑法学,主张行为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可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这两种理念看似相悖,但有一定共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将通过比较期待可能性与亲亲相隐原则的适用条件、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对这两个刑法原则进行探讨。
苑俊涛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亲亲相隐刑法原则人性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阐释学考察与重塑
2024年
期待可能性是犯罪论有责的构成要素,是在边缘疑难案件中追求可接受正义的重要理论依据。超越二元分立的类型化思维,对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不同学说进行阐释学的审视和考察,在视域融合的视角下重新把握期待可能性弱失的裁判标准,以范例式的传统作为行为人和平均人/普通人共同分享的判断依据,以个人特定情境下的困顿与不得已为裁判基础,即以一个将国法、天理、人情相融合的整体标准,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以准确归责。
杨德敏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正义视域融合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本土资源与本土化研究
2023年
发源于德国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凭借其历史和现实的合理对日本刑法产生深远影响并取得长足发展。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刑法学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转型,伴随着德日刑法理论的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开始进入刑法学界的视野。期待可能性作为“舶来品”,在传统刑法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并没有“栖身之所”,相对封闭的体系结构是引进期待可能性的最大障碍,因此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我国刑法想要借由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来丰富自身体系,必须还原该理论的本来面目,并注重本土资源的运用,推进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创造转化。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进现代法治文明的创造转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法治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王良顺李宇飞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本土资源
期待可能性的人意涵和实践反思
2023年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理论界虽然还有争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已生根发芽,成为一种重要的诉讼话语。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期待可能性事由的情形,阐释期待可能性之人基础在传统文化下的异别。将人法则与情感理的“合理的内容”,经过理的审视和批判之后,上升为法不强人所难这一“合理的形式”。期待可能性作为一个责任认定的构成要素,提供了一个容纳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规范的形式法理,是法不强人所难这一“合理的形式”的刑法阐释。当前司法实践中对期待可能性的认同,正是因为此概念激发了中国人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亲伦人的群体记忆,而借用这一形式法理将传统与现代勾联起来,从而揭示出具有中国主体的“一个”(a)期待可能性,而不是“那个”(the)期待可能性,以化解司法实践中合法律与合理之间的冲突。
李拥军杨德敏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人性情理司法实践
期待可能性在中国刑法中的规范证成
2023年
源自德日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已得到所属国刑法的规范确认,发挥着违法阻却事由的重要作用。我国刑法尽管未明文规定期待可能性,但司法实务已有相关案例显现。引入期待可能性对于完善我国刑法体系、拓宽我国责任阻却事由适用范围意义重大。期待可能性游离于传统犯罪四要件体系之外,因此将其置于阶层论中方显合适。通过刑法总则的规范确认以及明确实践中的具体适用情形,方能完成该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规范证成。
邓雨萌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犯罪构成体系紧急避险
功能主义刑法视阈下期待可能性的价值定位被引量:2
2023年
风险社会中,应对社会问题越来越依赖刑事立法。刑法干预前置化特征凸显,从而呈现出一种功能主义的刑法观。这种犯罪化大于非犯罪化的倾向使得刑法具有过度工具化的法治风险。面对这一风险,承载人权保障机能的期待可能性可以作为功能主义刑法无限扩张的边界,其价值定位应该立足于归责话语的规范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而展开。期待可能性作为“厚”共识的法理形式是构成的责任要素,同时应该作为刑事政策刑法化的载体,以检视责任认定的准确和合理,这一定位对于建构感受正义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和时代价值。
杨德敏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亲亲相隐
论袭警罪基本问题及与期待可能性的联系
2023年
袭警罪出台后关于其主客观构成要件以及罪名质等问题均存在争议。客观上袭警罪的暴力不仅包括对警察人身的直接暴力,还应包括对物和其他能够产生袭警影响的间接暴力且需在警察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实施。袭警罪作为抽象危险犯,行为应当具有妨碍公务可能的一般危险。行为人构成袭警罪主观上应具有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的目的而不包括只针对警察人身进行的袭击行为。此外,袭警罪与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关联,特定情形下行为人可基于期待可能性不构成袭警罪。
殷国尧
关键词:袭警罪暴力职务行为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论对预防刑罚观之实践问题的消解
2023年
期待可能性论与预防主义刑罚观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同功能的刑法理论,二者出现了结合的态势。积极预防刑罚观导致刑法过度化问题,“立法要扩张,司法要谦抑”,需要运用责任论加以限制。责任理论也朝着机能化方向发展。期待可能性是现代责任论的核心。机能责任论作为一种升级版的规范责任论,在其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地位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作为决定行为人对法律态度的一个根据被提出来。期待可能性依然具有刑法合理评价的价值,积极的一般预防主义本身也不排斥期待可能性,相反,应借助期待可能性论纠正一般预防观在实践中扩大打击面的弊端。我国立法规定为运用期待可能性论宽恕犯罪人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但现行教科书将期待可能性作为无罪过事件并不科学。只有在刑事责任范畴中确定期待可能性论,才可以有效维持期待可能性论的两种评价功能。对网信犯罪的处理,可以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合理
童德华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

相关作者

童德华
作品数:138被引量:67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研究主题:刑法 期待可能性 刑事 附属刑法 犯罪构成
潘庸鲁
作品数:74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主题:被害人过错 被害人 期待可能性 刑法 死刑
张本顺
作品数:42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宋代 期待可能性 法官 司法 亲属拒证权
马荣春
作品数:221被引量:665H指数:13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刑法 社会危害性 刑法学 人身危险性 公众认同
肖晚祥
作品数:34被引量:39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研究主题:司法认定 司法 期待可能性 刑事诉讼 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