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弓状线“的相关文章
弓状线变异对经弓状线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人体弓状线位置变异对经弓状线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弓状线位置,根据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分为3组,经典组(4~5 cm)、高位组(<4 cm)、低位组(>5 cm)。记录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结果:80例患者中经典组40例(50%),高位组17例(21.25%),低位组23例(28.75%),低位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高位组与经典组,手术出血量多于高位组与经典组,术后疼痛评分高于高位组与经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腹膜损伤、皮下气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状线变异对经弓状线入路的单孔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存在一定影响,了解变异情况利于进一步掌握该术式。
冯骏杰周上军温春图张继峰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单孔弓状线
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解剖分析及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解剖分析及临床研究。方法:选取84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患者弓状线位置与标识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高位弓状线组、经典弓状线组、低位弓状线组、多条弓状线组及无弓状线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康复情况等。结果:通过测量84例患者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分组情况如下:经典组40例,占比47.62%;高位组7例,占比8.33%;低位组13例,占比15.48%;多条弓状线组21例,占比25%;无弓状线组3例,占比3.57%。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手术临床指标发现,在手术难易度以及手术清晰度上,低位组、多条组以及无弓状线组得分均低于经典组(均P<0.05),经典组与高位组相比得分相近(P>0.05);在手术时间上比较,经典组时间最短,无弓状线组所需时间最长(P<0.05)。在腹膜损伤、腹壁下血管损伤、中转手术(开放/TAPP)及血肿上,经典组的发生率低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高位组在腹壁下血管损伤发生率上最低;在气肿上,经典组发生率高于低位组、多条组及无弓状线组(均P<0.05)。结论:弓状线变异不仅会增加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而且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提示疝外科医师应增加对于弓状线变异的认识,进而提高手术熟练度及安全度。
包小平马元勇沈钧华束翌俊
关键词:疝修补术腹腔镜并发症
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TEP治疗低位弓状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2021年
目的 探究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TEP治疗低位弓状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行TEP治疗的低位弓状线腹股沟疝患者5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式,研究组采用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比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及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难易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生活质量总分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P治疗低位弓状线腹股沟疝患者采用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相比常规术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低,患者不易产生并发症,利于预后生活质量的改善。
王友华周学鲁张焕彬黄海骆剑华
关键词:TEP腹股沟疝并发症
弓状线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观察弓状线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和手术指导。方法对60例成人原发性腹股沟疝患者TEP时解剖显露弓状线,用穿刺针从皮肤垂直刺入测量弓状线的位置和长度、观察其形态和数量。结果60例分为经典组(脐下4~5 cm)15例(25.0%),高位组(3 cm)1例(1.7%),低位组(6~12 cm)43例(71.6%)和无弓状线组1例(1.7%)。单个弓状线22例(36.7%),而多条弓状线38例(63.3%)。直线弓状线2例(3.3)%,弧形和逐渐变薄消失形各为28例和29例(各占46.7%和48.3%)。结论弓状线是腹直肌鞘后层缺如所形成的弓状游离缘,其位置、形态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弓状线变异不仅加大了TEP手术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弓状线在TEP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友华黄海骆剑华张焕彬郑富强梁绍诚周学鲁
关键词:弓状线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腹股沟疝形态学
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弓状线变异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附视频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变异弓状线病例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施行TEP的60例弓状线变异患者资料,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人为切开腹直肌后鞘及其后面的腹横筋膜创建一条人工弓状线,并对其后面的腹膜前间隙进分离。影像记录弓状线的形态和手术步骤。结果低位弓状线50例(83.3%),位于脐下8~12 cm,表现为不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向下呈逐渐变薄、变少的散在纤维。无弓状线10例(16.7%),有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并一直延伸至耻骨。以人工弓状线为界分为两个层面,前面的是腹直肌后间隙,后面是腹膜前间隙,位于腹横筋膜(含有后鞘)与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是TEP理想的分离层面,沿此间隙向下分离与Retzius间隙相连,然后向外分离Bogros间隙。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30±15)min,术中腹膜损伤率8.3%(5/60)。术后发生血肿3例,血清肿2例,皮下气肿3例,无慢性疼痛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低位和无弓状线患者的TEP手术中安全有效、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王友华黄海骆剑华张焕彬周学鲁
