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0篇“ 地球表层系统“的相关文章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叙词表
2024年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叙词表是以规范化形式描述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术语及其间基本语义关系的词汇表。作为基础性的数据资源,高质量的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叙词表有助于概念的辨析对比、资源的组织检索、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从而推动地球表层系统跨学科的研究。本文基于领域主题词词典(如全球变化主目录)、领域专著(如地理辞典)、领域本体(如地球与环境术语语义网)及在线资源(如维基百科)等主题词数据,它们涵盖全球变化、地理环境、资源体系等领域,明确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定义与范围,构建了高质量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叙词表。其中具体包含基础空间、圈层、系统、子系统、对象、要素、属性七层概念,总计3,463个主题词,以及主题词之间的等同关系、层级关系和相关关系,共计4.454个。研究表明,叙词表在词表规模与词表性能两方面表现良好,有望为地球表层系统数据网络构建、信息关联对齐、信息资源检索、知识服务与知识发现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数据集以.xlsx格式存储,由3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1.84 MB(压缩为1个文件,1.78 MB)。
陈锦王曙诸云强段福洲段福洲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数据叙词表本体模型知识服务
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科学数据目录关联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2024年
快速发现、挖掘并利用海量地球表层系统(以下简称“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下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共享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方向。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具有组织分散、多源异构、多模态、多类型等特性,通常以专题共享网站、数据服务、元数据、期刊论文(特别是数据论文)等形式存在,研究发展适应不同模态的地表系统开放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共享质量是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的关键科学问题。关联网络为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的语义互联和知识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以元数据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为节点,元数据间的语义关系为边,节点间关联性的强弱作为边的值。本文从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关联网络构建角度出发,对其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和构建技术进行了调研与分析。首先选取国内外典型关联网络和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取的9个主流关联网络和200余篇相关文献,从关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和构建技术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基本特征方面,分析了关联网络的数据来源、自动化程度和更新方式;在构建技术方面,介绍了关联指标的选择,讨论了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特征的提取、表示和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地表系统关联网络构建的建议,包括构建高质量、全覆盖的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本体、考虑顾及“时间-空间-内容”地学知识复杂关系及推理、建立面向多语言的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关联网络方法以及提升地表系统开放科学数据关联网络应用成效等。
邱芹军郝孟璂谢忠陶留锋李伟杰王洋刘建东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关联网络数据目录元数据
地球表层系统对深部圈层时空演变的影响被引量:5
2024年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点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系统的联动.深部过程通过火山作用对表层系统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认识比较薄弱的方面是表层系统如何影响深部的结构、过程和演化.板块俯冲将大量沉积物带入地幔过渡带乃至核幔边界的D″层,可以导致地幔的不均一性.特别是,板块俯冲带入的水通过影响地幔物理性质而增强地幔的熔融和对流能力,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深部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包括板块俯冲在内的构造运动.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相伴的岩石圈变化被认为是水通过板块俯冲而影响深部过程的一个体现.表层系统不仅影响了深部的结构和过程,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深部的地质演化.在前寒武纪,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两次雪球地球之后形成了巨量的洋底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进入俯冲带后提高了板块俯冲的润滑性及其速率,进而对该时期活跃的全球构造运动及超大陆形成产生一些影响.在显生宙,4.3亿年以来陆地植物的大发展和2亿年以来海洋三大浮游生物的大发展都通过改变沉积物成分而影响深部圈层物质的演化,分别导致碎屑锆石和金伯利岩在一些同位素组成上出现重大转变.这些极少量但非常重要的新认识对人们研究行星地球的运行机制及其地质演化至关重要.表层物质进入地幔关键带如何进行循环和演化,水等表层物质是否改变了深部圈层的演化方向及规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而要突破这些难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定性和定量化的示踪技术方法体系.
谢树成罗根明朱宗敏
关键词:行星地球
植物如何登上陆地并改造地球表层系统?
2022年
陆地植物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是地球系统的关键要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Chap⁃in et al.,2011).陆地植物起源于奥陶纪中期,至泥盆纪形成最早的森林(Wang et al.,2019).陆地植物的起源和辐射演化是地球生命史中的重大事件,深刻改变了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宜居性演化的重要里程碑.伴随着植物组织器官及类群多样性的演化,生物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成土作用增强,陆源物质的搬运和堆积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发生重要转变(薛进庄等,2022).
