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48篇“ 微物理结构“的相关文章
- 台风“环高”的数值模拟及微物理结构分析
- 2024年
- 以GFS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场,使用WRF4.0对国际编号为2022的台风“环高”进行数值模拟,借助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最佳路径集、GPM卫星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比NSSL和WDM6两个微物理方案在台风路径、强度、降水以及水成物含量上的区别。试验结果表明:(1)NSSL的台风路径和强度相对接近真实台风;(2)NSSL的降水分布相对接近卫星反演结果;(3)两个微物理方案的水成物垂直分布差异显著,NSSL的冰系粒子含量相对较多,云水雨水含量相对较少。从模拟结果来看,两个方案对冰相过程的不同处理导致台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反映了台风强度和降水对冰相过程的敏感性。
- 赖玉林李欣萍钟东良方杏芹
- 关键词:天气学数值模拟微物理结构
- 反演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的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演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的方法及系统,属于大气科学及遥感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通过水凝物的分布和变化更好地理解降水性层状云中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等,进一步揭示了降水性层状云的...
- 樊昌元侯海龙谭杰许玲唯郭学良付丹红
- 一次基于飞机观测的河北中南部降雪云系微物理结构的对比分析
- 2023年
- 2017年2月21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降雪天气系统,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系统槽前部位层状云系中开展飞机云微物理探测作业,通过对邢台、赵县两地云微物理垂直结构的精细化探测分析,发现本次过程云系为层状冷云。邢台、赵县两地云系均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在逆温层及其下方出现过冷水,邢台过冷水较为丰富,含量达0.19 g/m^(3),在过冷水丰富层(高度为4561~5059 m,温度为-11~-8℃)下方可见结凇冰晶,直径有所增大,浓度没有出现明显增加;赵县云系过冷水含量达0.074 g/m^(3),与邢台相比偏低,冰晶在过冷水层(高度3308~3949 m,温度-10.3~-8.7℃)以凇附、粘连增长为主,与邢台相比冰晶聚合体偏多,粒子直径和浓度均偏大。本次探测过程,邢台云内过冷水含量丰富,具有人工增雪作业的条件;赵县云内过冷水含量偏低,人工增雪条件差。
- 付娇张丹董晓波张健南王姝怡侯劭禹薛学武李政昊
- 关键词:层状云过冷水
- 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的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
- 2023年
- 文章利用机载云粒子探测设备对2020年9月13日在内蒙古地区探测获得的一次云飞行个例资料,通过分析云内微物理结构特征发现飞机在爬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云滴数浓度(N_(c))和液水含量(LWC)存在明显的起伏,说明云系在垂直方向不均匀,同时发现云内的N_(c)与LWC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云滴有效半径(ED)最大值出现在4000~5000 m高度附近,显示在该高度区间为云滴尺度增长的主要部位;分析云滴谱发现,小粒子段谱线高于大粒子段,是由于云内主要为凝结增长过程,小云滴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云滴;同时由于云内上升气流作用,在3500 m以上存在LWC和ED随高度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存在峰值,因此云滴谱显示高层尺度较大的云滴多于低层;并且通过对云滴谱离散度(ε)的计算,讨论ε与N_(c)的关系发现,在N_(c)较高时ε出现整体收敛,并且随着LWC的增大,ε与N_(c)的负相关关系逐渐明显。
- 靳雨晨郑旭程李慧辛悦
- 关键词:飞机探测
- 基于飞机探测的华北南部低槽冷锋云系宏微物理结构特征
- 2023年
- 为科学精准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通过搭载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s,PMS)的空中国王350飞机(编号3523)入云进行垂直和水平探测,并结合FY-2F卫星、天气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2021年2月28日华北南部一次低槽冷锋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降水云系为中低云,飞机探测到云顶高度为6014 m,云顶温度为-17.7℃,云底高度低于582 m,云内0℃层高度为1300 m,云体厚度大于5400 m,暖云厚大于700 m,冷云厚大于4700 m;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为5~6 km,与飞机实测值较为一致,卫星反演的云顶温度为-40~-25℃,比飞机实测值偏低。