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放大色素内镜“的相关文章
放大色素内镜联合肿瘤标志物对早期结肠癌诊断的意义研讨
2024年
探究早期结肠癌筛查诊断中放大色素内镜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自2021年01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结肠病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术前行放大内镜染色的307例患者相关资料,术后病理诊断早期结肠癌125例,非早期结肠癌182例,调取所有患者内镜诊断图像与肿瘤标志物检测资料,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值,回顾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放大色素内镜对早期结肠癌诊断AUC值为0.913(95%CI:0.878-0.948),而肿瘤标志物的AUC值为0.609 (95%CI: 0.545-0.672),放大色素内镜联合肿瘤标志物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AUC值为0.914,95%CI(0.881-0.948)。单一放大色素内镜与肿瘤标志物的诊断准确性有显著差异(Z=9.75, p<0.01);单一放大色素内镜与两者联合的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Z=0.37, p =0.705);单一肿瘤指标检查与两者联合的诊断准确性有显著差异(Z=9.78, p <0.01)。结论 放大色素内镜在早期结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诊断效能高;肿瘤标志物诊断早期结肠癌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均低,以上两组检查方式联合较单一放大色素内镜检查,不能显著提升早期结肠癌的特异性及灵敏度。
邵顺子朱珠张雪翟启智
关键词:早期结肠癌放大色素内镜肿瘤标志物
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联合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联合放大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EGC筛查的4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根据是否患EGC将其分为观察组(n=88)和对照组(n=317)。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血清检测结果(G-17、PGⅠ、PGⅡ)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结果。Kappa系数检验评估放大色素内镜对EGC的诊断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G-17、PGⅠ、PGⅡ、放大色素内镜与EGC的关联情况,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GⅠ、G-17、放大色素内镜及联合3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诊断能力。结果共有88例(21.73%)患者病理检查诊断为EGC,2组G-17、PG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色素内镜单独诊断EGC的灵敏度为93.22%,特异度为91.80%,诊断效果较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GⅠ<70μg·L^(-1)、G-17≥12 pmoL·L^(-1)和放大色素内镜诊断为阳性与EGC密切相关;基于3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95%CI0.988~0.993),诊断能力显著较高。结论放大色素内镜对EGC具有更高的诊断能力,联合G-17、PG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EGC具有更高的诊断能力,可有效提高EGC的检出率。
索日娜赵丽萍李凤范华郭德煊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放大色素内镜
放大色素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对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靛胭脂染色和窄带成像技术(NBI),对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在长病程IBD患者结肠镜检查中,先后应用白光、NBI和靛胭脂染色放大观察,对可疑病变实施靶向活检或切除,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该方法对IBD的筛查效果。结果共纳入长病程IBD患者45例,其中16例(17处病变)检出异型增生或癌,包括低级别异型增生12例(26.7%),高级别异型增生4例(8.9%),结肠癌1例(2.2%)。靶向活检的阳性率为13.2%(17/129)。NBI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型和工藤分型的检出率分别为81.3%(13/16)和75.0%(12/16),二者联合的检出率为100%。在合并异型增生和结肠癌的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P=0.027)和病程延长(P=0.013),病变恶性程度有加重的趋势。高级别异型增生和结肠癌的病变直径[(2.5±1.4)cm]大于低级别异型增生[(0.6±0.4)cm](P=0.003)。结论对于IBD相关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放大色素内镜联合NBI可有效检出病变并判断其性质,为正确治疗奠定基础。
吴东周炜洵杨红李玥李骥李景南钱家鸣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结直肠肿瘤窄带成像
放大色素内镜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评价中的应用
2016年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接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大肠肿瘤患者运用放大色素内镜,将凹陷肿瘤病灶分为1型凹陷和2型凹陷,同时按照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之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大肠肿瘤病灶的形态与性质。结果本组患者病灶发生表面凹陷40例,其中1型凹陷病灶25例,2型凹陷病灶15例。2型凹陷病灶轻度增生发生率显著低于1型凹陷病灶,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1型凹陷病灶(P<0.01);2型凹陷病灶与1型凹陷病灶粘膜切除术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的评价中,放大色素内镜可依据大肠肿瘤表面的凹陷程度来判断病灶的浸润深度和性质,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祁代华韩文良李小环姜红建赵春玲申飞飞段莎莎于威
关键词:大肠肿瘤放大色素内镜粘膜切除术病灶
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可疑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15例普通内镜观察下发现可疑早期胃癌病变患者,依次采用放大内镜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放大色素内镜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记录病变轮廓清晰度、黏膜腺管开1:3形态清晰度、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并比较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于病变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统计各方法对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轮廓和黏膜腺管开口清晰度评分为377分和458分,优于ME—NBI(340分和408分)和放大色素内镜(354分和386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76分和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病变微血管结构形态清晰度评分为380分,优于ME—NBI(348分)(P〈0.05),更优于放大内镜(267分)和放大色素内镜(280分)(P〈0.01)。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绒毛状(C型)的检出率亦优于放大色素内镜(93.0%比79.7%,P〈0.05)。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对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2.17%、灵敏度为88.33%、特异度为96.36%。结论放大色素内镜结合窄带成像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结构形态,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便于发现早期瘤变,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推广。
滕春雨孙咏红陈浮王宇朱海杭
关键词:放大内镜检查
放大色素内镜对结直肠肿瘤病灶形态及性质的判断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判断结直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03/2013-02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结直肠肿瘤患者91例,内镜检查中采用放大色素内镜将有凹陷的病灶分为1型凹陷与2型凹陷,并根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判断病灶的形态与性质.结果:不同组织学分类病灶的形态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凹陷的病灶中高度异型增生与腺癌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1型凹陷的病灶(81.3%vs 31.0%,χ2=10.405,P=0.001);1型凹陷的病灶中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的比例明显高于2型病灶(92.6%vs 50.0%,χ2=10.6,P=0.001).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够通过结直肠肿瘤表面的凹陷程度对病灶的性质及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可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提供临床依据.
