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篇“ 文学史叙述“的相关文章
- 文学史叙述研究的范式构建——乔国强教授访谈录
- 2024年
- 乔国强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专家。近20年来,他在研究美国犹太文学的同时,也在叙述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学史叙述研究方面,堪称独树一帜。他的研究不但为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方法,而且在疆域上拓展了叙述学的研究领域。本访谈围绕文学史叙述研究的一些问题展开。乔国强教授从文学史叙述的虚构性、文学史的“三重世界”以及文学史叙述的故事性和时间性等角度,畅谈了他对文学史叙述研究的一些心得。
- 毛燕安
- 关键词:文学史叙述虚构性故事性
- 重构文学史叙述的相关问题
- 2024年
- 文学史叙述是一种文学秩序、体系和规范的建构过程。根据其叙述脉络、体例和结构,对国内公开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叙述框架可以分为时间框架——时间史、空间框架——空间史和主题框架——主题史等三大类型。然而,这些叙述框架过于关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创作史,忽略了文学传播、消费环节及其循环系统,难以全景式展示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为此,本文提出“文学全史”和“数字文学史”概念,将文学活动视为一种动态循环系统,以中国蒙古族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全过程诸环节为考察对象,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代、四段、三史”。在“纵横交错”与“时空交叉”的场域中,探讨了中国蒙古族文学全史书写路径,并分析了利用数字技术创建数字平台和构建数字文学史的可能性。
- 满全
- 关键词:蒙古族文学全史
- 阐释:文学史叙述的一种基本动力被引量:1
- 2023年
- 面对同一时期的文学历史会有多种不同的文学史著,其主要原因是文学史作者在撰写中所要处理的与文学史相关的问题有多种。这些问题的处理受到文献资料、知识体系、叙事线索以及互文性等的制约。本文运用叙述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从阐释性叙述和阐释性结构的角度,探讨文学史的本质和语境,以及文学历史能被不同时代的人不断叙述、再叙述的原因,并提出撰写文学史的主要动力就是在一定认知取向统摄下阐释这些问题的观点。
- 乔国强
- 关键词:文学史
- 鲁迅与“京海之争”文学史叙述的生成被引量:1
- 2023年
- 鲁迅对“京海之争”来龙去脉的叙述,对“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性质的评定,已经成为今天文学史论著对这场论争叙述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作为“京海之争”的重要在场者和参与者,鲁迅的叙述和评价其实有着鲜明的左翼立场,他对论争双方的描述和界定,客观上起到了将左翼文人从“海派”的暧昧概念中划分出去的作用,而鲁迅对京海两派看似各有抨击的态度,也暗含了“宁海毋京”的立场。当下多种文学史论著将鲁迅作为这场论争的局外人,并将其叙述和评价作为“京海之争”的重要注脚,虽有力地推进了这场论争的经典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京海之争”本身的复杂面向,鲁迅对于京海两派的真实态度也在这一过程中被简化甚至改变了。
- 张悦
- 关键词:左翼文学文学史叙述
- 文学史叙述中“城市”想象与变迁——以乡土文学为坐标与参照的谱系学考察
- 2023年
- 在古典文学的言说场域中,拥有千年文化传统加持的乡土文学牢牢地占据着话语权力的制高点,文学中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王权政治的象征和道德审判对象上,城乡差异往往意味着世俗与诗性的对位;而伴随着启蒙现代性而确立起叙事合法性的现代文学,则将城乡之间的差异悄然转换为文明、进步与愚昧、落后之间的对立;新时期以降的当代文学叙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城乡之间的对位关系又被引向了更为极端化的叙事轨道,一方面是对城市空间中物质欲望、官能享受的热情拥抱,另一方面是对日渐消亡的乡土经验、田园景观的深情凭吊。
- 赵振杰
- 关键词:城市文学
-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
- 1本浓缩洪子诚教授学术观的小书;3篇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扛鼎之作;权威学术期刊《文艺研究》全新策划;……
- 洪子诚
- 生态化、微观化与立体化的文学史叙述创新
- 2022年
- 陈思广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前言中明确主张,他的《编年史》是从长篇小说的创作生态史、创作发生学史、传播接受史、思想艺术评价以及长篇小说的装帧艺术五个主要方面,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进行编年化的历史呈现。作者旨在突破已有的“纪传体”文学史书写模式,也不局限于按部就班地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历史作流水账似的记录。作者的文学史编写过程与结果是怎样体现他的文学史观念与编年史特点的,是我们对这部《编年史》作讨论与评价的出发点。
- 王泽龙
- 关键词:现代长篇小说文学史观念文学史叙述文学史编写《编年史》
- 比较视域下的个人文学史书写——以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为例
- 2022年
-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往往注重学理性与客观性,编写者的个人判断与主观情感介入较少。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当代文学部分的叙述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以国内学者编撰的当代文学史为比较对象,顾彬所写的文学史实现了向文本内部结构性的回归,研究视野延伸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显示出主体情感的介入与判断。史学传统的分野与文学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顾彬与国内学者所著的文学史的差异。
- 孙冬迪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2021年
-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研究,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他为中国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以文学价值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学具有独立性;文学史叙述中对作家的评价不局限于时代思潮与流派特征,使得文学史中的作家具有独立性;在评判作品时,分析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而非依据作家的“创作谈”等作品之外的文本,使得作品具有独立性。在现当代文学史叙述渐趋模式化的当下,重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独立的文学史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仍有启发意义。
- 徐莉茗
-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史》文学史叙述独立性
- 时间、空间与文学史叙述模式的重构——兼论“民国文学”的有效性及其限度
- 2021年
- 目前的文学史研究范式过多关注“时间”维度,而忽略“空间”维度。借鉴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理论,“民国文学”的提出与建构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漏。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现代性“空间转向”,不仅包括对“差异空间”的探求,还揭示了“空间生产”的内在形成机制,以及由资本、原料、劳动力、资讯的“流动”所导致的空间之间的重组、关联、渗透、流动,乃至最终的建构。这种空间的联动以及“时空并置”的观念与历史认识,不仅能有效补充目前“民国文学”这一研究范式在“空间”上的思考限度,对文学史研究同样具有建设意义与理论价值。
- 朱建国
- 关键词:民国文学列斐伏尔
相关作者
- 洪子诚

- 作品数:141被引量:890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文学 阅读史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研究
- 胡希东

- 作品数:27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史建构 文学史 袍哥 新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 陈晓明

- 作品数:365被引量:2,285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德里达 小说 当代文学
- 王泽龙

- 作品数:163被引量:44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诗歌 新诗 诗歌 现代诗歌 意象艺术
- 席扬

- 作品数:57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 思潮 论文学 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