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04篇“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章
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25年
研究亚砷酸盐对急性白血病(APL)的疗效。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化学疗法,观察组在治疗的同时加入亚砷酸。对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8.26%(P<0.05);治疗组的副反应为17.39%,治疗组为34.78%(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 KPS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亚硫酸结合传统化学疗法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降低毒副作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价值的药物。
周超
关键词:亚砷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疗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AP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66例APL患者的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将166例APL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n=115)和凝血功能正常组(n=51),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6例AP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各临床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乳酸脱氢酶(LDH)在治疗过程中显著降低(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中发生出血的患者及高危AP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患者IL-6、TNF-α、WBC、ANC、D-D、FDP及LDH显著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ROC曲线显示两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96和0.908,灵敏度分别为0.824和0.892,特异度分别为0.940和0.904,约登指数分别为0.764和0.796,准确性分别为0.882和0.898。结论:危险分层为�
陈珍珠刘涛郭贺贺仁文文王凯庞迎旭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APL发生DS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324例初诊APL患者的DS发生率为30.86%(100/32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危险度分层高危、维甲酸用药延迟、未使用激素预防、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白蛋白减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化疗后白细胞峰值增高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峰值、是否使用激素预防、白蛋白水平是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列线图模型预测APL发生DS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95%CI:0.786-0.908),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DS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增高峰值、白蛋白水平及是否使用激素预防,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APL发生DS的风险,与临床有良好的一致性。
姚一帆郝李霞杨林花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列线图
BOPPPS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例
2025年
血液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学生较为生疏,是学习的难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见习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血液学见习教学质量,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旨在丰富血液科教学资源,激发见习生对血液的学习兴趣,提高见习生的综合能力,以见习生获得的能力为最终结果,更加注重理论向实践成果的教学转化。本文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例,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教学效果,为血液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新思路。
徐又海何合胜刘善浩杨玉琼黄来全
关键词:教学模式临床见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IL-6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的关系
2025年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在接受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浆IL-6水平与维甲酸综合征(Retionic acid syndrome,RAS)发生、发展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0例APL初诊患者(男53例,女47例)并接受ATRA联合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根据诱导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为标危组和高危组,根据RAS诊断指标,分为无RAS,轻度RAS和重度RAS;流式微球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y,CBA)检测APL患者外周血IL-6的表达水平,以及分析IL-6与RAS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接受ATRA联合ATO治疗的APL患者中,治疗前外周血中IL-6的表达水平,(23.43±1.01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1.51±0.21pg/mL);且APL患者在治疗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后IL-6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并且IL-6表达水平在高危组(3.17±0.45 pg/mL)和标危组(2.32±0.27pg/mL)中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此同时,在诱导分化出现RAS患者中,重度RAS组的IL-6水平(3.09±0.29pg/mL)与轻度RAS组中IL-6水平(2.63±0.27pg/mL)皆高于无RAS组(1.87±0.20 Pg/mL),(P<0.05)。结论:APL的发生与危险度分层与患者外周血中IL-6表达水平存在显著联系,且在治疗后,IL-6与RAS的发生及危险程度也存在明显相关。
戚荣栾希英魏荣霞张恒超谷钰峰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综合征白介素-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以治愈吗
2024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及时被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贫血、瘀斑、出血感染、造血功能异常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同时具有出血倾向等一般白血病表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现代治疗手段的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后长期存活率可达90%~95%。然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能否治愈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个体差异等。
康敏荣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存活率病情严重程度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董整荣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外周神经浸润1例
2024年
患者,男,50岁。1年前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接受全身化疗,共8个疗程,2023年5月结束化疗,已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023年7月开始出现左上臂外侧肿痛,腕关节及手指伸直障碍,8月于我院就诊,外周血涂片及骨髓穿刺未见白血病复发征象。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未见白血病细胞
王烨婷陈雯秦珂臻亓恒涛王铁铮
关键词:白血病复发外周血涂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上臂外侧全身化疗
肝移植术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
2024年
患者男性,50岁。2014年3月因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于外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移植过程顺利,移植后化验肝功能、血常规正常。移植后规律口服他克莫司(1.5 mg/d)、吗替麦考酚酯(0.25 g 1/12 h)预防排斥反应;口服恩替卡韦(0.5 mg/d)联合肌肉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400 IU/月)抗乙肝毒。定期随访复查。
吴庭恺杨晓晓张婉婉任崇崇刘蓓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抑制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年龄9.0(7.0~13.0)岁,低、中、高危组患儿分别为24例、41例、38例,期死亡13例。与生存组比较,期死亡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D-二聚体≥9 mg/L、骨髓早幼粒细胞≥90%、危险度为高危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期死亡的13例患儿中,男10例、女3例,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4.0(2.0~7.0)d。13例患儿均死于出血,其中颅内出血13例,颅内出血合并肺出血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WBC≥10×109/L(OR=17.27,SE=1.12,95%CI:1.92~155.04)是发生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PL死率高,初诊WBC≥10×109/L是APL患儿发生期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
姚强华王颖超王叨刘玉峰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

相关作者

周晋
作品数:277被引量:1,579H指数:1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白血病 亚砷酸 APL
陈竺
作品数:356被引量:1,919H指数:2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维甲酸 染色体易位
陈赛娟
作品数:299被引量:1,19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染色体易位 APL 融合基因
吴德沛
作品数:1,325被引量:4,049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沈志祥
作品数:547被引量:2,91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预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