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篇“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相关文章
外伤性黄斑裂孔被引量:3
2010年
外伤性黄斑裂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治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裂孔自发闭合这一过程得到认可和重视。在治疗手段上也有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手段。目前推荐需完善各项检查(OCT等)的基础上,一边观察一边根据情况进行治疗,其中以手术治疗为主。
经媛龙崇德
关键词:黄斑裂孔眼外伤OCT
重视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预防与治疗
2025年
外伤性黄斑裂孔(TMH)是眼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TMH的治疗策略逐渐明晰:观察等待其自发闭合与适时手术治疗已成为主流选择,其中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惰气体填充是目前最常用术式。然而,TMH的预后仍具挑战,尤其是合并其他严重眼部并发症时。因此,深入探究TMH的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并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显得尤为迫切。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期待在TMH的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孟阳李涛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病因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2021年
黄斑裂孔指的是黄斑部视网膜组织完全破损,导致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全层组织损坏的一种眼科疾病类型,该疾病的诱发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黄斑囊样水肿囊壁破裂、黄斑中央凹视网膜炎、高度近视、日光灼伤及眼外伤等,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黄斑裂孔问题,临床上将其称为特发黄斑裂孔。而外伤冲击是导致患者出现黄斑裂孔问题的常见危险因素,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黄斑裂孔类型,约占闭合外伤患者总数的1.4%左右,占开放外伤患者总数的0.15%左右。本研究就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出发,对其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统计分析。
雷蔚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发病机制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的前瞻研究
2021年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TM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杞县德明杨氏眼科医院收治的58例TMH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视力水平,术前及术后1、2、3、6个月黄斑裂孔直径,以及术后1、2、3、6个月视力提高情况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视力水平均提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1、2、3、6个月,两组黄斑裂孔直径均缩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3个月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视力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术后1、2、3、6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TMH,能提高患者视力水平,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杨振宇徐娜娜刘美丽叶雷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术视力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外伤性黄斑裂孔(traumatic macular hole,TMH)主要是指眼球在受到直接或间接、闭合或开放的外力创伤下立即或延迟发生的黄斑中心凹区的视网膜裂孔,在组织学上是从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部分或全部组织缺损。目前的主要非手术治疗包括:定期随访观察,口服血塞通、地塞米松等药物,手术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术中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等,术中辅助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2、自体浓缩血小板、血清填充裂孔等。治疗进展主要包括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促进裂孔自愈,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进步、手术治疗方式增加(ILM移植术、ILM翻瓣术、自体晶状体囊膜移植术等)、术中辅助药物更新(基因重组纤溶酶等)。各种治疗干预方式中,松解黄斑裂孔周围牵拉、提供Muller细胞增生支架和促进光感受器功能恢复是需要关注研究的重点,更安全的生物黏合剂、生物填充材料、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视网膜移植等可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治疗手段。本文就TMH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星彭惠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法医学鉴定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特点及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一所省级眼科医院33例(共33只眼睛)有确切眼外伤史的黄斑裂孔的案例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所有案例均行详细的常规视力、屈光度、VEP、ERG、裂隙灯、彩色眼底照相、视野、眼压、FFA、OCT等眼科检查。结果黄斑裂孔依据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全层裂孔和板层裂孔,出现裂孔的时间不一,裂孔有自愈的可能,视力下降有可能恢复提高,损伤程度可为轻伤二级、轻伤一级、重伤二级。结论外伤性黄斑裂孔具有一定特征,由裂孔引起的视力下降可以影响鉴定结论,鉴定时限为3~6月,部分案例可依具体情况延长至满6个月,OCT是检查的重要手段。
王元兴徐进宝刘健陈智会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黄斑裂孔法医学鉴定
外伤性黄斑裂孔OCT特点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分析外伤性黄斑裂孔的OCT特点及手术特点,评价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底照像及OCT检查.结果 17例外伤性黄斑裂孔中;男1...
陈莉雷春灵
青少年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报告1例被引量:1
2018年
1临床资料 患者,12岁,5个月前被铁钩撞击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痛、眼红、流泪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未给予特殊处置,后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黄斑裂孔(图1),于我院门诊观察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裂孔直径逐渐增大,遂以"黄斑裂孔(左)"收治入院。
迟晶王晨光苏冠方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青少年影像学检查视力下降就诊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这段期间内,对我院6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63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划分,将63例患者分成手术组(33例)与非手术组(30例),非手术组给予药物方式治疗,手术组则给予玻璃体切割术方式治疗。结果:手术组治疗的33例眼睛,有26例眼睛愈合,占78.79%。非手术组治疗的30例眼睛中,愈合17例,占56.67%。手术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与降低分别占42.42%、57.53%,非手术组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与降低分别占43.33%、56.67%,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部分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而言,采用非手术方式也能愈合。但是采用手术方式其能提升患者愈合效果,但其视力恢复受到了限制。因此,临床医学在治疗黄斑裂孔患者时,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手术方式,促使患者视力尽快恢复。
范银波肖云闾雯娟蔡雪虹顾永欣
关键词:手术与非手术外伤性黄斑裂孔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进展
2017年
外伤性黄斑裂孔黄斑裂孔中一个常见的类型,多见于闭合钝挫伤,可以受伤后立即或延迟发生,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外伤性黄斑裂孔诊断较易,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不仅可以明确黄斑裂孔诊断,还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孔的大小及发现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病变。外伤性黄斑裂孔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观察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有一定的自愈,大约1/3的患者可以自愈,自行愈合时间大多数在6个月内,直径小、不伴孔周囊肿的裂孔较容易愈合。对于不愈合的裂孔,可以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并且可以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2、浓缩血小板、血清、自体纤溶酶,黄斑前膜或内界膜剥除等方法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柯喜宣陈浩宇
关键词:外伤性黄斑裂孔光相干断层扫描自然病程玻璃体切除术

相关作者

赵铁英
作品数:84被引量:217H指数:9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特发性黄斑裂孔 手术治疗 视网膜 外伤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陈胜
作品数:40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外伤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合并白内障 玻璃体切除术 转归
陈浩宇
作品数:104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
研究主题:光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陶明
作品数:25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玻璃体切割 特发性黄斑裂孔 高度近视眼 黄斑裂孔性 视网膜脱离术后
李艳
作品数:39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玻璃体切割 特发性黄斑裂孔 高度近视眼 黄斑裂孔性 视网膜脱离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