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篇“ 文学语言学“的相关文章
文学语言
冯广艺
关键词:文学语言
诸祖耿文学语言遗著系列 先秦术与诸子思想
本书为诸先生20世纪80年代为南京师范院中文系生开设“先秦术概论”的讲义及相关研究论文,作者翔实考辨先秦“九流十家”的历史源流、产生背景、传承发展与社会影响,结合大量经典的史料文献,系统地论述了诸子的术思想,逻辑...
诸祖耿作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2022年
西方文学语言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由此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此种阐释法,应该就是西方文学语言阐释实现本土化阐释的真正方法形态。
谷鹏飞
关键词:本土化格义
基于语言视角的文学语言反思被引量:1
2021年
文学语言都是影响较大的科领域。文学语言迄今尚不是一门成果迭出的热门科。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悖论。以往大多从文学角度来谈,在此从语言的新角度观照文学语言研究,发掘现状的根源,提出进一步发掘文学语言研究价值,需纠正人们对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不相往来的偏见,需找准两者的结合点,需面向社会及应用,需文学研究界及语言研究界者共同参与。
陈李茂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文艺学修辞研究范式
《暴风骤雨》文学语言阐释:标题设计和话语设计
2020年
文本解读有多种视角,面对《暴风骤雨》特殊的语言面貌,选择文学语言的视角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有助于挖掘作者语言策略背后的深层结构。具体来看,“暴风骤雨”标题词的语义预设,为文本整体定下基调,暗示革命最终成功的叙事逻辑,给予读者阅读期待;而几次斗争会上的话语交锋又不断考验这种逻辑,压抑读者的阅读期待。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融合、对立关系影响着语用主体的在场方式,并控制叙事走向。最终,革命在反复受挫的情况下走向成功,使《暴风骤雨》的故事更具艺术表现力。
张铭
关键词:《暴风骤雨》文学语言学话语分析
中德文学语言研究现状综述
2018年
文学语言语言下属的一门新兴分支科。但文学语言的思想却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笔者从文学语言思想的历史源头入手,分别介绍了文学语言科在德国和中国的产生历程及研究现状,并对中德文学语言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秦龙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
文学语言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
2015年
文学语言观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本体论两个阶段,工具观认为语言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两种观念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语言具有多维的属性,这决定了今后的文学语言的发展也是多维的。
荣四华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工具论本体论
新时期文学语言批评的形成与确立被引量:2
2015年
新时期文学语言批评是文艺语言共同介入的术活动,它的形成与确立得益于两者的合力推动:文艺界通过"为文艺正名"的方式,解除政治对文艺的束缚,探讨文艺自身的特殊规律,并通过引进西方语言批评,反思语言的性质,确立文学语言的本体地位。语言界通过"为语言正名"的方式,解除政治对语言的钳制,使语言回归正常的工具性能,并通过引进西方文化语言理论,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确立语言的文化性。两者的协力合作使本体论语言观得以确立,使语言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促成了文学语言批评在中国形成。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文艺界的贡献要大于语言界,但语言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肖翠云
关键词:语言学界审美论本体论
浅谈上世纪文学语言的研究历程
2014年
上世纪语言文学的关系处于理论概念交替上升和相互交融的阶段。语言的发展经历了语言的工具性、思想载体性到本体性的转变,文学则经历了语言形式化,文学语言化、思想本体性研究以及在诗性的层面上研究文学等几个阶段。西方是研究转变的本土,我国的语言文学研究则是借鉴了西方理论转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诗性研究进行理论再深化,结合汉语独有的特点,将汉语的诗性研究扩展开来。
王艳杰
关键词:语言学
文学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何锡章教授访谈录
2010年
何锡章,华中科技大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历史透镜下的魂灵》、《神佛魔怪话西游》、《中国现代理想人性探求》、《鲁迅读书生涯》、《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何锡章自选集》、《鲁迅读书记》、《意义生成与资源追寻》、译著《文化模式》等。2010年4月,本刊编辑谭杉杉就有关文学语言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未来走向等问题,向何锡章教授作了一次访谈,何锡章教授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何教授认为,文学语言存在着天然的关系,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更多地强调形象性,情感性,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进程其实是文学表现力的扩展,是文学反映历史、表达现实、抒情表意功能的扩大。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之间又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研究需要借鉴文学文本,从而把握语言的历史演变、现存方式、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实际上是人们对语言的不断创造,文学文本的创造与社会语言的变迁又有紧密的关系,因此文学研究离不开语言研究,借用吸收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能把握文学语言的生成和意义的实现。文学语言语言和文艺之间的一个交叉科,作为一门科,文学语言在中国刚刚起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中国的文学语言研究应该在立足于汉语语言的基础上,向西方文学语言研究习,借鉴他们的方法,进而完善自身。对文学语言的思考和关注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度、广度都会有很大的推动,能够使比较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谭杉杉
关键词:语言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学民族精神比较文学

相关作者

王培基
作品数:31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治学 学法 治学方法 文学语言 修辞现象
李荣启
作品数:81被引量:58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传承 艺术语言 文化内涵
申丹
作品数:123被引量:2,734H指数:3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文体学 叙事学 隐含作者 叙事 翻译
张丹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光互连 基于网格 路由分配 拓扑结构 数据中心
周大亚
作品数:27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协
研究主题:科技社团 技术创新 中国社科院 学术精品 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