整个探测时段云系微物理结构不均匀,冷云内第二层冰水混合区(高度3427~4985 m、温度-12.4~-6.3℃)和第三层冰水混合区(高度5449~6014 m、温度-18.3~-15.3℃)出现云滴谱探头(Cloud Drop⁃let Probe,CDP)探测的粒子数浓度大值区,最大值分别为146.80、170.75 cm^(-3),且过冷水含量分别达0.12、0.20 g·m^(-3)。暖云内云微物理分布较均匀,在557~575 m和844~866 m两个高度层粒子数浓度均存在波动,CDP粒子数浓度值变化相对较大,云粒子图像探头(Cloud Imaging Probe,CIP)和高体积降水粒子分光仪(The High Volume Precipitation Spectrometer,HVPS)探测的粒子数浓度变化较小。冷云内云微物理分布不均匀,冷云区内在3603~3617 m、5445~5542 m和5705~5847 m高度层云粒子数浓度起伏变化均较大且存在多次跃增。冷云区多为固态冰相粒子,暖云区CIP和HVPS粒子谱宽均比冷云区粒子谱窄。初春时期低槽冷锋层状云系降水系统前期易出现混合层状云,云顶附近存在一定量的过冷水,找准增雨时机、增雨部位适宜播撒冷云催化剂,人工引晶催化潜力较大。
- 付娇王姝怡董晓波王晓青杨佳帅张健南
- 关键词:层状云过冷水飞机探测
- 祁连山一次降水过程云模式模拟参数的选择及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使用实测数据结合云模式,对祁连山一次典型层积云系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参数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对其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云模式的最优参数是Thompson方案;各种水成物含量分布基本呈单峰型,01:004.5 km附近的霰混合比和雪混合比的值分别可达0.1 g·kg^(-1)和0.7 g·kg^(-1),此高度层上有较为丰沛的过冷水。从5种水成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相关性来看,霰和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有主要贡献;垂直方向上云系呈现“催化-供给”的分层结构,8 km高度以上的最高层为冰晶和雪的共存区,0℃层高度(4.5 km)以上的过冷区,同时存在霰粒子,云水和雨水。此云结构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有利于进行祁连山人工增雨作业。
- 张文煜任婧付丹红付丹红田硕
- 关键词:云模式微物理结构
- 基于双偏振雷达资料对南海弱台风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有些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广东时,由于路径复杂、移动缓慢,会对广东地区造成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风雨灾害。使用双偏振雷达对2018—2020年登陆广东的南海弱台风分析,发现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前强降水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海上的台风中心南侧眼墙的降水区,另外一个是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方,台风螺旋雨带上岸的区域。在眼墙中,Z_(H)和K_(DP)的大值区在低层同位相,Z_(DR)大值区位于偏上风方向,降水粒子在移动的右侧开始激发,移动的右侧至右前侧为浓度较大的小粒子降水,而右侧和右后侧为大粒子降水。而且台风降水粒子在海洋和陆地有明显差异,陆地由于地形摩擦和抬升作用,降水粒子浓度较大,但水汽和能量供应不足,降水粒子直径较小;海面由于水汽和能量供应充足,对流发展较高,主要为大雨滴的对流降水,但降水粒子浓度不及陆地。
- 王睿黄燕燕伍志方林青周浪陈超吴林
- 关键词:双偏振雷达降水粒子台风结构
- 赤峰市一次降水过程云微物理结构及雨滴谱特征分析
- 2022年
- 利用赤峰市2019年7月29日一次降水过程,利用机载DMT探测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地面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分析了本次降水过程的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随高度升高,云粒子数浓度越来越小,且云水含量与云粒子数浓度的起伏变化一致;云中含水量与垂直气流的强度有关,上升气流区基本与高含水量区相配合。激光雨滴谱仪探测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雨滴平均直径、雨滴粒子数与降水强度都有弱的正相关性,激光雨滴谱仪探测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较雷达探测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偏大。统计时段内,降水主要由小粒子构成,小粒子(粒径范围0~1mm)占比89.2%,大粒子(粒径范围1mm以上)占比10.8%。小粒子数较多,随着粒径的增大,粒子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小雨滴(粒径范围0~1mm)对降水量的贡献为35.9%,大雨滴(粒径范围1mm以上)对降水量的贡献为64.1%,大雨滴对降水量的贡献更大。
