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75篇“ 复发因素“的相关文章
慢性硬膜下血肿单纯钻孔引流疗效及复发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单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120例经单纯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影像学分型、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影像学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患者,男105例,女15例,年龄(68.83±13.45)岁。114例为单侧,6例为双侧。105例为均匀型,3例为分隔型,6例为片状型,6例为分层型。拔管前残留血肿厚度(11.12±13.45)mm。随访时间(3.3±2.6)个月,复发率为26.2%,均为影像学复发,均无症状。术后无感染、再出血、肺炎、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拔管前最后1次CT残留血肿密度高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5,OR=4.980,95%CI:1.123~22.088)。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仅行单纯钻孔置管,术后尿激酶注入促进血肿排出的简单手术策略,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拔管前的最后一次CT显示残留血肿高密度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何斌孙冬冬孙远召渠敬峰刘玲王彦王轩王大成颜丙超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尿激酶复发
紫癜性肾炎患儿复发因素研究
2025年
目的 分析影响河南地区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筛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3 774例尿蛋白异常的HSPN患儿,随访2 115例,统计1年内、1~3年、3~6年、6年以上(11年)HSPN患儿尿蛋白的复发情况、是否转化为终末期肾病(ESRD)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随访1年,患儿治疗前24 h尿蛋白值偏高、IgE偏高是导致HSPN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复发的24 h尿蛋白临界值为13.1605 mg/kg;发病季节在夏季和秋季是减轻HSPN患儿复发的保护因素(P<0.001,P<0.05)。随访1~3年,HSPN患儿复发危险因素为年龄、1年内曾经复发、尿检异常时间>3个月、冬季发病(P<0.05)。随访3~6年复发危险因素为尿检异常时间>3个月、1年内复发、1~3年复发、冬季发病(P<0.05)。随访6年复发危险因素为尿检异常时间>3个月、1年内复发、1~3年复发以及年龄和性别为女性(P<0.05)。远期安全性随访中出现2例环磷酰胺冲击后呕吐,28例服中药后腹泻,7例青春期女性患儿服雷公藤多苷片期间月经异常(延迟、不规律)、停药后恢复正常,1例改服用昆仙胶囊后出现胃肠不适,服用激素后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骨折、6例向心性肥胖。发生终点事件共12例,9例ESRD,1例急性肾衰竭后转为ESRD,2例患儿死亡(P<0.05)。根据Cox回归分析确定年龄及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是HSPN患儿发展为ESR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前高水平24 h尿蛋白(50 mg/kg)以及IgE是辅助监测HSPN患儿的短期复发的重要因素,年龄、冬季发病、尿检异常时间>3个月以及早期复发频次是辅助监测远期复发的主要因素。HSPN患儿的发病年龄偏大及血液高凝状态或是导致其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
高敏丁樱吴瑞红代彦林徐炎韩姗姗陈玉琴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复发因素远期随访
老年人行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复发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腹股沟疝是老年人多发的普外科疾病之一,开放或腔镜下用补片进行手术修补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手段。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主流术式之一,有效解决了传统术式引起的术区张力大、术后易疼痛不适、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等问题,但仍存在一定的术后复发率。本文旨在探讨疝气手术领域对于腹膜前疝修补术这一术式的研究不足,从医源性、患者个体差异性及补片3大方面综合分析了引起该术式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为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朱康贝张方捷戚亚钦贺茗梁潘怡李佳仪
关键词:复发腹股沟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分子病理特征及复发因素
2025年
全球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正持续上升,关于成人甲状腺癌患者管理指南及研究众多,但能否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尚待验证。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均与成人存在差异。2015年,首个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关于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管理指南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早期识别复发高风险患儿并做好复发后处理是重要的管理策略。目前关于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其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分子病理特征及复发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其临床治疗及降低复发率提供参考。
田甜樊欣张洁刘艳琳白怀茜王娟
关键词:甲状腺癌复发
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行复杂性肛瘘术的4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约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n=295)和验证组(n=126),另将建模组患者分为未复发组(n=252)和复发组(n=43)。建模组患者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通过R软件中rms包构建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能评估采用ROC曲线、H-L拟合度检验及校准曲线。结果:建模组和验证组合并症、肛瘘位置、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定期至医院换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肛瘘位置(χ^(2)=6.259)、肛瘘手术史(χ^(2)=6.310)、是否合并肛周脓肿(χ^(2)=5.287)、术后是否定期至医院换药(χ^(2)=3.974)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位肛瘘(OR=8.232)、肛瘘手术史(OR=11.658)、合并肛周脓肿(OR=11.245)和术后未定期至医院换药(OR=5.997)为复杂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93~0.88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0%和86.51%;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85~0.9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81.82%;两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小,H-L拟合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一致性良好。结论:高位肛瘘、既往肛瘘手术史、合并肛周脓肿以及术后未定期至医院换药的患者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有助于临床预测和干预、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刘洋王少文陈华李新春何文涛陈延敏田婷
关键词:复发影响因素
结直肠癌肝转移热消融术后复发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肝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何奕宗唐语苓冯琬雪王院临牟文蓉周祖邦
关键词:复发因素结直肠癌肝转移转移性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
