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79篇“ 政治文化转型“的相关文章
- 汉宣帝庙号的废立与东汉初年的政治文化转型
- 2024年
- 两汉之际宣帝庙号的废立是这一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结果。东汉建立后,新莽末年所设宣帝庙号一度不被承认,究其原因,在于光武有意消除王莽的政治影响,重建周制,拔擢私亲,宣示东汉的特殊性。随着东汉政治向“霸王道杂之”回归,孝宣政治成为重要的参考,宣帝地位因此提升。建武十九年庙制改革,光武基于现实与未来的双重考虑,主动追尊宣帝庙号。宣帝庙号的确立,意味着革新后的汉制超越了周制,也消解了光武四亲庙存在的意义,东汉皇帝只得通过其他途径维系与本支先祖的联系。宣帝庙号在两汉之际的废立过程,也是东汉王朝融入汉朝大宗,完善汉家制度的过程。
- 田丰
- 关键词:汉宣帝庙号
-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对现代政治发展的作用探析
- 2023年
-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精神反映,对政治建设与发展起着思想引领和价值熏陶的重要作用“。大一统“”民本”及“礼治”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随社会文明演进不断得到转型发展,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融促作用。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作用意义深刻,不仅影响现当代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长远来看,对国家治理及世界民族文化发展亦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 滕玉洁朱浩
-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
- 种桑与十六国政治文化转型被引量:1
- 2022年
- 桑树本是汉地农业生产的常见物种,却在魏晋时期气候严寒、不宜种植的大背景下,进入了辽东鲜卑慕容部的视野。桑树在汉地的文化表征,促使前燕慕容廆不惜浮海求桑,借此推动政治文化转型。北族征服者进入汉地后,藉种桑对原有政治文明进行改造。种桑与提倡汉化的方向一致,是秩序恢复的象征;而恪守民族本位的北族征服者,往往起初将桑树焚伐毁荡。北族波浪式次第南下的历史,使桑树经历了不断种植、不断焚毁的波折,处于“屡毁屡种”之中,在北魏才正式回归到应有序列。种桑作为华夏化历史进程的缩影,折射出北族向中原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动向。
- 张孙小大
- 关键词:种桑政治文化气候变化
- 美劝与言道:北宋政治文化转型中的书体文新变被引量:3
- 2021年
- 北宋中期士人在上尊官书中普遍采用称美誉望以劝讽有为的复合型言说方式,督责言官或宰执得位行道。这拓展了讽喻书写的可能性,昭示唐宋书体文谱系中一种创作新范式的兴起。该书写现象始于明道二年欧阳修、石介的上言官书。他们承续元和士人居官守道的原则,提出以言行道的理念,作为言官进言及自身上书的依据。自此,中下层士人往往不在其位则行其言,经由致信得位者实现自下而上的人际互动和政治实践。这类以美为劝的书信折射出北宋新型士人群体作为行道共同体的责善风气、理想主义、舆论意识和公共观念。他们在书写时将声望用作联结美劝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声望在北宋中期政治文化中的关键地位和二重属性。在声望政治的背景下,上书是下位者向上传递压力的首要途径。重望兼忧责则成为影响得位者之决策和创作的重要因素。
- 王启玮
- 关键词:北宋声望儒道
-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政治文化转型研究
-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为如期实现短期脱贫工作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制定的乡村长期发展意见。乡村政治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冰山一角,却承担着规范乡村振兴政治秩序、促进农民全面振兴的重任,支撑着...
- 侯理慧
- 关键词:民主化
- 文献传递
- 战马之喻:《理查三世》、人格国家和莎剧舞台上的政治文化转型被引量:3
- 2020年
- 《理查三世》剧末,莎士比亚笔下的英格兰暴君理查三世奔走呼叫:“战马,战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战马!”此语在莎剧释读中常受关注,但它对作品以及当时社会话语的结构意义却未见详论。本文认为无马理查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早期现代英国政治文化的转型:王国可与战马互换是因为两者同属欧洲中世纪君主实现政治目的和政治存在的工具,而在剧本所处的都铎体制下,君主和国家之间的目的与工具关系面临互换。正是该角色所负载和掩饰的神圣君权和民粹主权这两种政治逻辑之间的冲突,使理查三世原本肢体扭曲的驼背造型展示并掩盖了早期现代西方社会话语中意义显著但又极不稳定的人格国家形象,并对当时及后世受众产生了持久吸引力。
- 邹羽
- 关键词:《理查三世》
- 政治文化转型视野下民国初年严复的认同危机——以“严熊书札”为中心
- 2019年
- 从严复与熊纯如1912—1921年间的109封通信(以下简称"严熊书札")可窥见严复晚年关切的话题和思想动向,进而可了解在清室覆亡,民国初建的十年里,面对政局的剧烈变化,政治文化的转型,严复本人在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上出现的危机。这或许能够为严复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从而有助于民国知识分子问题和政治体制问题的研究。
- 黄文倩
- 关键词:政治文化
- 政治文化转型下民初遗民的摇摆态度及其价值观分析
- 2018年
- 辛亥鼎革后,由帝制迈入共和的遗民,面临时代遽变带来的冲击,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守旧趋新、华夷之辨、国体之争,纠缠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现实出处,其文化立场和身份认同,是新旧交替群体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民初著名文人樊增祥的诗文、图像、笔记及报载材料,考察一个非典型性遗民的政治抉择和价值取向,由此管窥社会转型对传统观念的解构。
- 薛超睿
- 协商民主的中国适应性分析——基于体制变革和政治文化转型的视角被引量:1
- 2017年
- 当协商民主在西方政治实践中受到冷遇之时,它却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受到政治权威的接纳并被嵌入到中国政治体系的各个微系统中,协商民主的活力在于它既与中国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从而维护既有的政治稳定,同时也以其公众参与性、协商过程的公开性和程序性而有效医治政治权力过于集中的弊害,进而为中国政治转型提供集权与民主化的结合点。同时,官民协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有助于缓解与矫治转型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认同危机、政治怀疑、顺从参与型文化以及对公共政策不满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实现政府信任和社会资本的重建。当然,协商民主的中国适应性并不意味着协商民主的中国实践一帆风顺,它的发展还有待于通过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不断突破既有体制的惰性。
- 张继兰
-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体制政治文化适应性
- 二战后德日政治文化转型比较研究
- 政治往往不只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制度模式,而且还时常呈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政治文化生发于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同时又对整个政治体系和人们的政治活动产生影响力。占主导地位且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有助于该统治阶级维护政...
- 庄沁雨
- 关键词:政治文化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李瑞君

- 作品数:39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
- 研究主题:国家认同 民族地区 农村社会保障 社会转型 公民
- 代晓光

-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文化转型 团场 兵团 少数民族 政治文化研究
- 王秀良

- 作品数:16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 研究主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 学习型党组织 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 王浩斌

- 作品数:608被引量:59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和谐社会 新社会阶层 邓小平
- 郭必选

- 作品数:17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
- 研究主题:延安精神 哲学 延安学 毛泽东 中国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