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1篇“ 多沙粗沙区“的相关文章
- 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例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微观机理研究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进行筛选,重点分析了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对小流域淤地坝建设,主要是对淤地坝空间布局的影响;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域45个县(旗、市)的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农业人口密度和淤地坝密度的基础数据,从地理学角度系统分析它们和研究区域淤地坝密度的关系,研究影响该区域淤地坝建设及布局的主要地理要素。结果表明,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影响淤地坝建设最主要的地理要素是农业人口密度,即人类活动的剧烈程度和淤地坝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分析结果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连奇史学建韩慧霞
-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土壤侵蚀模数
- 复杂侵蚀环境下分布式土壤流失水动力学模型——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实例被引量:3
- 2009年
- 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实体模型试验对黄土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机理的认识,根据侵蚀动力学、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研发了复杂侵蚀环境下的分布式土壤流失水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植被作用下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耦合规律;认识到坡沟产沙之间具有内在的自调控关系;提出了当量糙率的概念;建立了基于G IS的分布式土壤流失水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基于ArcG IS平台的支持系统,实现了G IS与土壤流失模型、产汇流模型与产输沙模型的紧密耦合。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对于中尺度流域土壤流失的模拟亦有较满意的精度。
- 姚文艺高航王玲玲李勉
- 关键词:侵蚀环境黄土高原
-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土壤侵蚀研究
- 2006年
-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人为因子体系,发现黄土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土壤侵蚀研究是目前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薄弱环节。对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抽样调查统计并进行农村聚落土壤侵蚀量计算,得知多沙粗沙区农村聚落常年土壤侵蚀量已占到区内年人为产沙量的9.77%。在研究黄土高原农村聚落土壤侵蚀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农村聚落土壤侵蚀的6项基本防治措施。
- 王刚李小曼李锐
- 关键词:农村聚落土壤侵蚀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分析
- 2024年
- [目的]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00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动态驱动力。[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多沙粗沙区逐年土壤水蚀模数,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壤水蚀强度变化特征,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探究土壤水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量化年平均降水、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类型6个因子对土壤水蚀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果](1)2000-2020年5期多沙粗沙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下降48.09%,77.93%,83.01%,36.13%;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上升46.22%,0.33%。现阶段多沙粗沙区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占比分别为62.49%,42.07%。(2)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总体年际变化呈波动显著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214.89 t/(km^(2)·a)降至2020年的1169.44 t/(km^(2)·a)。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模数空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面积占比为76.13%,未来仍将以下降状态为主,面积占比为62.50%。(3)6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且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2000-2005年由降水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2010-2020年由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覆盖主导。[结论]2000-2020年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状况不断好转;未来共有62.50%的区域土壤水蚀模数为持续下降与未来下降状态,但仍有20.44%的区域存在上升的潜在风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使得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驱动力呈动态变化;在今后多沙粗沙区土壤水蚀防治,优化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坡度因子。
- 张卓佩牛健植樊登星赵春光苗禹博杜洲杨智勇
-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RUSLE模型土壤水蚀
-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泥沙集中度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 2023年
-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泥沙和泥沙集中度的变化规律,阐明泥沙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6—2010年皇甫川、孤山川、秃尾河、窟野河和无定河流域的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泥沙集中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了泥沙集中度与生态建设措施的相关性。[结果](1)1956—2010年,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但是皇甫川、孤山川、无定河流域的泥沙集中度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孤山川与无定河流域的泥沙集中度具有显著的(p<0.05)突变点,分别为1990年与1986年。(3)研究区泥沙集中度主周期介于15~55 a。(4)径流集中度对于研究区泥沙集中度有显著的影响。除此之外,生态建设措施面积与泥沙集中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梯田、造林和种草对于研究区的泥沙集中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结论]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输沙量逐渐减少且越来越集中,泥沙集中度受到降雨径流和生态建设措施等因素影响。
- 李天毅于坤霞李占斌李鹏贾路杨志张国军魏小燕