计小清孙超赵凤荣辛丽娟
关键词:放大色素内镜结直肠肿瘤
放大色素内镜在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结合放大色素内镜诊治结直肠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符合EMR指征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病灶。观察病灶形态学与EMR术后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评估放大色素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性。结果81例患者经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组织学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58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20个,腺癌12个。其中HGD和癌变病灶直径大于LGD病灶[(1.4±0.5)cm和(1.6±0.5)cm比(1.0±0.4)cm],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凹陷型病灶较无蒂型病灶更易出现HGD或癌,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1.5%(27/65)比20.0%(5/25),P=0.084]。病灶表面有凹陷者出现HGD或癌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凹陷者[51.0%(25/49)比17.1%(7/41),P〈0.01)]。放大色素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97.8%(88/90)。完整的组织学切除占所有病灶的95.6%(86/90)。结论凹陷型和平坦型伴中央凹陷的结直肠病变的恶性倾向高。应用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判断病灶浸润深度,从而使EMR治疗更安全有效。
李晓波陈慧敏高云杰沈镭薛寒冰赵韫嘉陈晓宇戈之铮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术放大色素内镜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价值的研究
目的:放大染色内镜(Magnification Chromoendoscopy,MCE)结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在癌前病变及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索。   方法...
廖丽芳
关键词:放大染色内镜微血管形态早期胃癌癌前病变
文献传递
放大色素内镜下9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形态学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癌前病变胃小凹及微血管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Fujinon EG-590ZW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90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病灶黏膜小凹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将其微血管形态分为R型(规则)、I型(不规则)及V型(管径粗乱)。结果90例患者中,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黏膜胃小凹形态主要分别表现为E型(90.3%)和F型(91.0%);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黏膜微血管则主要分别表现为I型(91.3%)及V型(71.8%)。根据胃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特征,放大色素内镜下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镜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及88.0%。结论在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细微形态学特征主要为E、F型胃小凹及I、V型微血管的形成,对这一特征的识别,有助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袁海锋唐少波奚锦要
关键词:放大色素内镜胃黏膜癌前病变胃小凹微血管
放大色素内镜下非糜烂性反流病细微结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食管黏膜细微结构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学及内镜检查结果,对25例反流性食管炎(RE)、35例NERD及1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24 h食管pH监测、放大色素内镜观察及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分析3组间在食管黏膜细微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NERD组中,28.6%食管下段黏膜水肿、血管网模糊;齿状线形态呈三角型、锐齿型、破碎型、舌型分别为42.9%、28.6%、14.3%、11.4%;卢戈氏液染色后80.0%齿状线模糊、中断,34.3%齿状线上伴斑片样淡染粗糙;齿状线下方黏膜粗糙不平呈绒毛状、斑块状、粗大分枝状分别为12.0%、48.6%、34.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放大色素内镜下可准确识别食管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齿状线形态呈三角型及锐齿型,齿状线模糊、中断,伴斑片样粗糙,齿状线下方黏膜粗糙不平呈斑块状及粗大分枝状,有助于NERD的内镜下诊断。
梁健袁海锋唐少波邓鑫吴发胜
关键词:放大色素内镜非糜烂性反流病

相关作者

袁海锋
作品数:42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研究主题:放大色素内镜 胃黏膜癌前病变 双气囊小肠镜 非糜烂性反流病 胃小凹
唐少波
作品数:33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研究主题:放大色素内镜 双气囊小肠镜 胃黏膜癌前病变 胃小凹 病理
奚锦要
作品数:32被引量:381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 安胃汤 放大色素内镜 胃黏膜癌前病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
梁健
作品数:232被引量:986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研究主题:肝纤维化 艾滋病 牛磺酸 中医药 胃癌
田旭阳
作品数:38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蛋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