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3篇“ 旱地农田“的相关文章
- 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从路径、微生物作用机制到靶向调控
- 2025年
-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路径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抑制N_(2)O产生的调控途径,并评价了硝化抑制剂在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中的效果以及包含硝化抑制剂氮肥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综述表明:以铵态氮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包括自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是N_(2)O排放+的主要途径,完全氨氧化微生物对自养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贡献亦不可忽视,抑制以NH_(4)^(+)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可能是旱地农田调控N_(2)O排放的主要靶向途径,并探讨了今后旱地农田N_(2)O排放研究的重点。未来研究应将多方法(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多尺度(多点田间定位试验、区分根际与非根际)和多因素(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相结合,可靠揭示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路径、机制以及根际和非根际N_(2)O排放的异质性,筛选适宜于旱地N_(2)O减排的靶向硝化抑制剂,构建旱地农田N_(2)O排放的理论框架,提出减排的关键靶向调控途径。
- 李世清何仁元高娜罗珠珠
- 关键词:旱地农田靶向调控硝化抑制剂
- 施用粪肥旱地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吸附与迁移规律
- 2025年
- 吸附和迁移是抗生素在土壤中的重要环境行为,能够决定粪肥源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去向,然而以长期施用粪肥土壤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以浙江省长期施用不同粪肥(鸡粪和猪粪)的红壤、黄壤以及石灰土为对象,通过批量平衡吸附实验和填装土柱穿透实验,研究4种常用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在土壤中吸附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线性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目标抗生素的等温吸附线;线性模型对弱吸附性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氟苯尼考)的拟合效果更好,而Freundlich模型对强吸附性抗生素(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的拟合效果则更好.抗生素的吸附特征受到土壤类型和粪肥种类的双重影响.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氟苯尼考的线性吸附常数(Kd)与土壤有机碳含量、pH值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吸附主要受控于土壤有机质,非静电作用(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在吸附中起主导作用;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的吸附参数则与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多种吸附机制(疏水相互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等)共同起作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氟苯尼考在土柱中表现出高穿透率(分别在37.5%~92.3%和45.8%~112.6%范围内),易于淋失;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在土柱中则未发生穿透,几乎完全为土壤所滞留.磺胺二甲基嘧啶和氟苯尼考的最大相对浓度、穿透率均与Kd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因此,利用基于批量平衡实验和土柱实验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由吸附常数预测抗生素淋失潜力.
- 刘昕悦程建华唐翔宇
- 关键词:土壤粪肥抗生素迁移
- 一种旱地农田补水播种一体机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旱地农田补水播种一体机,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固定连接在播种机机体上,安装架上转动连接有水箱,水箱内固定连接有盒体,水箱的外侧壁上呈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补水机构;补水机构包括弹簧和补...
- 雷金银金建新何进勤尹志荣雷晓婷祁焕军罗昀王小虎
- 旱地农田氮磷淋溶发生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氮磷淋溶是旱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风险尤其是地下水氮磷含量超标,明确氮磷淋溶发生特征是制定针对性措施阻控农田养分流失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84—2022年国际农田氮磷淋溶研究热点,论述当前主要淋溶监测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影响淋溶的关键因素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效应,探讨了氮磷淋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1984—2022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水肥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土壤氮素、磷素、硝酸盐等溶质的淋溶特征:NO_(3)^(−)-N为氮素淋溶主要形态;磷多以难溶颗粒态固持在土壤中,垂直迁移较少,但随着磷肥用量增加,淋溶逐渐成为磷损失的重要途径。当前的氮磷淋溶定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实地监测和人工模拟降雨重塑淋溶过程,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根据土壤、作物、目的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监测方法。受施肥、降雨灌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各地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不一,主要农区肥料投入量大,土壤氮磷盈余量、地下水污染情况较其他地区更严重,环境风险仍十分严峻。未来面对极端气候变化,应在评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的同时加强旱地深层土壤微生物过程、驱动机理研究,准确识别主要污染物类型从而进行针对防控,继续研发适合长期、连续和与自然条件相似的监测方法,综合运用原位监测、遥感、模型模拟等方法,量化同一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淋溶贡献,开展分类分区分级治理。
- 刘瀚文栾好安张亦涛习斌董奎军王伟军
