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56篇“ 文化考察“的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2025年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张浅吟
关键词:用典句法
民族学视角下东北铁刹山“黑妈妈”信仰的道教文化考察
2024年
辽宁铁刹山“黑妈妈”信仰极具民族特色,不仅融合了满族特有的地仙信仰,同时也蕴含着许多道教文化元素。铁刹山“黑妈妈”信仰的道教文化蕴含于信仰源流、供奉神祇、庙宇布置以及祈福仪式之中,其中,庙宇布置包括庙宇结构和图腾符号;供奉神祇包括道教神祇和地仙;祈福仪式包括祈福礼仪和祈福日。同时从历史文化内涵的角度对铁刹山“黑妈妈”信仰的深入考察,发现其对民族交流和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任柏宇颜文强
关键词:道教文化历史文化内涵
双创模式驱动下的服装专业文化考察课程教学创新
2024年
双创模式驱动下的服装专业文化考察课程教学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该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式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的能力。双创模式的应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课程成效通过学生在全国性创新创业竞赛中的优异表现得以验证,证明了双创模式在服装专业文化考察课程中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孙思扬
关键词:文化考察教学创新
“智性审美”与互联网时代青年文化“圈层化”——基于对解谜类叙事媒介的文化考察
2024年
解谜类叙事媒介倡导的是一种“智性审美”,具有鲜明的“智性审美”的文化特质。“智性审美”倡导理性为主的超越性思考,呼唤智性的参与,促进人类认知向横向扩展和向纵深处延伸。与此同时,在文化资本的“围猎”之下,解谜类叙事媒介的“烧脑”标签被逐步强化,青年群体基于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审美取向、话语模式在互联网世界划地筑圈而居,“智性审美”成为审美圈层划分下的产物,也是青年群体寻找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标签。
张立娜
东南乐土 国之所恃——吴越国历史文化考察手记
2024年
中华文化以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缤纷的地域差异,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本刊“文化之旅”栏目一直以由点带面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与书画相关的文化风采。近来,为了强化这一主题,本栏目将以“文化中国行”为主题推出系列文章,通过鲜活可感的、典型个性的、富有历史深度的具体案例,向读者展示祖国不同地域多侧面的人文之美,以及中华文明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谷卿
关键词:吴越国历史底蕴
汉字思维视野下的小学识字教学策略的文化考察
2024年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意与形两个方面均涉及观念结构的建构,深刻体现着汉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在汉字思维视角下,小学识字教学需要认识到汉字形成过程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同一性。具体而言,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识字教学策略实施的发生机制存在着具身识字教学的“身体”转向、基于学龄初期儿童的内部眼界审视识字教学两种路向。因此,小学识字教学应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序开展以图式为表征的形象化识字教学、以实践为表征的情境化识字教学、以意义为表征的抽象化识字教学。
高敬旗史连祥
关键词:小学识字教学文化阐释
明清时期露筋女传说嬗变的文化考察
2024年
露筋女传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深受思想文化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在理学礼教文化的主导下,大量文学作品歌颂露筋女的贞操,露筋女被重塑为“贞洁+孝顺”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随着阳明心学的兴盛以及实学思潮的推动,露筋女传说的真实性不断被人们质疑和解构。这激起了卫道者对传说真假标准的讨论,他们以道德礼教为标准,驳斥了相关真相的考辨。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露筋女于嘉庆年间完成了政治化,升格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神灵,相关质疑声也随之归于消歇。
潘志刚
关键词:明清时期思想文化
江苏灌云县地名语言文化考察
2024年
地名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为某个地理位置所赋予的专有名称,有着丰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价值。本文选取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灌云县所辖的共329个行政村、社区名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地名的音节结构和构词类型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挖掘出灌云县地名所反映的当地的地形水文、宗族姓氏观念、人民的美好愿望、历史故事以及淮盐文化
杨其其
关键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
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史阐释及当代启示——基于《剑经》的文化考察
2024年
以《剑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俞大猷武学思想在《剑经》中的“实用性”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形成的社会史原因。研究表明,俞大猷武学思想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剑经》中融入军事思想的格斗战术、杀伤性强的技术和拍位理念等方面;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形成的历史社会动因有三:其一,长期在军事前线的殊死战斗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其二,闽南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务实尚武之民风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三,“知行合一”学说及其对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在对《剑经》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当代武术要想获得良性传承与发展,应以国家需求为价值导向,切实维持拳种的风格特征,同时武者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启示。
甘炜荆纪东马文友
关键词:俞大猷《剑经》武学思想
明代前中期汉藏交流的物质文化考察
2024年
明代汉藏交流的层次丰富、内容多元,但相关文本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朝贡”话语体系的简化,既往的研究亦然。而以物质文化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明初朝廷与藏地僧俗频密互动过程中宗教礼物的经济价值,可以反思“朝贡”框架“重政治轻文化”的倾向和“薄来厚往”的定式表述,因此是理解明代汉藏交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汉藏文化交融地带的藏獒、药材及刀剑铁甲为例,揭示出藏地贡品藏獒在跨地域互动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内涵的嬗变,由宗教图腾转化为外夷宾服的象征;汉藏边地流通的药材则是考察明代汉藏之间日常知识流通及管窥明朝边地卫所生活实态的优质视角;刀具盔甲在明代川西北地方社会是政治联盟的信物,但在明朝官员眼中则是卑劣杂货,汉藏之间长期存在的跨文化误解甚至引起了地缘政治板块的动荡。因此,本文对物质文化的聚焦,可以进一步推进学界对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进程的研究。
胡箫白
关键词:明代物质文化

相关作者

张文安
作品数:32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文化考察 进化论 两河流域 文化比较
张小军
作品数:61被引量:554H指数:1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文化 人类学 文化考察 个案研究 宗族
丁虎生
作品数:17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文化考察 华夏文明 玉石 大学文化 文化
叶舒宪
作品数:405被引量:1,79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神话 四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 玉石 大传统
易华
作品数:56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齐家文化 玉石 青铜时代 华夏文明 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