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54篇“ 抗凋亡因子“的相关文章
- 血清抗凋亡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在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中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接收的125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其认知功能进行划分,43例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26分)归为轻度组,59例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10~20分)归为中度组,23例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0~9分)归为重度组,另选取80例同期于我院体检且检查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Livin、TGF-β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认知功能患者Livin、TGF-β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Livin水平低于对照组,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组不同认知功能患者Livin、TGF-β水平及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Livin水平及MMSE评分低于中度组及轻度组,TGF-β水平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P<0.05),中度组Livin水平及MMSE评分低于轻度组,TGF-β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Livin水平与MMSE评分存在正相关(r=0.477),TGF-β水平MMSE评分存在负相关(r=-0.389)。结论:AD患者Livin、TGF-β水平异常表达,且Livin、TGF-β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断AD病情及疗效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 常小敬杨亚红郭达云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阿尔兹海默病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血清抗凋亡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EGC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66),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Livin、EG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但两组患者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Livin、EGF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2/66),低于对照组的15.63%(5/32)(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治疗EGC的预后效果与腹腔镜微创手术相当,但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清Livin、EGF水平,加快患者的恢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杨迅宗晔焦月李巍俞力张澍田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疗效预后抗凋亡因子表皮生长因子
- 雷射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抗凋亡因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雷射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VD患者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的影响。方法:192名VD患者随机分为雷射针刺治疗组、普通体针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三组,每组分别64例,共治疗3个疗程,对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评分以及血清Livin的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雷射针刺治疗组为71. 88%,普通体针对照组为70. 31%,药物对照组为56. 25%,三组疗效相比,雷射针刺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HDS评分上升,FAQ评分降低,Livin水平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三组间治疗后比较,雷射针刺治疗组的HDS、FAQ评分以及血清Livin水平的改善较药物组更为显著(P<0. 05),与普通体针对照组相当(P>0. 05)。结论:雷射针刺治疗VD患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改善VD患者血清Livin水平相关。
- 王渊刘智斌刘龙牛文民王强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 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与STAT3通路相关抗凋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葫芦素Ⅰ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葫芦素Ⅰ对不同肝癌细胞(HepG2、QGY-7703、SMMC-7721)增殖活力的影响;葫芦素Ⅰ处理HepG2细胞后,分别用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Hoche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并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抗凋亡因子及其相关信号分子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结果:葫芦素Ⅰ处理后,不同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明显抑制,并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葫芦素Ⅰ对HepG2、QGY-7703、SMMC-7721细胞48 h的IC50值分别为0.19、4.16、1.13μmol/L。HepG2细胞经葫芦素Ⅰ处理24 h后,克隆形成几乎被完全抑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和明显的G2期阻滞;抗凋亡因子Mcl-1、survivin以及转录因子STAT3蛋白与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调,mRNA半定量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葫芦素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通路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增加细胞凋亡有关。
- 王成志彭元亮史夏青周晓庆杨满意赵劲风廖明媚
