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1篇“ 拮抗肌“的相关文章
联合自主收缩主动对抗电刺激拮抗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评估联合自主收缩主动对抗电刺激拮抗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股四头萎缩和改善下肢功能中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20-01—2022-01完成的53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术后进行联合自主收缩主动对抗电刺激拮抗训练,对照组27例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20例完成最终随访。比较两组术后6周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手术侧大腿周径,以及术后12周10 m最快步行时间、站立-行走试验时间、爬楼梯试验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患者依从性良好,能够按要求完成术后功能锻炼内容。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周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周手术侧大腿周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周手术侧大腿周径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周10 m最快步行时间、站立-行走试验时间、爬楼梯试验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自主收缩主动对抗电刺激拮抗训练在阻止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力量减弱的同时更有效改善下肢功能。
贾俊玲李双谷曼丽王欢樊国峰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实施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腧穴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742022.3-2023.3间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组行等量数字随机法,每组37例,对照组、观察组各采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对比Bra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在脑卒中偏瘫痉挛中的应用,可调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以及运动功能,可实现对患者肉痉挛和肉张力的调节,强化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高倩倩
关键词: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辅以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FMA)]、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I)]评分、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上下肢MAS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栓通胶囊联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疗效确切。
郭海东娄勍叶丹晓
关键词:脑栓通胶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
拮抗取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拮抗取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拮抗取穴的电针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关节活动度、肢体活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电信号、血清神经因子[甘氨酸(Gly)、γ一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 (NPY)]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7.08%(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BI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肱二头、胫前电信号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ABA、Gly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NSE、NPY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拮抗取穴的电针疗法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周晓玲章连新叶旭园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电针疗法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
基于混联气动群的拮抗关节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混联气动群的拮抗关节,包括混联气动群和框架,所述框架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框架的另一端设置有滑轮组件,两个所述混联气动群沿着所述框架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丁凯 姜飞龙 李斌 曹坚 陈晟 李华林 张海军
运动性肉疲劳的主动拮抗电与脑电影响机制探究
研究目的:探讨主动拮抗在对运动性肉疲劳状态下与电信号之间的作用,进而从生物神经学角度探讨拮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相关不同状态下的"驱动论"。探讨在静态的负荷频率中引发的主动疲劳对主动拮抗以及中枢电信号之...
关静雅李梅杰
关键词:主动肌拮抗肌表面肌电信号
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后徙联合拮抗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后徙联合拮抗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直后徙联合拮抗截除术治疗。测定患儿手术前、后的患眼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个月不同区域各个方位的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患儿距离角膜顶点3、5 mm区域内鼻侧、颞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上侧、下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P<0.05)。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患眼眼球屈光度绝对值显著大于术前(P<0.05)。患儿患眼术后1个月时距离角膜顶点3、5、7 mm区域鼻侧、颞侧、上侧和下侧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值和术后1个月的眼球屈光度与术前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眼直后徙联合拮抗截除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距角膜顶3、5 mm处垂直子午线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均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术后早期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刘利明曹文娟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角膜曲率
拮抗透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拮抗透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优化中风痉挛期下肢瘫痪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住院部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共66例,采用数字...
陈露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瘫痪拮抗肌透刺
电针拮抗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给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电针拮抗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腧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ra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ra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Brathel指数评分(42.48±7.36)分、Fugl-Meyer评分(48.71±6.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6.51±5.97)、(38.36±5.8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康复训练和电针拮抗腧穴联合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推广应用。
张媛
关键词:康复训练
不同刺激量针刺拮抗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针刺拮抗的效果,分析不同刺激量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为对象,在半个月中每隔5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分别以小刺激、中刺激和大刺激针刺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相比,Hmax/Mmax、Fmax/Mmax甲组<乙组<丙组(P<0.05);Ashworth、Fugl-Meyer、Barthel评分相比,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Ashworth评分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0.05);Fugl-Meyer、Barthel评分:甲组>乙组>丙组(P<0.05)。三组总有效率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0.05)。三组比较,治疗后其H-B、TFGS、DFNP间差异甚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较大(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小刺激量针刺拮抗的效果良好,且能大幅改善患者H反射及F波情况,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滕飞李丹虹
关键词:脑卒中针刺痉挛性偏瘫拮抗肌刺激量

相关作者

王乐军
作品数:59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表面肌电信号 SEMG 肌电 运动性肌肉疲劳 肌疲劳
牛文鑫
作品数:179被引量:612H指数:1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三维有限元 护具 踝关节
黄松春
作品数:30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拮抗肌 氟康唑 难治性青光眼 药物疗法 眼外肌
李佩芳
作品数:192被引量:1,329H指数:20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针刺 通督调神 脑卒中 针刺治疗 脑卒中后
马丙祥
作品数:402被引量:2,656H指数:19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小儿 中医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