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疗的疗效观察及复发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放疗)的疗效及手术方式、放疗开始时间、放疗剂量、瘢痕疙瘩生长部位,以及是否应用医用硅酮凝胶敷料(巴诺克)对瘢痕疙瘩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4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组(手术联合常规放疗,10例)、B组(手术联合大分割放疗,12例)、C组(单纯手术治疗,8例)和组D(手术联合巴诺克治疗,15例)。对4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临床疗效及复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中复发2例(20.00%),B组患者中复发1例(8.33%),C组患者中复发7例(87.50%),D组患者中复发13例(86.67%)。手术联合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术后未行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是否联合放疗是瘢痕疙瘩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与非放疗比较,手术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术后是否联合放疗、瘢痕是否在关节活动部位是瘢痕疙瘩复发的高危因素
李玉花韦余宝杨波
关键词:瘢痕疙瘩复发高危因素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缓解期免疫治疗与复发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缓解期免疫治疗和复发情况,探讨免疫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的效果以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队列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NMOSD及相关疾病患者数据库中NMOSD的连续非重复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免疫治疗、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复发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至入组后出现首次临床复发。比较入组后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复发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NMOSD患者161例,男23例(14.3%),女138例(85.7%),非首次发作患者85例(53.1%),中位年复发率为0.85(0.36,2.16)。入组时仅5例(3.1%)患者曾接受预防性免疫治疗,入组后接受预防性免疫治疗患者上升至99例(6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4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18.0(501.5,991.0)d,其中复发患者73例(50.3%)。末次随访时持续预防性免疫治疗患者73例(50.3%),中位治疗时间为998.0(633.5,1937.0)d;缓解期免疫治疗药物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吗替麦考酚酯、利妥昔单抗和硫唑嘌呤。末次随访时中位年复发率下降至0.10(0.00,0.71),较基线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HR=2.471,95%CI:1.266~4.823)和利妥昔单抗治疗(HR=3.365,95%CI:1.021~11.089)的NMOSD复发风险降低,入组核心症状为非视神经-脊髓型的NMOSD复发风险升高(HR=0.255,95%CI:0.092~0.712)。结论规律预防性免疫治疗可减少NMOSD复发,利妥昔单抗治疗和ANA阳性NMOSD患者复发风险降低;出现非视神经-脊髓型症状说明NMOSD复发风险升高,提示需要更加积极的预防性免疫治疗策略。
颜榕崔世磊郭燕军王佳伟
关键词:免疫治疗复发因素
青年心房颤动患者经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疗效及早期复发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青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疗效及复发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住北部战区总医院并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18~44岁诊断为房颤的青年患者(青年组),并在同期≥45岁房颤患者中按1∶2倾向评分匹配对照组,搜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每3个月及第12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共入选青年组患者48例,年龄(39.92±5.78)岁,对照组96例,年龄(59.27±7.54)岁,两组患者年龄、CHA_(2)DS_(2)-VAS_(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3)。经1年随访共40例(27.78%,40/144)患者早期复发,其中青年组14例(29.17%,14/48),对照组26例(27.08%,26/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间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P=0.865)。青年组患者空白期发作、空腹血糖升高是其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每增加1 mmol/L,房颤患者术后早期复发概率增加78.9%(HR=1.789,95%CI 1.081~2.962,P=0.024)。总人群及对照组患者,空白期发作、持续性房颤是其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房颤患者尽早开展导管消融等干预措施进行节律控制,并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房颤术后复发风险。
蔡文芝蔡文芝王祖禄梁明金志清
关键词:青年复发因素
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累及喉神经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累及喉神经患者超声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客观声学指标等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累及喉神经的80例局部晚期DTC患者资料,另选取80例未累及喉神经的局部晚期DTC患者资料,对超声指标、客观声学指标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采用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并在术后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指标显示累及喉神经的局部晚期DTC患者PSV值和RI值显著高于未累及喉神经患者。客观声学指标显示累及喉神经组的F0在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中均较低,Jitter值和Shimmer值均较高,MPT显著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均存活,累及喉神经的患者中9例复发,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术前声带麻痹、喉、气管及食管侵犯、术前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55岁、肿瘤直径≥4cm、术前淋巴结转移、喉气管及食管侵犯、术前声带麻痹是累及喉神经的局部晚期DT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前超声指标及客观声学指标等可以为评估喉神经功能状态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林庆军杜丽林燕晖林燕纯陈业晞
关键词:甲状腺癌喉神经复发

相关作者

胡绍燕
作品数:300被引量:524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急性 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王易
作品数:144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复发
何海龙
作品数:197被引量:427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患儿
卢俊
作品数:165被引量:242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儿童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牛晓辉
作品数:521被引量:1,900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骨肿瘤 骨肉瘤 骨巨细胞瘤 外科治疗 软组织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