- 刘志辉毕敬张俊成
- 关键词:降水雨滴谱特征
- 济南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2016年12月19日至2017年1月9日,受静稳天气影响,济南接连出现了10次大雾等级以上天气过程,期间最低能见度不足50 m,持续的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本文利用10次冬季雾期间雾滴谱仪、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不同强度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了其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强度,探讨了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对能见度(V)的影响。结果表明:(1)济南冬季雾强度不同,其谱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在雾变浓的过程中,谱型由"单峰"结构逐渐向"多峰"结构发展。(2)数浓度对能见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液态含水量、离散度等对能见度指示意义不稳定。(3)环境温度与核化、凝结和碰并增长(或蒸发)等微物理过程密切相关;核化、凝结增长是济南冬季雾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物理过程,在整个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4)碰并过程主要发生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在生成和减弱阶段很弱,以未碰并或偶发碰并为主。(5)自转化率计算结果表明,在V≥200 m的雾中,碰并过程很少发生;在100 m≤V<200 m的强浓雾中,以未碰并或间断碰并为主;碰并过程主要出现在V<100 m等级的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中;与V<50 m的特强浓雾相比,50 m≤V<100 m的强浓雾中碰并过程发生的概率更大、强度更强。(6)在济南冬季特强浓雾中含有大量的小雾滴,但各微物理量的最大值、最大的起伏变化并未出现在特强浓雾中,而是出现在50 m≤V<100 m强浓雾中,这可能与强浓雾中较强的碰并过程有关,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并合和破碎可能是微物理量起伏变化最大的主要原因。(7)利用雾滴谱资料计算的能见度与实测值在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比实测值大1~2个数量级,这可能主要与雾中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有关,对于污染大气,基于雾滴谱仪观测资料来估算雾中的大气能见度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气溶胶粒子对
- 王庆樊明月李季张洪生
- 关键词:能见度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
- 江西地区层状暖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云雨自动转化阈值函数的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本文利用机载云粒子探测设备对2014年11月6日至12月25日期间在江西地区探测获得的7次暖云飞行个例资料,详细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云雨自动转化阈值函数(T)是描述云内碰并强度的重要微物理参量。我们发现T值在云内分布呈现云底较小,随着云内高度的增加T值逐渐增大,并且在云中部和上部达到最大值;研究还发现降水云的T值在0.6以上的频率远大于非降水云,表明降水云中的碰并过程更强,云滴更易通过凝结和碰并过程形成雨滴,符合暖云降水机制。降水云中云滴谱相对离散度(ε)和云滴数浓度(Nc)的负相关程度较非降水云更为显著,随着T的增大,二者的负相关程度增强;相比于云滴平均半径(ra)的变化,云滴谱标准差(σ)的变化主导ε–Nc负相关程度的增强。
- 靳雨晨牛生杰吕晶晶吕晶晶谢勇林文
相关作者
- 杨俊梅

- 作品数:33被引量:83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
- 研究主题:雨滴谱 层状云 微物理结构 对流云 飞机观测
- 牛生杰

- 作品数:251被引量:2,138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沙尘暴 降水 层状云 沙尘气溶胶
- 李义宇

- 作品数:47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
- 研究主题:层状云 人工增雨 微物理结构 含水量 数浓度
- 封秋娟

- 作品数:76被引量:19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层状云 人工增雨 雨滴谱 微物理结构 云凝结核
- 申东东

- 作品数:90被引量:133H指数:8
- 供职机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人工增雨 层状云 层状云降水 微物理结构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