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54篇“ 城乡义务教育“的相关文章
流动与失衡:人口结构变动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再反思--基于N市的经验研究
2025年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失衡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多静态、孤立地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寻找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导致的人口分布结构变迁的重要意义。选取位于中部省份的N市作为案例,分析人口流动因素对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化趋势下的生源锐减和生均经费制度是乡校经费短缺的重要原因;教师的进城动机和绑定生源的编制制度造成乡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源扩张及关联户籍、生源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城区教师资源的短缺。教育制度与人口趋势的错位是城乡教育失衡的核心逻辑,其在办学、招聘、招生、资源配置等制度中均有体现。改变教育失衡状况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原则应尊重人口结构变动的现实,并在具体制度领域作出变革。
吴磊靳亚飞
关键词:人口结构教育均衡义务教育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5年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既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重庆市人民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实践,从办学资源支持与教学示范指引,到课程建设指导与教学互动探索,再到城乡集群发展与驻校协同共建,有力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然而,在迈向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仍面临着共生单元“量”“质”不对称,共生内容趋同“向城化”、共生环境薄弱不畅等现实困境,需城乡义务教育共生体以“互惠共生”为价值追求,融合多维共生内容,搭建良好共生环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实现整体化、特色化、协同化、共享化发展。
杨浪浪陈燕
关键词:教育帮扶
“三个课堂”撬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性回归与渐进实践
2025年
“三个课堂”是打通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的中国特色信息化解决方案,然而,其区域推进质量呈现“木桶效应”。基于此,文章首先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为基点,阐明“三个课堂”撬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逻辑,即以政企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技术基座建设,实现“物”的兜底均衡,以创新驱动的在地化实践实现城乡学校中“人”的体验均衡与学校发展的特色均衡,以增值性差异化评价实现“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中学生、教师、学校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合格均衡。其次,“三个课堂”的渐进实践应呈现耦合发展,在构建多元共同体的基础之上,通过无缝学习、同侪研修以及优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化策略培育城乡义务教育中合格的学生、合格的教师以及合格的学校。最后,以X省Y市为例,分析了“三个课堂”在地化的渐进实践图景。
孙佳童名文付卫东戴红斌龙陶陶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个课堂实践逻辑
“互联网+”背景下郑州市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5年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互联网+教育”正在重塑教育领域。郑州市积极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致力于通过信息化策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以期提升教育公平性和教学质量。文章剖析了郑州市在此背景下的教学资源配置现状,探索了具体优化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吴倩倩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理路被引量:1
2024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研究基于新时代背景,厘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应坚持的实践路径,对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意蕴作出系统阐释,对现实中常见的认知和实践偏差进行深入辨析。研究认为,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公平与质量相统一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发展,应注重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发展。因此,不能忽视乡村振兴大背景,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视为单纯的教育缩差;不可割裂质量与公平关联,无视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而将新时代公平水准降格;不应背离人的全面发展宗旨,走实用功利的应试淘汰的老路;不宜刻板化理解优质均衡,忽视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发展。应更加重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融合发展,促成城乡义务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多样特色发展。
郑小军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以县域教联体建设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4年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加速普及,中小学的毛入学率显著提升,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质性保障。但随着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义务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聚焦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强调义务教育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着力解决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协同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简称“县域教联体”)的工作,使城乡义务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以“共同缔造”为理念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周静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受教育权利优质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发展共同体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演进、逻辑与路向
2024年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目标。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是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目标的“稳定器”,即政策在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中能有效把握义务教育发展方向、诊断义务教育症结和促进义务教育改革。从政策演进来看,义务教育政策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三个发展阶段;从政策逻辑来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政策经历了目标上保底到促优、内容上模糊到清晰以及主体职能上错位到归位的演变过程;从政策的优化路径来看,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不仅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政策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政策实践的惯性思维;更需要在多样性政策制定、动态性政策执行与有效性政策评估中夯实其发展基础。
杜尚荣
关键词:义务教育政策演进城乡一体化
强基固本 创优争先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2024年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全省教育大会召开以来,黄冈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锚定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强化市级统筹,压实县域责任,突出改革创新。
关键词:市级统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优争先强基固本
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耦合态势及协同路向
2024年
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耦合关系映射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以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建立耦合发展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互动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受制于地域经济背景、政策导向及二元结构的特定情境。两者的耦合态势实现了从勉强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积极转变,在人口、地域、经济、社会、生态与教育方面均展现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以东部为核心逐渐向外扩散的“东高西低”样态。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作为高端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但也映射出教育领域在快速城镇化中的系统性保障不足;中部与东北部地区城乡融合的推进更多地响应了教育均衡配置的紧迫需求,但在教育主动融入城乡融合、发挥推动地域均衡发展的作用方面存在潜力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城乡教育的鸿沟,亟待从空间视域切入,催化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双向驱动力,统筹构筑宏观理论制度体系,塑造逐级递进且自觉协同的政府治理模式,优化要素差异性流动以实现城乡空间使用价值的回归,完善指标与数据支撑以形成评价与耦合的联动机制,从而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重塑城乡空间正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在两系统的耦合中持续跃升。
张旸黄婕胡群鸽
关键词:城乡融合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归因、政策演进和优化路径
2024年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目标愿景是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受城乡经济、人口、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同频乡村振兴战略,突破经济、人口、文化和教育体制机制困境;聚焦优质均衡目标,构建合理有效的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重视多元主体,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育要素投入,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魏小贞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相关作者

李玲
作品数:144被引量:897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 学前教育 人口预测 城乡义务教育 学龄人口
邬志辉
作品数:367被引量:3,811H指数:3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农村教育 义务教育 教育 乡村 教育现代化
王正惠
作品数:52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高考
杨银付
作品数:68被引量:591H指数:11
供职机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
马萍
作品数:44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城乡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 城乡 工作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