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7篇“ 敦煌藏文文献“的相关文章
唐代汉藏伦理文化的交汇相融及其当代意义——以敦煌藏文文献为中心
2025年
本文结合吐蕃时期汉藏文化交流之历史背景,从中原儒家伦理思想藏传的途径及影响入手,着重探讨敦煌藏文文献中汉藏伦理文化交融情形及其当代价值。通过对《古太公教》等敦煌藏文伦理著作的分析与阐释,胪列和对照其中藏译儒家格言典故,指出早在唐代,汉藏伦理文化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和互动关系,吐蕃文人借鉴并吸纳儒家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藏族伦理文化体系。这些以汉藏伦理文化融合而成的藏文文献,为中华伦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净化社会风气、增进民族团结、培育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否认的借鉴意义和规劝作用,同时,也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才项多杰
关键词:敦煌藏文文献交汇
敦煌藏文文献P.T.1047语法新探
2024年
敦煌藏文文献P.T.1047是目前国内外所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占卜类文书,其内容除了涉及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涉及吐蕃赞普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该文书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特殊的卜法,受到了国内外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界除了对该占卜文献中所记录的卜法存有争议外,对文献的书写年代也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该文献的书写年代为公元6—7世纪,是藏族最古老的一类文献,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书写年代不早于8世纪。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文文献P.T.1047的语法现象保留着古藏语词法与句法相对简略时期的语法特征,对研究古藏语语法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价值。文章通过藏语传统语法学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方法,对敦煌藏文文献P.T.1047的词缀、格助词、句子等方面一些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与其他敦煌藏文文献和赞普时期的碑文等藏文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P.T.1047文献语言具有格标记语法功能不明显、不稳定,句法结构相对简略等鲜明的语法特征,认为该文献所记载的藏语正处于从原始藏语到古藏语的过渡时期,其书写年代基本不晚于7世纪。
英青加
关键词:敦煌文献语法
敦煌藏文文献P.T1291《春秋后语》藏译对比研究
2024年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P.T1291是为数不多的汉译藏文文献,学术界对原文没有统一的认定,对比分析《春秋后语》《战国策》及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1291,可以确系该文本为《春秋后语》之译本。在P.T1291中,译者灵活运用多种译法,侧重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理解准确,表达清晰流畅,展现了吐蕃时期较为成熟的汉藏翻译水平。同时,《春秋后语》的藏译是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对汉藏民族进一步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闹吾才让
关键词:译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视野下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el.tib.0099《金刚经》研究
2024年
《金刚经》是大藏经般若部阐释空性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组成大乘佛教经论体系的根本经典。古印度佛教文本传入中国过程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汉藏佛教界通过书写、诵读、理解和阐释等方式,形成本土化的注疏传承体系和阐释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el.tib.0099《金刚经》的研究,深入剖析该文献蕴含的“无我”理论等相关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大乘佛教空性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索南尖参
关键词:敦煌文献《金刚经》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Tib.57写卷研究
2024年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Tib.57内容由两种不同的文献形成。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残卷是目前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唯一一本藏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是藏文《大藏经》中修改次数较多的典籍之一,从吐蕃赞普时期,再到后弘期,最后到清代才修改定型。文章采用文献对比研究方法,对敦煌藏文文献IOL.Tib.57《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残卷进行全面的释录,将其与藏文《大藏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进行比较研究。经初步研究发现,该残卷的内容正好对应《大藏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第三十二品之常啼菩萨部分。敦煌藏文文献IOL.Tib.57《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最早是在吐蕃赞普赤德颂赞时期(776—815),由印度班智达释迦军(Śākya Sena)、智成(Jñāna Siddhi)和吐蕃大译师法性戒(dharmatāśīla)三人共同翻译。将其与后弘期在西藏阿里出土的《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的跋文相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即后者明显受到前者的影响。文章还将IOL.Tib.57与汉译本《道行般若经》进行对勘研究,对《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经》之源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扎西南杰土旦尼玛
关键词:译者
敦煌藏文文献文字识别的预处理研究
敦煌文献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其产生时间早、保存条件差、书写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图像质量较低、文献受污、文字粘连,难以进行准确的文字识别。  预处理操作通过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突出重要特征信息等方式获得更为清晰和准确的图...