- 关键词:STAT3转录因子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 抗凋亡因子、干扰素-γ与Hcy水平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干扰素-γ(IFN-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以探讨Livin、IFN-γ、Hcy变化在VD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2例VD患者、8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3组受试者进行血清Livin、IFN-γ、Hcy检测。结果血管性痴呆组、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Livin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VD组患者的血清Livin水平又明显低于脑梗死组(P<0.01);VD组、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IFN-γ与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VD组患者的血清IFN-γ与Hcy水平又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1)。随着VD病情越来越严重,患者的血清Livin水平逐渐下降,血清IFN-γ与Hcy水平逐渐升高(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ivin与IFN-γ呈负相关(r=-0.673,P=0.000),与Hcy同样呈负相关(r=-0.772,P=0.000)。血清IFN-γ与Hcy则呈正相关(r=0.724,P=0.000)。结论细胞凋亡、炎症反应、高Hcy血症可能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Livin、IFN-γ、Hcy可作为评估VD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董春瑶
- 关键词:抗凋亡因子干扰素-Γ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痴呆
- 观察参麦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抗凋亡因子Bcl-2及促凋亡因子caspase-3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研究参麦注射液治疗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其中对于对照组患者依据脓毒症指南给予标准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用参麦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抗凋亡因子Bcl-2及促凋亡因子caspase-3含量及5、28 d全因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虽然试验组患者Bcl-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组,且caspase-3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5 d全因死亡率为10.0%,28 d全因死亡率为25.0%,对照组患者5 d全因死亡率为12.5%,28 d全因死亡率为25.0%,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暂未发现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影响Bcl-2、caspase-3及5、28 d全因死亡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 陈伟谢敏李燚吴莹辉郑承铎高艺萍林淑萍庄菁
- 关键词:脓毒症凋亡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参麦
- 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促进慢性缺氧H9c2细胞中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表达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H9c2心肌细胞慢性缺氧适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7℃、5%O_2、5%CO_2、90%N_2条件下培养的H9c2细胞作为实验组,低氧培养6、12、24、36、48、72 h时收集细胞;将37℃、21%O_2、5%CO_2条件下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β-catenin、抗凋亡因子bcl-2和survivin在不同培养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5%O_2培养的H9c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β-catenin蛋白在缺氧6、12、24、36 h时表达明显增加(P=0.000,P=0.018,P=0.001,P=0.000),bcl-2及surviv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0,P=0.000)。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H9c2心肌细胞慢性缺氧的适应机制之一,其部分可能通过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及survivin表达起作用。
- 王海霞张蕾刘玲娟刘晓燕
- 关键词:H9C2细胞慢性缺氧WNT/Β-CATENINSURVIVIN
- 抗凋亡因子cFLIP在延边黄牛性周期黄体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研究延边黄牛黄体中抗凋亡因子(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染色方法,观察cFLIP在延边黄牛周期黄体中的表达变化,并从组织化学角度分析了cFLIP作为抗凋亡因子参与延边黄牛的黄体退化。
- 尹多方南洙李钟淑蔡丽娟金花子
- 关键词:延边黄牛细胞凋亡染色
- 抗凋亡因子Bcl-xL的体外克隆及表达
-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在生物体的进化、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多个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凋亡程序的启动及执行过程中,Bcl-2家族蛋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cl-2家族蛋白常通过...
- 曹伟
- 文献传递
- 抗凋亡因子Bcl-2/Bcl-X_L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1年
- Bcl-2蛋白家族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Bcl-2、Bcl-XL蛋白的过度表达是肿瘤发生及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抑制剂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该文在简要介绍Bcl-2蛋白家族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迄今已报道的抗凋亡因子Bcl-2、Bcl-XL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按其结构类型(主要包括BH3类、苯并吡喃类、三联苯及对苯二甲酰胺类、酰胺磺酰胺类、抗霉素类、棉酚类、三酚类、喹唑啉-2(1H)-硫酮类、三吡咯环类及8-氧-8H-苊并[1,2-b]吡咯-9-腈等)进行综述,阐述各类抑制剂的发现、结构修饰、构效关系及活性研究。
- 王汝冰周珊珊周文李绍顺
- 关键词:BCL-2BCL-XL抗凋亡蛋白小分子抑制剂
相关作者
- 赵乐萍

- 作品数:13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
- 研究主题:抗抑郁作用 白藜芦醇 胡椒碱 围绝经期抑郁 抗抑郁
- 王明福

- 作品数:16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 研究主题:前体物质 亚精胺 苯乙醛 保肝 高脂
- 王超群

- 作品数:4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酵母 细胞色素C 抗凋亡因子 H H2O2诱导
- 李卫东

- 作品数:59被引量:4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研究主题:中医药 肺瘤平膏 慢性应激 电针 肿瘤微环境
- 都霞

- 作品数:10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 研究主题:白藜芦醇 抗抑郁作用 围绝经期抑郁 神经保护 模型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