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01篇“ 急性肠系膜“的相关文章
《2022年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急性肠系膜缺血指南更新》解读
2025年
急性肠系膜缺血在临床上较少见,但极为凶险。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国内外多家医学会陆续发布了相关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2022年10月,世界急诊外科学会对其2017年发表的第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此次更新在诊治细节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补充。现根据其内容,对我们工作中曾遇到的困惑及新颖的观点作出如下解读和评价。
戴晶金红旭
关键词:肠系膜缺血围术期跨学科研究
艾灸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临床疗效方面,艾灸对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具有显著作用。方法 自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本学科共接诊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成员接受艾灸神阙穴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疗愈成效与复发性,以及患儿亲属在护理方面的满意度。结果 在对比分析中,观察组的疗效指数高达96.67%,而对照组的疗效指数则仅为73.33%。在治疗成效方面,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值为2,具体数值为6.405,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1。结果 显示,P值小于0.05,表明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在对比观察与对照两组数据时,发现观察组的复发比率仅为3.33%,而对照组的复发比率高达20%,显著差异体现在观察组的3.33%与对照的20%之间,经计算,差异值达到2=4.043,且P值为0.044。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较76.67%),其差异值达到5.192,显著性水平为P=0.023。在统计学上,当P值小于0.05时,所呈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的影响显著。结论 在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过程中,应用艾灸神阙穴技术显著提升了临床治愈成效,同时减少了复发的风险,并增强了患儿护理的满意度,方法 具备显著的临床推广潜力。
李霞
关键词:艾灸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文献,试验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采用纽卡斯尔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累计病例606例。根据文献异质性分析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涉及的研究变量进行合并效应量计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发热、腹痛、呕吐缓解时间更短,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更短(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可快速稳定体温,缓解腹痛、呕吐等不适,促进患儿恢复。
张玉佩李爽赵自广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中药穴位贴敷结局指标META分析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估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ML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其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的关联。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本院确诊为AMLA的108例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及相关影像学特征(如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粪便样本通过PCR检测和细菌培养确定肠道病原体种类。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影像特征与病原体感染类型的相关性,控制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发病持续时间)。结果在108例患者中,82例(75.93%)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量增多,平均淋巴结直径为1.2±0.3cm。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分别在34例(31.48%)和20例(18.51%)患者中检测到。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2.59%(100/108),特异性为85.71%(24/28),显示出超声在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较高准确性。病原学检测显示,63例(58.33%)为病毒感染,主要包括诺如病毒(32例,29.63%)和轮状病毒(18例,16.66%);32例(29.63%)为细菌感染,主要为沙门氏菌(14例,12.96%)和志贺氏菌(9例,8.33%);其余13例(12.04%)为混合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毒感染患者中,淋巴结数量增多较为常见,发生率为84.13%,平均淋巴结直径为1.3±0.4cm;而在细菌感染患者中,62.48%的患者伴有肠壁增厚,62.52%伴有腹腔积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与淋巴结增大显著相关(OR=3.612,95%CI:1.136-11.486,P=0.030),而细菌感染与肠壁增厚(OR=6.095,95%CI:1.890-19.656,P=0.002)及腹腔积液(OR=11.398,95%CI:3.377-38.475,P<0.001)显著相关。此外,年龄小于5岁与病毒感染相关(OR=2.774,95%CI:1.047-7.347,P=0.040),发病超过7d与细菌感染相关(OR=7.250,95%CI:2.282-23.029,P=0.001)。结论超声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多因素分析显示,病毒感染与多发淋巴结增大显著相关,而细菌感染则常伴肠壁增厚和�
李拓张倩陈道芒
关键词:超声诊断病原学分析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2024年
目的评价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行介入导管血栓抽吸结合置管溶栓治疗SMA栓塞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均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胃肠外科医师通过腹膜穿刺或增强CT排除肠坏死后,患者进一步接受血管外科的介入治疗。评估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效性、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年龄47~84(69.27±10.71)岁,其中男性8例(72.73%)。所有患者通过介入手术,即经皮穿刺行导管血栓抽吸并部分患者置管溶栓术,结合抗凝治疗。术后造影发现9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完全通畅,2例患者存在部分缺损填充。住院死亡率为0%。12个月生存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存活,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血栓抽吸过程中栓子脱落,由于空肠、回肠分支的侧支血流良好,脱落的血栓没有导致肠道缺血。结论介入抽吸血栓结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
刘一人崔世军佟铸郭建明杨盛家谷涌泉郭连瑞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血栓抽吸溶栓介入治疗
你了解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吗
2024年
冬春季节,很多儿童因为发热、腹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经常会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呢?淋巴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人体内有很多淋巴结,其任务就是“监视”身体的安全问题。当有细菌或病毒入侵时,淋巴细胞便出动,清除外来病原,同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淋巴结是人体的哨兵,一方面御敌,一方面报警。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淋巴结肿大是指淋巴结发生炎症时,因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刺激而肿大,常伴有疼痛。
任红雁刘琴马亚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入侵免疫器官浅表淋巴结
急性肠系膜缺血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虽然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AMI的常见分型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血管内治疗是AMI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AMI可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内置管溶栓及联合策略。本文针对近些年AMI血管内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马洋洋季洪阁贾世浩田风胜王猛姚玮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
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诊治和研究进展
2024年
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是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因其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对其进行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深入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明确其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策略.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回顾等研究方法揭示了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治疗新进展,结果表明早期识别症状、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杨兴宇郑海
关键词:肠系膜缺血病理机制影像学检查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由于早期临床表现症状重而腹部体征轻,且发病率较低,属于极易误诊或漏诊的急腹症。尽管过去几十年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临床上仍极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大范围的肠绞窄或肠坏死等不良后果。本文对目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缩短疾病的确诊时间及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胡强何杨燕张鸿坤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2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介入科2019年1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由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引起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6例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和总缓解率,比较不同SMA病变类型、治疗方式、时间窗(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T1,就诊至确诊时间为T2)的症状缓解率。结果:26例患者中血栓11例(42.3%),栓塞7例(26.9%),夹层8例(30.8%)。不同SMA病变类型、治疗方式、T1时间窗的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窗的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痛尤其脐周痛,为AMI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腹部增强CT为确诊AMI的主要手段,就诊后24 h内确诊为改善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介入治疗在AMI治疗中有重要地位,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李振化刘诗义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腹痛

相关作者

辛世杰
作品数:323被引量:1,128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 动脉瘤 移植静脉 腔内修复术
吴性江
作品数:153被引量:576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研究主题:门静脉高压症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脉高压症 门体分流术 TIPSS
黎介寿
作品数:1,877被引量:20,132H指数:68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研究主题:营养支持 小肠移植 腹腔感染 肠内营养 谷氨酰胺
张福先
作品数:207被引量:1,402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
研究主题:腔内治疗 肺动脉栓塞 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张强
作品数:378被引量:1,74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研究主题:腹主动脉瘤 乳腺癌 内膜增生 自体移植静脉 移植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