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72篇“ 族群“的相关文章
汉代北方内附族群研究
汉代北方边界外生存着许多边疆部族,在他们与汉朝的互动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族群归顺汉朝。汉代北方内附族群的内附原因主要包括:在外部军事打击和原族群内部的矛盾所引发的战争中,战败的一方会选择内附汉朝寻求庇护。同时气候的异常变化...
李宣啸
关键词:汉朝内附族群
超越"族群政治"——元朝"根脚"逻辑揭探
2024年
40余年来的蒙元史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族群政治"解释框架,发展出"蒙汉二元"、"汉法与回回法"、"四等人制"等分析工具,推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但其在某些领域的过度使用,遮蔽了元朝政治的另一项基本逻辑一一"根脚",产生一系列认识局限。"根脚"对"族群"的超越体现一定的"阶级性",将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客观理解元代历史。造成"族群政治"过度使用的深层原因之一,是对唯物史观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重视不够。推动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结合的再深化,正是新时代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罗玮
关键词:元史族群政治唯物史观阶级分析
香格里拉藏族“尼西情舞”族群认同研究
2024年
尼西情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所独有的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其流传历史悠久,其歌舞形式独具尼西地区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肩负着交流情感、团结族群等重要社会功能,蕴含着尼西地区藏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及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尼西情舞已经成为族群历史记忆中的一种符号表征,它是族群内部识别彼此、促进人群团结凝聚的文化符号。本文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当下的尼西情舞进行分析调查,分析如何以尼西情舞构建族群边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其文化凝聚作用,将族群认同升华联结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之上。
杨娜
关键词:族群认同民族认同
土耳其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对希腊裔族群的整合
2024年
希腊裔族群是土耳其政府正式认定的三大少数族群之一。尽管官方在一些条约、文件中对希腊裔少数族群做出了诸多保护性的规定,但土耳其单一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希腊裔族群在民族整合政策下仍然被“土耳其化”,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一百年来,希腊裔族群人口数量的大幅下降是土耳其单一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对少数族裔整合政策的结果。历史上希腊、土耳其两国关系的恶化和塞浦路斯问题的发酵加重了土耳其政府和社会对希腊裔族群的敌意,20世纪90年代后土耳其政府为满足加入欧盟的要求,部分调整了族群整合政策,涉及语言、宗教等的立场有所调整,但并未放弃土耳其化这一族裔整合政策的基调。
魏益帆
关键词:少数族群民族国家建构
在地寓言与现实衍射——《流俗地》的族群记忆书写
2024年
黎紫书以家乡怡保为原型,使城市的外部景象与人物的内心世界互为参照,勾画出一幅指涉色彩强烈的多种族聚居图,丰富了华文现实城市书写的路径。而在以盲女银霞为中心建构起的马华族群生活圈层中,黎紫书既融入了对马华民间社会、历史的“包容与悲悯”,也隐藏着对马华族群记忆的关注与反思。也正是通过这种意蕴丰富、多层面向的马华族群生存流变追溯,作者最终以空间布局隐喻伦常记忆,以个体生命创伤指涉华族整体生存困境,以双重地理来源整合族群文化记忆,完成了现实华族生存的在地寓言书写。
蔡颂刘迪男
关键词:马华文学黎紫书族群记忆
论三种族群政党体制对族群关系的不同作用
族群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意义来看,我国无疑是一个由多族群所组成的国家。如何在这种多族群环境中实现国家的生存、维系和良治,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课题。这不仅是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多族群国家共同的挑战。因此,研究其他多...
冉金澜
关键词:族群关系
社会安全困境概念解释族群冲突现象的应用及批评
2024年
保罗·罗伊基于巴里·布赞与奥利·维夫等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重构了 “社会安全困境”概念,以求从认同的角度解释某个族群对于自身族群认同的捍卫,如何触发他者的威胁认知,导致安全态势升级,并引发暴力冲突甚至战争的过程。罗伊认为“认同”是族群在社会安全层面受到威胁的核心。他将对于安全需求相容性的错误认知作为分析社会安全困境是否被激活的因素,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社会安全困境”的定义、形态以及解释力。
王童康
关键词:族群冲突哥本哈根学派
族群性或公民性: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
2024年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存在中介效应。另外,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来自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而非一种族群性的认同,属于现代国家认同。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总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我国媒体的建构功能会有效减缓这种趋势。
吕尚彬黄泽文
关键词:国家认同
马来亚华人族群对华民护卫司署的因应探析(1877-1934)
2024年
论文梳理了马来亚华民护卫司署的设立过程与主要职能,分析探讨了马来亚各阶层华人对设置华民护卫司署的不同态度。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从间接治理转向直接治理,华人族群作为移入型群体却在诸多地方占据较大比例乃至第一大族群的事实,促使英国在马来亚设置治理华人族群的专门机构——华民护卫司署,规定凡涉及华人事务均归其负责。面对这一新设机构华人族群反应各异,以绅商阶层为代表的华人领导层通常配合华民护卫司署,并以多种形式表达对护卫司署的支持与感谢;大部分底层华人如妇女、劳工等,对华民护卫司署则经历从疑虑到认可的转变;少数个人利益受到冲击的华人,以及政治上不认同华民护卫司署的政治活动者等华人群体,抵制或激烈对抗华民护卫司署。华人社会在被纳入英国直接殖民治理体系时的复杂心态,反映了马来亚华人族群在地化进程的曲折与分歧。
朱华进
关键词:马来亚殖民统治华人族群
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
2024年
论文参考巴斯的族界理论、拉蒙特的边界分类和维莫的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考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两个层面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当代海外华人存在怎样的族群边界意识;二是何为其象征边界符号;三是其可能的族界意识体现怎样的族群认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受访的海外华人的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意识都较为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别和个体差异,其社会边界意识体现在社交网络和对异族婚恋的态度上,其象征边界意识反映在其对族群的原型化认知上;血统、出身等原生族群性、族群标签和族群原型化认知是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符号,而不是族群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受访者的族界意识体现出其对族群身份的类别区分,与族群认同感和亲近感关联不强。
刘燕玲
关键词:族群边界族群认同华人族群

相关作者

郑连斌
作品数:466被引量:1,200H指数:36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汉族 活体测量 年龄变化 年龄 成人
宇克莉
作品数:243被引量:823H指数:15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汉族 头面部 成人 族群 年龄
李咏兰
作品数:254被引量:848H指数:20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汉族 蒙古族 年龄 头面部 活体测量
周平
作品数:210被引量:2,428H指数:32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族际关系 政治学研究
徐杰舜
作品数:436被引量:1,336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学 访谈录 人类学学者 汉民族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