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08篇“ 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文章
技术寻求型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对国际市场技术竞争力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以寻求技术为目的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然而,中美贸易战后,中国公司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能否继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成为学者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年至2021年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双重差分(DID)法实证检验中国公司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对研发投入和融资约束等影响机制进行检验。考虑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通过分组回归比较2018年前后中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持续的提升作用。(2)研发投入和融资约束均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增强研发强度和增加研发人员占比是发挥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就融资约束而言,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依赖外部债务融资,因此,公司的债务融资效率至关重要。(3)中美贸易战阻碍了在美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在医疗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行业,中国公司对美国存在一定的技术依赖。研究结果提供了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产生正面影响的公司微观层面证据,并通过实证分析给出中美贸易战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为中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型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王哲兵郗慧妍韩立岩
关键词: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为研究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和技术溢出效应理论,选取2015—2020年中国对东盟十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C-H和L-P模型为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东盟十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投入、研发投入、贸易开放程度和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技术差距与中国对东盟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盟十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与中国对东盟OFDI逆向技术效应显著正相关,东盟十国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和贸易开放程度对中国对东盟OFDI逆向技术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严涣吴凡邓琦熊思思戴莉
关键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盟十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
金融发展水平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
2024年
以索洛余值法求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其对数作为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2003—2021年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促进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扩散,有利于当地的技术进步。而在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市场无法与快速发展的FDI规模相匹配,企业无法有效融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很好地被吸收。因此,只有分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才可以更好地推进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只有平衡金融市场和FDI规模的协调发展才能使FDI技术溢出效应对当地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最大化。
宋文豪
关键词:FDI金融发展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行业层面吸收能力
2024年
从行业层面构建了反映行业特性的七个吸收能力指标,实证检验了行业吸收能力对制造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制造业整体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和行业资本密集度对ODI逆向技术溢出无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市场集中度、行业盈利能力和行业信息化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增强了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检验结果表明: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集中度除对低技术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之外,对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均有显著调节作用。产业集聚度、行业盈利能力和行业资本密集度对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但对中高和高技术行业均有显著调节作用。行业信息化水平对各技术层次行业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均有显著调节作用。门槛检验表明不同技术层次行业的各吸收能力指标是否达到门槛条件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
夏明
关键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中国OFDI不同模式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
2024年
选取2004—2022年全球70个主要经济体数据,基于C-H模型实证检验并比较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两类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产出增长两种机制对母国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跨国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整体上要强于绿地投资;开放程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等对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母国创新溢出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由此,我国企业应在对外投资活动中聚焦技术密集型行业,在适当扩大跨国采购比例的前提下促进两类投资模式均衡发展。
霍忻林琛
关键词:跨国并购绿地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我国环保财政支出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2024年
作为具有导向功能的环保财政支出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财政支出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探讨环保财政支出对生产技术的影响,对于财政部门优化环保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明确环保投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07年至2020年各省区环保财政支出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政府主导的环保财政支出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其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环保财政支出的技术溢出效应空间差异与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中部地区环保财政支出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环保财政支出导向功能及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升。因此,我国提高环保财政支出效率需要优化环保财政支出结构,引导实现各省区环保财政支出强度均衡,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环保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发挥东部地区在环保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及环保财政支出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引导环保产业跨省域间协同治理机制。
赵旭黄匡源
关键词:技术溢出效应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2024年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理论,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首先通过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出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然后使用文本挖掘法筛选出高相关性的关键词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最后分别以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金融科技企业融资总额、金融科技机构新增数量作为转换变量,建立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检验金融科技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增强。
李丹丹
关键词:金融科技全要素生产率门槛效应
金融科技发展是否提升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基于技术溢出效应与外部竞争效应的双重视角被引量:4
2024年
金融科技是打造现代商业银行和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SFA模型测度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考察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整体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中介检验表明,金融科技会通过挤压商业银行利差降低收入效率,通过加重风险承担抑制成本效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与多元化经营均可以有效缓解金融科技对经营效率的负面冲击。非线性检验发现,长远看来,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U形关系,技术溢出效应会随金融科技发展而逐渐增强,最终促进效率提升。为此,需要继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弱化外部竞争效应带来的负面冲击,有效防控金融科技风险,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
王伟王伟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效率
中国对印尼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LARASATI ENGGAR DEWI(卢瑞恩)
我国双向FDI协同发展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随着中国“引进来”与“走出来”战略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IFDI规模进一步扩大,OFDI规模也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是最根本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而中国双向FDI互动发展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而获...
金子岳
关键词:技术溢出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相关作者

刘宏
作品数:45被引量:444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唐正康
作品数:24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
研究主题: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备料 技术溢出效应 制造业
姜瑾
作品数:5被引量:1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效应 行业间 后向联系 实证分析
刘鹃
作品数:30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巨灾债券 技术溢出效应 进口贸易 保险业发展 生产环境
李永
作品数:66被引量:369H指数:10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巨灾债券 天气衍生品 蒙特卡罗模拟 进口贸易 土壤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