侯照
关键词:敦煌藏文文献文字识别图像预处理
敦煌藏文文献中的“章木南赛则”再考
2023年
敦煌藏文文献P.T.1286及P.T.1287中均出现了“章木南赛则”,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赞普墓称谓,有人名之说,至今未有公认之定论。通过深入解读敦煌藏文文献P.T.1286及P.T.1287的内容,依据敦煌藏文文献P.T.1287中关于布德贡杰赞普的历史叙述,以及在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对此段历史叙述进行了较细致的考证和综合分析,认为“章木南赛则”是一个历史人名,是布德贡杰赞普之王妃,并在布德贡杰赞普去世后,其子托勒赞继承王位之前处理赞普政事。
才让东知布
关键词:墓葬王妃
敦煌藏文文献中多元伦理思想及其意义探析
2023年
本文依据敦煌藏文伦理文献的主要内容及终极目标,将诸多伦理文献分为藏族世俗伦理文献、中原儒家伦理文献、佛教伦理文献等三种类型,通过对三种类型伦理文献的解读与阐释,突出藏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吐蕃时期藏族对外文化交流,梳理和阐述多元伦理思想传入吐蕃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指出多元伦理思想在吐蕃地区的交汇交融及其社会意义。
才项多杰
关键词:敦煌文献学术意义
敦煌藏文文献模糊版面的双重去噪预处理研究
2023年
敦煌文献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中藏文文献占据很大的比例。为收集、整理、利用敦煌藏文文献,对敦煌藏文文献的模糊版面进行专项研究是敦煌文献识别的基础,对推动文献的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构建了敦煌手写体藏文模糊图像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名为高斯-文本卷积双重去噪(Gaussian-Text Convolution Dual Filtering,GTCDF)的预处理方法,实现敦煌藏文文献模糊版面的有效去噪。实验结果表明,此研究方法在敦煌手写体藏文模糊图像数据集上进行预处理,文本字符错误率下降20.41%。和其他现有预处理方法相比,此研究方法表现更优,可有效应用于敦煌藏文文献模糊版面的自动识别,对敦煌文献的数字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侯照高定国
关键词:敦煌文献藏文预处理
论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目录的形成及其编目特征
2023年
敦煌藏文文献最早在国外流传、刊布,形成了编撰目录、整理文献、写卷内容辨析等为主的研究体系,并将目录编撰作为一门与文本研究同步推进且形成规模的专题性工作,为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研究、学习敦煌藏文文献提供了学术支撑材料。对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的收藏历史、编目特征、文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尤其将国内引用的英藏版敦煌藏文文献的编号与国际统一编号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针对英藏版敦煌藏文文献的“一文多号”现象,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引用方案。与此同时,指出当前国内敦煌藏文文献所整理的成果中对国内藏学界沿用的敦煌藏文文献编号中存在的重复、缺漏、误编等系列问题。通过对国际通用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目规律和编号特点的介绍和对比研究,采取国内与国际敦煌藏文文献编目规律和编号渐趋一致和接轨的可行性措施,力求促进国内外藏学界在敦煌藏文目录编制和使用过程中资源共享、博采众长、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索南多杰
关键词:敦煌古藏文

相关作者

陈践
作品数:27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敦煌藏文文献 古藏文 敦煌古藏文 语词 P
索南
作品数:11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西藏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敦煌藏文文献 敦煌藏文 行经 菩提 藏族文化
才让
作品数:46被引量:156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藏传佛教 藏文 P 敦煌藏文 萨迦派
张延清
作品数:39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题记 考录 佛教 敦煌藏文 敦煌古藏文
仁青吉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中观 藏传佛教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敦煌藏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