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8 篇“ 夹闭手术 “的相关文章
不同时机行显微夹闭 手术 在高分级aSA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行显微夹闭 手术 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分级aSAH患者资料,根据显微夹闭 手术 时机分为早期组(发病1d内,22例)、常规组(发病1—3d内,34例)、延迟组(发病3d后,24例),比较三组围术期指标及近期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良好组(mRS≤2分)和不良组(mRS>2分),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三组手术 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院内死亡8例,三组院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三组mRS评分存在差异(P<0.05);72例出院时存活患者随访终止时给根据mRS评分归为良好组45例,不良组27例,两组年龄、Hunt-Hess分级、手术 时机、脑积水存在明显差异(P<0.05);发病1d内手术 、脑积水、Hunt-Hess分级Ⅴ级是显微夹闭 手术 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发病1d内手术 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脑积水、Hunt-Hess分级Ⅴ级是危险因素。结论:高分级aSAH患者尽早行显微夹闭 手术 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发病1d内手术 是患者近期预后的保护因素。 霍志会 韩永焕关键词:手术时机 预后 LOGISTIC回归分析 颅内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调查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行颅内动脉瘤夹闭 手术 的2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82例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63%,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24.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动脉瘤破裂、术前GCS评分、术前HH评分、侵入性操作、术后入住ICU、住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头部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 持续时间10个因素对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影响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住ICU、年龄大于65岁、腰椎穿刺及腰大池引流是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入住ICU、年龄大于65岁、腰椎穿刺及腰大池引流是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苏微微 吴伟 赖翠翠关键词:动脉瘤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开颅夹闭 手术 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 手术 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3年3月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3)和研究组(n=47)。对照组实施开颅夹闭 手术 ,研究组实施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 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 手术 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相当,但介入栓塞术手术 时间短,手术 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谭皓 唐权伟 李世权 吴学平 侯成林 戴正军 秦保平关键词:破裂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显微动脉瘤夹闭 手术 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显微动脉瘤夹闭 手术 时机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2020-05—2023-05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 时间分为超早期组(24 h内)49例和早期组(24~72 h)4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 完全夹闭 率和术中IA再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4%比85.11%,6.12%比4.26%,P>0.05)。超早期组术前IA再破裂发生率低于早期组(0比12.77%,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期组(16.33%比34.04%,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早期组(85.71%比68.09%,P<0.05)。结论在IA破裂24 h内的超早期进行显微动脉瘤夹闭 手术 疗效优于发病后24~72 h,超早期手术 能够降低术前IA再破裂风险,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刘健 刘丛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手术时机 预后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脑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及脑氧代谢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讨论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脑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01—2023-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60例脑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2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麻醉诱导,对照组麻醉维持给予0.1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试验组麻醉维持给予0.25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2组术后均观察1 d,比较2组术后补救镇痛率、苏醒、拔管时间,麻醉诱导前、手术 结束时、术后12 h、术后1 d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脑氧代谢及围手术 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补救镇痛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 结束时至术后1 d 2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逐渐降低,且试验组DBP、SBP、HR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手术 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 结束时2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试验组更低(P<0.05);术后12 h、1 d2组血清NSE水平逐渐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与手术 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NSE水平逐渐降低,试验组更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手术 结束时比较,术后12 h、1 d 2组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逐渐升高,试验组更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手术 结束时、术后12 h、1 d 2组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血氧饱和度(SjvO_(2))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脑氧摄取率(CERO_(2))降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围手术 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0.1μg/L舒芬太尼比较,0.25μg/L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可改善脑动脉瘤夹闭 手术 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脑氧代谢,提高镇痛效果,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边兴花 许鹏关键词:舒芬太尼 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 脑氧代谢 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 手术 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 手术 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手术 方式不同分为介入组(5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和夹闭 组(42例,开颅瘤颈夹闭 术)。两组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CT灌注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CT灌注参数。结果术后12 h,介入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均高于夹闭 组(P<0.05)。两组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夹闭 组的38.10%(P<0.05)。血管痉挛患者CBV、CBF低于非血管痉挛患者,脑梗死患者CBF低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 手术 的效果显著,能够预测血管痉挛、脑梗死。 陈阳 徐爱民 田成斌颅内动脉瘤夹闭 手术 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颅内感染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对50例病人进行了临床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8项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多种耐药菌的产生、抗生素使用天数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P<0.05);手术 后应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与患者的多药耐药情况及治疗后的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的年龄、术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用药情况及用药天数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出现多药耐药性和颅内感染的患者共18例,治愈和好转28例,恶化和死亡4例。结论 探讨应用抗菌药物防治脑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效果。 綦学强 李长梅 付俊飞关键词:抗菌药物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 手术 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对比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 手术 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66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对照组(夹闭 手术 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 指标、手术 前后血清学指标,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VEGF、NF-kB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血清学指标改善,但复发率高、费用多,夹闭 手术 术后不易复发,费用低,但死亡率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杨帆 刘海涛关键词:夹闭手术 脑动脉瘤 血清学指标 球囊辅助阻断技术在栓塞术后复发的床突旁大型动脉瘤夹闭 手术 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阻断技术在栓塞术后复发的床突旁大型动脉瘤夹闭 手术 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床突旁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的最大径为(17.5±5.6)mm(11~26 mm)。10例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阻断技术行开颅夹闭 术,其球囊放置和开颅夹闭 术均在一站式复合手术 室同期进行。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的夹闭 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随访期间行DSA检查评估动脉瘤的闭塞和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0例动脉瘤均在术中成功置入球囊并对动脉瘤颈进行封堵,安全取出瘤颈处残留的弹簧圈及血栓,成功塑形并夹闭 动脉瘤。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10例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瘤颈残留、载瘤动脉狭窄和大血管栓塞等事件发生,无死亡病例。出院时mRS 0分7例,1分3例,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视力障碍。1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9.7±8.5)个月(13~48个月)。术后6个月行DSA复查显示,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无动脉瘤残留和复发。末次随访显示,mRS 0分9例,1分1例。结论对于栓塞术后复发的床突旁大型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阻断技术夹闭 动脉瘤的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合手术 方法。 张庭保 蔡远坤 杨柳 李正伟 熊忠伟 冯雨 章剑剑 马义辉 陈劲草 赵文元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球囊辅助 复合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 手术 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 手术 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 手术 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 入路分为LSO组(44例)和PT组(54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术后第1天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LSO组手术 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小于PT组[(155.84±24.16)min vs(179.45±21.72)min,(9.44±1.28)cm vs(15.05±2.62)cm,(63.62±15.84)mL vs(185.82±39.48)mL,(15.68±4.12)d vs(19.25±4.46)d,P均<0.001]。LS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T组(13.6%vs 35.2%,P=0.015)。术后第1天,2组血清TNF-α、IL-6、ET-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LSO组升高幅度均低于PT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vs 90.7%,P=0.454)。结论:相比常规PT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 手术 采用LSO入路在减少手术 创伤、缩短手术 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黄小龙 张晓强 黄浩 胡齐 孙凌云关键词:急性期 翼点入路
相关作者
沈建康 作品数:340 被引量:2,095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手术入路 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手术治疗 郑锦亮 作品数:17 被引量:47 H指数:4 供职机构:龙岩市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 预后 重度颅脑损伤 夹闭手术 张震宇 作品数:78 被引量:116 H指数:6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导航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胡坤 作品数:29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动脉瘤 神经导航 神经电生理监测 血管内治疗 夹闭手术 冼克聪 作品数:38 被引量:65 H指数:4 供职机构:贵港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脑室镜 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