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1篇“ 局部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章
一种用于局部溶栓治疗的教学模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模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局部溶栓治疗的教学模型,包括手臂外壳,手臂外壳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手臂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血管,血管的不同位置设置有血栓包,血栓包的内部含有红色液体,血管的内部且靠近血栓包的底部处...
封蕾李民陈客宏张宏雁谢锦游芳孙薇周红娟
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分析局部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局部溶栓治疗的88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入院时、溶栓14 d后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依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58)和预后不良组(n=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溶栓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下降,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溶栓治疗1个月后,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局部溶栓治疗时间窗<3 h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治疗时间窗为3~6 h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高尿酸血症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影响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局部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发病后越早进行局部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越高。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溶栓前NIHSS评分、血管再通mTICI分级是颅内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此类因素筛查,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罗荣康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动脉闭塞性疾病颅内动脉疾病
基于CT肺动脉栓塞指数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导管碎栓/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CT肺动脉栓塞指数(pulm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obstruction index,CTI%)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的导管碎栓/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3月经导管碎栓/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的APT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基于CTI%对患者进行分度后分析。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基于CTI%的分度:轻、中、重度APTE患者分别为11例(22.0%)、17例(34.0%)、22例(44.0%)。基于CTI%的分度与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implified pulmonary embolism severity index,sPESI)无明显相关(P=0.225)。3组患者术前的血氧饱和度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中,导管碎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12例(24.0%),导管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37例(74.0%),导管碎栓、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1例(2.0%),手术成功率为100.0%,临床成功率为88.0%(44/50)。围术期死亡6例(12.0%,中度1例,重度5例),其余44例患者顺利出院。规律随访患者36例(81.8%),平均随访时间(34.6±33.1)月,无APTE复发、抗凝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有5例(13.9%,中度2例、重度3例)发生肺动脉高压,10例(27.8%,轻度3例、中度4例、重度3例)发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结论:导管碎栓/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APTE安全有效;基于CTI%的中-重度APTE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
游德淑余海洋李业梅蔡耕嫡秦立昊王凯贾中芝胡玲红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碎栓
用于深静脉局部溶栓治疗的阻断浅静脉回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深静脉局部溶栓治疗的阻断浅静脉回流装置,涉及医疗领域,它包括本体,本体两端设有右固定搭扣和左固定搭扣;本体中间部分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方右侧的本体上粘接有上下叠放且大小不等的协压气囊和压迫阻断气囊,...
吴藤清蒙冬生廖卓琳
文献传递
Solitaire支架半释放保护技术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索Solitaire支架半释放保护(Solitaire stent-retriever half-release protection,SHARP)技术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临床价值。方法:整理我院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43例重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案,将接受抗凝+局部溶栓治疗的7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抗凝+局部溶栓+SHARP技术取栓治疗的6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Glasgow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并根据治疗后6个月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研究组溶栓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92%,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出院前1d GCS评分、GO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出院前1d GCS评分、GOS评分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其mRS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前1d APTT、PT、TT均较治疗前升高,FIB、D-D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出院前1d APTT、PT、TT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其FIB、D-D降低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术后6个月,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65.22%,高于对照组的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抗凝及局部溶栓的基础上,联合SHARP技术治疗重型CVST能够缩短溶栓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唐朝沈俊辉高薇汤旭东
关键词:局部溶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机械血栓切除术和局部溶栓治疗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22年
自发性颅内低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一种以脑脊液量低于正常值为特征的疾病,通常认为是由于未知原因的脑脊液漏所致,临床表现为直立性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增强MRI可见硬脑膜均匀弥漫性强化、硬膜下积液及脑结构移位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1]。据估计,SIH的年发病率约为(4~5)/10万,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累,以35~55岁女性发病率最高,其并发症包括硬膜下血肿、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昏迷、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及双臂肌萎缩等[1,2,3]。其中,CVST是SIH的罕见短期并发症,可有持续性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静脉显影浅淡、引流静脉异常扩张等表现。常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或硬膜外血补丁疗法(epidural blood patch,EBP)治疗原发病,联合抗凝或介入技术治疗CVST,但由于抗凝治疗可能会增高颅内出血风险,应谨慎采用或注意严密监测[4]。SIH合并CVST时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多变,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现报道1例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局部溶栓治疗SIH合并CVST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万林姗宋秀娟周存河侯慧清刘燕燕迟冬雨王丽萍孙田新张依格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低压溶栓治疗切除术文献复习
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对比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  重型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症状较重,通常包含至少一项增加预后不良风险的基线因素,包括精神状态障碍、脑出血、昏迷及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既往研究认为早期行血管内治疗可能会对这部分患者有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
孙刘严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
文献传递
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8月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DSA确诊的2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联合术中或术后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MRV或DSA评估联合治疗后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出院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患者中男女各13例,年龄13~66岁,平均(30.0±13.0)岁。所有患者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均获成功。7例(26.9%)完全再通,19例(73.1%)部分再通。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新发脑出血8例(包括2例大的出血性脑梗死)。随访1~6个月,患者入院与出院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率为96.2%(25/26),无复发。结论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可行,对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是一种可能的补救方法。
孙刘严郭新宾魏森杨震王晶晶管生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机械取栓溶栓
血管内介入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被引量:1
2021年
患者女,35岁,因"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3天,加重伴右侧肢体乏力8h"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伸舌右偏,颈稍抵抗,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头部CT示右枕部条索状高密度影,CT值74HU,考虑血管影(图1A);CTA见矢状窦不显影,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明显升高(5.02m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2.5s,凝血酶时间75s。
王楠斐胡圆陈飞军张小军贺建雄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高海拔地区导管碎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导管碎栓术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共21例,均在介入下行肺动脉导管碎栓+局部溶栓治疗,并给予抗凝、扩血管、袪聚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氧分压、肺动脉压力等指标,并通过肺动脉CT或造影检查评估肺动脉再通率。结果:本组21例经导管碎栓+局部溶栓治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氧分压明显升高,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行肺动脉CT或造影检查提示肺动脉基本再通。结论:导管碎栓+局部溶栓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朱吉海李勇武建英杨佳
关键词: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

相关作者

刘永晟
作品数:84被引量:227H指数:9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栓塞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纪东华
作品数:134被引量:438H指数:10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腔内治疗 膝下动脉 动脉
王峰
作品数:187被引量:638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栓塞
李晓明
作品数:93被引量:262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单髁 髓芯减压 关节镜 全膝关节置换
石国君
作品数:47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骨折 植骨治疗 关节内跟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