- 关键词:旱地农田环境效应
- 旱地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活性氮气体排放机制研究
- 农业生产导致生态系统中活性氮(Nr)产量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大气中的活性氮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氨气(NH3)、一氧化氮(NO)、气态亚硝酸(HONO)和二氧化氮(NO2)等,它们在全球氮循环中扮演着至关...
- 宋雅琦
- 关键词:亚硝酸盐
- 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厚度为0.010 mm普通聚乙烯地膜(T_(1))、厚度为0.008 mm的PPC降解地膜(T_(2))、厚度为0.007 mm的PPC降解地膜(T_(3))、裸地栽培(CK)4个处理,观测不同覆膜处理对陕北旱地春玉米农田的土壤水分、温度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在0~25 cm土层中,覆膜处理较CK的土壤温度高1.9~5.0℃,且T_(1)处理的土壤温度最高;在0~100 cm土层中,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_(1)>T_(2)>T_(3)>CK,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K高10.7%~19.3%。T_(1)处理和T_(2)处理的千粒重分别较CK显著提高14.3%和7.4%(P<0.05),产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9.1%和14.1%(P<0.05),且T_(2)处理的春玉米秃尖率最低。各处理的春玉米水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_(2)处理有助于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品质,可作为陕北春玉米绿色高产栽培的适宜覆膜材料。
- 武耀平刘远超赵殿峰王雯
- 关键词:降解地膜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春玉米
- 旱地农田土壤生物和化学肥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选择了我国20个不同区域代表性的旱地农田土壤,以拟南芥作为指示作物,在无菌的土壤浸提液琼脂固化基质上进行培养以量化其化学肥力,采用无菌营养土外源接种不同土壤微生物菌群来测定其生物肥力。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土壤生物肥力和化学肥力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显示,生物肥力随着年均温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和土壤pH值的增加而降低;生物肥力、化学肥力与土壤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碳的关系密切,与土壤全氮及颗粒有机碳的关系较弱。生物肥力随着微生物量碳氮的增加而降低,这暗示土壤微生物量在生物肥力预测中存在不确定性。在全国范围内,土壤生物肥力受立地条件和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显著。
- 卢巧改苏晓曼牛银星司亚坤李培培韩燕来田春丽李芳
- 关键词:拟南芥土壤微生物
-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碳与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杨永
- 灌溉、耕作和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探讨灌溉、耕作和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生态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2019—2023年的3因素裂⁃裂区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主区为不灌溉(I0)和一次灌溉(I1)两个灌溉水平;裂区为翻耕(PT)、旋耕(RT)、深松(SS)三种耕作方式;裂⁃裂区为四种施氮模式,施氮时期因灌溉而异,I0下全部基施,I1下50%基施、50%灌溉前追施,但施氮量都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N240)kg/hm^(2),研究了2023年小麦成熟期0—100 cm整土及各土层土壤总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对于0—100 cm土层整土,I1与I0相比,土壤TC、TN和TP含量分别降低35.1%、15.0%和2.4%,C∶N、C∶P和N∶P分别降低14.7%、24.6%和10.5%;除土壤TN含量和N∶P外,土壤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在耕作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TN和N∶P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但土壤TC、TP、C∶N和C∶P无显著变化。(2)灌溉、耕作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效应因土层而异。I1显著降低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层土壤TC和TN含量,但土壤TP含量仅在60 cm以下土层显著降低。其中,与I0相比,I1下土壤TC含量在各土层的降低幅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TN的降低幅度则随土层深度先降低后增加。SS较RT和PT能够提升各土层TC和TP含量,且提升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灌溉和耕作影响各土层的C∶N和C∶P,但灌溉仅对40 cm以下土壤N∶P有显著影响。施氮对土壤TN含量的影响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不影响除土壤TN含量和表层土壤C∶N外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3)耕作和灌溉是影响旱地农田土壤养分和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59%和19%,且灌溉可使耕作间的差异减小。总之,一次灌溉虽降低土壤TC、TN和TP含量及其比值,不利于土壤�
- 吴姗薇吴金芝赵凯男张军李爽黄明李友军
- 关键词:灌溉耕作施氮总碳全磷
- 种植模式对旱地农田生产力和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
- 冉漫雪
相关作者
- 王小彬

- 作品数:104被引量:1,868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研究主题:旱地 海冰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农田
- 张仁陟

- 作品数:300被引量:4,014H指数:36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保护性耕作 春小麦 旱作农田 耕作措施 陇中黄土高原
- 高绪科

- 作品数:31被引量:56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研究主题:旱地 秸秆覆盖 旱地麦田 旱地农田 耕作
- 张玉龙

- 作品数:569被引量:5,741H指数:37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保护地 渗灌 土壤 设施土壤 保护地土壤
- 汪德水

- 作品数:27被引量:54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冬小麦 旱地农田 土壤结构改良剂 秸秆覆盖 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