- 甘肃省淤地坝水资源的利用潜力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分析淤地坝拦泥蓄水及其水资源利用潜力,为淤地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通过调查法对甘肃省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现状、拦沙数量及空间分布、水资源利用效益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共建成淤地坝1 600座,其中大、中、小型坝各为559,452,589座;坝控面积4 101 km^(2),总库容4.82×10^(8) m^(3),其中设计拦泥库容2.29×10^(8) m^(3)。目前拦泥库容1.43×10^(8) m^(3),占设计拦泥库容的62.37%;拦泥库容中,大、中、小型坝各占80.86%,13.21%和5.93%;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各占71.46%,13.91%,12.72%,1.91%。由于流域产沙量减少,大型坝平均淤积17 a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5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43.88%;中型坝平均淤积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0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38.81%。全省淤地坝剩余拦泥库容8.62×10^(7) m^(3),可作为今后蓄水利用的潜在库容。目前,淤地坝蓄水主要用于应急抗旱、农业及果园高效节水灌溉、土地多种经营及经济综合开发、畜禽养殖、淤地坝田园综合开发利用等。庆阳、平凉、天水和定西市安定区今后可开发用于人饮备用水源地、提灌补灌工程水源地、水体养殖(鱼塘)的淤地坝数量共147座。[结论]为满足当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对淤地坝的社会需求,对有蓄水用水需求的区域,应提高新建坝的设计标准,建设可长期蓄水的高标准淤地坝;对已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进行提质改造,保证淤地坝坝体、防洪及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同时建立淤地坝风险管控预警机制,有效化解缺水地区淤地坝蓄水用水与防汛管理的矛盾。
- 吴晓靳峰张富马瑞王玲莉沈宏涛
- 关键词:淤地坝水资源多沙粗沙区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基础边界数据集被引量:3
- 2021年
-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对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危害最大的地区,通过界定具体范围,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关键所在。本数据集是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多沙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边界矢量数据。本数据集包括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界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边界矢量数据,基本反映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具体位置,可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的基础数据支撑。
- 李素雅马红斌李红星朱姝闻王娜张耀南
- 关键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典型坝控流域泥沙来源研究
-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其中粗泥沙的源头治理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拦蓄侵蚀泥沙的同时,还记录了小流域沉积泥沙的产沙过程和来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对小流域侵蚀产沙...
- 潘明航
- 关键词:多沙粗沙区淤地坝侵蚀产沙泥沙来源
- 明清以来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关系
- 2021年
- 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主要产自中游多沙粗沙区,由于该区自明清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为了研究该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应用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考据方法并结合现代自然地理学野外勘察结果和调查数据,对黄河中游主要多沙粗沙区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三川河、湫水河等重点流域自明清以来人口、耕地发展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清乾隆年代以前,导致该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非耕地被大量开垦等人类活动;(2)自清乾隆年间始,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坡耕地被大量开垦加剧了本区土壤侵蚀,这种情况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表现尤为突出;(3)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升的主要泥沙成份--粗泥沙,主要产自上述5河流域内的基岩而非耕地,由此推断,迄至21世纪初期,由自然因素导致土壤侵蚀而造成的粗泥沙输沙量仍占黄河下游粗泥沙总输沙量的2/3左右。以上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淤积的粗泥沙主要来自于流域内的自然土壤侵蚀,人为因素则是加速土壤侵蚀的催化剂。今后该区仍应持续关注生态建设,尽可能将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壤侵蚀降到最低。
- 任世芳孟万忠
- 关键词: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
-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的水沙时空变异特征
- 2021年
- 文章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四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域水沙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多沙粗沙区四条流域的径流泥沙在退耕前是波动下降的,在退耕后,径流和泥沙量均出现了骤减,并趋于稳定。根据洪水期(7—9月)泥沙与年泥沙的关系,当水文资料存在月份缺失时,可以以洪水期内泥沙量来估算或近似年泥沙量。四条流域的径流、泥沙在退耕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退耕后的径流、泥沙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且数值较为集中。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对径流泥沙均有显著影响。北部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的分散程度均要大于南部流域。南北部的径流深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南北部的输沙模数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主要是南北部地形、降雨强度及植被覆盖状况的差异导致的。
- 张翔王丽群
- 关键词: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多沙粗沙区输沙模数
相关作者
- 徐建华

- 作品数:51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黄河中游 多沙粗沙区 粗泥沙 水土保持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 康玲玲

- 作品数:125被引量:1,095H指数:18
-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 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 黄河上游
- 许炯心

- 作品数:188被引量:2,435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黄土高原 黄河 侵蚀产沙 水土保持
- 史学建

- 作品数:58被引量:222H指数:7
-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淤地坝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拦沙
- 赵帮元

- 作品数:34被引量:152H指数:8
-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监测 数字高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