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0篇“ 政治学分析“的相关文章
-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中国古代贱民的政治学分析
- 2025年
- 贱籍制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重要结构基础。贱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是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一个特殊阶层,处于中国社会等级结构体系的最底层。贱民被当作牲口和财物,完全剥夺了基本的人权,没有起码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生命保障。贱民不仅不享有普遍平民所拥有的自由权、平等权和人格权,甚至其生存权随时可能被主人或其他“良民”所剥夺。“奴婢贱人,律比畜产”,道出了中国历史上贱民群体的共同本质。贱民制度在中国持续存在数千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沉重的政治和社会遗产。贱籍制度将非人性和反人道的行为合法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奴役和社会奴役。贱民政治即是奴性政治,国民奴性的形成与贱籍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
- 俞可平
- 关键词:贱民专制政治中国古代政治
- 打开政治学分析的工具箱 视角与案例
- 本书立足“方法论多元主义”与“任何分析视角都有缺陷”的理论立场,讨论政治学研究常见的八种分析范式,即政治心理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关系-网络分析、语言视角与方法分析、文化-象征分析。每一章...
- 郭台辉
- 贸易、权力与福利:大国博弈的国际经济政治学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国家间博弈过程中保持、扩大自身相对实力的权力追求缺乏考量。而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权力在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间贸易中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基于此,在经典的两国贸易理论中引入权力要素,将经济学注重的绝对福利和政治学注重的相对福利视作行为体的双重目标,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为大国博弈建立一个简洁、方便、贴近现实、适用广泛的国际经济政治学分析框架。由此可以发现,在一个由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组成的两国博弈中,后发国家更加偏好“扬已长补己短”战略;先发国家更加偏好于“压彼短扬彼长”战略,而一旦决定比较优势的技术差距由大变小,先发国家则更倾向于全面打压后发国家甚至“脱钩”。
- 张宇燕夏广涛
- 关键词:大国博弈
-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缘起之国际政治学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缘起可在国际政治框架内加以解释。大致而言,四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了这次会议的召开。一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增强,导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由此产生了从法律层面抑制单边行动和国家间冲突的需要;二是发展中国家以联合斗争的形式,向以“海洋自由”原则为基础的旧海洋法秩序发起冲击,并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国家海洋管辖权的主张,希望重塑整个海洋法秩序以赋予这些主张合法性;三是成长为海洋大国的苏联海洋利益立场发生变化,它主动与美国接触,达成了召开国际会议、确立12海里领海和国际海峡自由过境制度的共识;四是深海采矿需求的出现及其引发的国际海底法律地位问题辩论,成为会议召开的直接动因。以上四个方面在影响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之核心议程的同时,也决定了会议的发展中国家与海洋大国之间博弈的基本格局和利益“交易”的本质。
- 曲升
- 国家统筹治理的中国逻辑--基于国家均衡发展视角的政治学分析
- 2024年
- 当代中国面临大国非均衡发展难题,实行统筹治理是国家破解非均衡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几乎涉及国家治理的所有内容,贯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全进程,呈现出政党主导性、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上下贯通性、平衡性等鲜明特征。国家统筹治理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了国家均衡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在实现国家均衡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降低了国家内部冲突,强化了国家整合,将国家的规模优势转变成了国家的发展优势,提升了国家发展的质量。无论是从历史的视角看,还是从比较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都是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政治环境之中运行的。要解释当代中国国家统筹治理的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均衡发展之谜,需要理解这种政治环境的独特性。
- 殷冬水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忠孝变奏曲:清末戏曲表演与国家认同塑造——京剧《四郎探母》的象征政治学分析
- 2024年
- 民间文艺作品因其在塑造政治认知方面具有强大力量,素来是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风靡晚清的京剧《四郎探母》能够基于复杂策略塑造出双元正统认同,满足了构建“满汉一体”新国家认同观的官方需要,因而被晚清宫廷大加推崇,成为具有“高代表性”的象征。但晚清政府未能借助该剧有效增强国家认同,因为该剧又是一种具有“高延展性”的象征,其丰富而复杂的属性极具弹性、易于移变。在国家认同塑造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多是“低延展性-高代表性”的象征。
- 程昊
- 关键词:政治象征国家认同《四郎探母》京剧
-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研究--基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政治学分析
- 人权事业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对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道路进行研究具有学理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是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 秦霄扬
- 关键词:人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权事业政府主导
- 德国中小学生多样性促进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 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多样性,强调差异,保护多样性,多样性问题已上升为全球教育重要议题。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移民国家,近年来,德国社会在文化和种族方面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在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德国教育体系...
- 张梦莉
- 关键词:教育政策
- 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地方保护主义的法政治学分析
-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依然存在,极大阻碍优化营商环境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鉴于地方保护主义与法政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法政治学方法分析并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从法政治学视角来看,地方保护主义...
- 吕晨向延仲
- 关键词:营商环境公平竞争国家权力地方保护主义法政治学
- 政党与国家的相互塑造——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发展的一项政治学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近代中国自有政党以来,将国家与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就是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在从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对国家与社会的重新组织客观上要求同时解决“民主问题”与“集中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中国共产党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政党拓展到国家,在重新组织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形态的革故鼎新,真正主导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正是这种贯通政党与国家的组织原则,将中国共产党与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紧密联结起来,并由此形成政党与国家双向塑造的关系。政党对国家的塑造是理解百年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的政治逻辑,以及决定和保障这种政治逻辑的政党逻辑的关键;国家对政党的塑造及政党对这种塑造的自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政党-国家关系、政党-社会关系以及政党自我定位之“变”与“常”的关键。
- 张树平
- 关键词:政党
相关作者
- 殷冬水

- 作品数:53被引量:35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国家认同 政治学分析 中国共产党 社会正义 逻辑与
- 倪春纳

- 作品数:41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民主 知识分子 政治学分析 政党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 林尚立

- 作品数:203被引量:3,893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 人民民主 政党
- 曾水英

- 作品数:38被引量:189H指数:6
- 供职机构:长春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政治学分析 公共领域 洛克 政治权力 政治
- 周光辉

- 作品数:99被引量:1,37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破解 公共权力 大一统 对口支援 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