关键词:腹直肌弓状线
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腹股沟疝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弓状线位置与标识的不同进行分组,高位弓状线组(脐至弓状线距离2 cm内)、经典弓状线组(脐至弓状线距离3~5 cm)、低位弓状线组(脐至弓状线距离6~10 cm)、多条弓状线组和无弓状线组。比较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难易度、手术清晰度以及复发率。结果:通过测量所有患者脐至弓状线距离,可知高位组6例(6.00%),经典组57例(57.00%),低位组14例(14.00%),多条弓状线组20例(20.00%),无弓状线组3例(3.00%)。在比较手术时间、手术难易度与清晰度中,高位组与经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无弓状线组、多条弓状线组与经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中转手术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腹膜损伤率中,经典组低于低位组、无弓状线组、多条弓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比较疼痛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复发率中,经典组与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状线变异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引发并发症,还可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因此需给予重视与改善。
王友华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弓状线变异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弓状线的位置和形态,根据脐至弓状线的长度分为5组病例:经典弓状线组(3~5cm)、高位弓状线组(2cm内)、低位弓状线组(6~10cm)、多条弓状线组和无弓状线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各组手术视野清晰度和手术难易度,同时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与弓状线变异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脐至耻骨联合上缘的平均距离为13 cm。弓形线位于脐下2~10 cm处,5组病例中经典组69例(57.5%),高位组8例(6.7%),低位组18例(15.0%),多条弓状线组23例(19.2%),无弓状线组2例(1.7%)。与经典组相比,高位组在手术视野清晰度和手术难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另外3组异常弓状线病例(即低位组、多条弓状线组和无弓状线组),无论在手术视野清晰度还是手术难易度方面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而且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这3组病例的腹膜损伤率、血肿发生率和中转手术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清肿、切口感染、疼痛和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经典弓状线病例仅占总数的57.7%,而变异弓状线发生率为42.5%,其中低位组、多条弓状线组和无弓状线组的变异不仅加大了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手术难度,而且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疝外科医师应当熟知弓状线的变异,提高手术安全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周学鲁王友华黄海张焕彬郑富强骆建华梁绍诚
关键词:疝修补术弓状线
骨盆弓状线上下缘解剖型内固定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目前,临床上现有的骨盆骨折固定器在很多方面尚存不足,其中长条直板的通用型重塑钢板为通常所选。此种内固定器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实际骨型及骨折情况对其进行现场弯折,以期贴合骨折处表面,达到几何匹配。而对同一钢板的反复...
姜雨辰
关键词:骨盆骨折内固定器有限元分析
骨盆弓状线下缘解剖型接骨板
骨盆弓状线下缘解剖型接骨板,涉及外科器械制造技术,适用于人体骨盆骨折的固定。本发明板体为与骨盆弓状线下缘解剖表面形态相吻合的空间弧形曲体,在板面上置有固位螺钉孔(3),板的两侧置有等强度凹槽(4)。本发明骨盆弓状线下缘解...
王秋根汪方纪晓希王冬梅李凡李筱勤
文献传递
弓状线上方髋臼区域准确置钉的三维重建及数字化测量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弓状线上方髋臼区域准确置钉的方法. 方法 获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行CT检查的60例正常成年人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57.8岁.通过Mimics 13.0软件对患者骨盆进行三维重建,表面取点拟合弓状线上方固定曲线,测量曲线10个等分点曲率半径及骨质厚度.应用Imageware 12.0和Unigraphics NX7.0软件对其进行拟合及等分获得髋臼区域5个截面:从耻骨结节至骶髂关节的方向依次为截面1~5.以垂直于骨表面的法向面作为参考平面,测量不同截面的进钉深度(d、d1、d2)及对应的进钉角度(α、β),并比较男、女性之间的差异.结果 截面1的进钉深度d平均为(16.39±4.23) mm;截面2的进钉深度d1平均为(60.84±26.79) mm,α平均为24.17°±11.87°,β平均为43.29°±12.42°;截面3的进钉深度d1平均为(44.30 ±23.07) mm,α平均为31.55°±14.36°,β平均为47.20°±12.01°;截面4的进钉深度d1平均为(64.83±13.84) mm,α平均为25.36°±11.41°,进钉深度d2平均为(72.45±7.15) mm,β平均为37.70°±7.99°;截面5的进钉深度d平均为(41.10±6.60) mm.截面2的进钉深度d1及α,截面3的进钉深度d1及α、β,截面4的进钉深度d2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弓状线上方髋臼区域置钉时应考虑不同性别的差异;采用垂直于骨表面的法向面作为参考平面的进钉参考角度可以在术中较好地指导置钉.
毕春纪晓希汪方姜雨辰王冬梅朱敏王秋根
关键词:髋臼骨折骨钉

相关作者

牛云飞
作品数:173被引量:369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髋臼骨折 骨不连 内固定 弓状线 骨缺损
许硕贵
作品数:599被引量:2,284H指数:2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髋臼骨折 骨不连 生物力学 内固定 骨折
张春才
作品数:735被引量:3,637H指数:3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髋臼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骨折 骨不连
刘欣伟
作品数:368被引量:1,300H指数:16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内固定 髋臼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缺损 骨折
管华鹏
作品数:73被引量:211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内固定 弓状线 骨折端 骨钙蛋白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