薛进庄沈冰黄璞
关键词:地球表层系统陆地植物生命史成土作用化学风化
地球表层系统模拟分析原理与方法
本书对高精度地球表层建模方法、地球表层建模基本定理及其推论的相关理论方法发展过程与应用案例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并展望了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岳天祥著
东亚大汇聚与中-新生代地球表层系统演变被引量:10
2017年
东亚长期处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大汇聚构造背景之下。印支运动后,东亚东缘形成了统一的被动大陆边缘,随着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启动,东亚东缘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与俯冲相关的蛇绿岩、I型花岗岩。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太平洋俯冲带持续向西迁移,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影响到了东亚内部,发生广泛构造变形,构造体制从受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逐渐向受NE向的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转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0~135 Ma),古太平洋板块继续西进,东亚被挤压-走滑的应力场控制,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和华北东部高原最终形成,发育少量的埃达克岩。早白垩世晚期(135~90 Ma),古太平洋俯冲带向东后撤,东亚陆缘由挤压-走滑应力场转变为拉张-走滑应力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被破坏,华北东部高原开始垮塌,伴随大量的埃达克岩、变质核杂岩的出现。在晚白垩世,随着俯冲带的后撤,东亚内部伸展作用减弱。新生代东亚发生了巨型的地形倒转,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最终导致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隆升,相反,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和海区的盆地群形成;构造-盆地-岩浆带体现出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盆地群起始时代主要在古近纪,形成了新生代西高东低的台阶式地貌格局。在新近纪盆地群由断陷转为快速拗陷,同时东亚内部的伸展构造主要受青藏高原隆起制约。
Dmitrienko Liudmila Valer′evna王鹏程李三忠李三忠周在征曹现志索艳慧郭玲莉王永明索艳慧刘鑫郭玲莉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科学院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Thomson Data Anlyzer(TDA)、Incites软件,对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980-2014年2月25日间的中国科学院地球表层系统科学7个研究机构SCIE论文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年度发文与引文、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群、合作国家、基金资助、发文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参照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和ESI基准值,揭示和判定各个研究所的研究特色、优势、水平与实力。
盛春蕾李晓明刘峥
关键词:WEBSCIENCE地球表层系统文献计量分析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
当前,大气中的CO2 含量达到了0.42 百万年以来、甚至是20 百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导致的 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球气候是否会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对这 种变化的趋势及其环境效应有更加深入的...
关键词: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沉积记录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被引量:29
2009年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形成;同时,冈瓦纳大陆裂解,南北大西洋贯通,新的大洋水道形成,可能造成大洋环流格局的大变化。洋壳体积的增加可能使白垩纪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00~300m,大规模海侵也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最大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火山作用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和火山气体的反馈作用造成的大量陆地营养物质的流入共同促使大洋水体富营养化和普遍缺氧,造成"大洋缺氧事件"。CO2浓度的升高(为现今的4~10倍)是火山排气作用的直接结果,其"温室效应"也被认为可能是促成白垩纪大气和海水高温的重要原因(高于现在10℃)。大洋红层(CORB)是最新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白垩纪重要地质事件,被定义为一套分布在从外陆棚到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的,在富氧、低生产力和贫营养条件下较低速沉积形成的品红—红色—棕色的细粒远洋沉积物。这些发生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重大地质事件以能量循环的方式(具体表现为C、S、P、H、O等元素循环)相互耦合和变化共同支撑着地球表层系统的运转。但是科学界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性质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陆相白垩系的广泛发育和"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上的地域和材料优势,结合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王成善曹珂黄永建
关键词: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地质事件大洋红层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球表层系统的多幕式变化:分子地球生物学记录
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剖面为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分子和同位素方面的重要进展.2-甲基藿烷指数反映了蓝细菌繁盛集中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约1Ma的时间内,对应于第26-37层,并主要以两幕形式出现.第一幕在第2...
谢树成殷鸿福曹长群王春江赖旭龙
关键词: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二叠纪三叠纪地球表层系统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赵爱国
作品数:162被引量:930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风沙流 采集仪 风沙 沙粒 风洞实验
赵晶
作品数:4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采集仪 野外 地球表层系统 远程采集 戈壁沙漠
王成善
作品数:428被引量:4,558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白垩纪 松辽盆地 羌塘盆地 藏南
李宏
作品数:44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采集仪 野外 土壤风蚀 风洞 远程采集
冯起
作品数:313被引量:3,175H指数:3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额济纳绿洲 极端干旱区 黑河流域 黑河下游 民勤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