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2篇“ 哺乳纲“的相关文章
First Asian Paleocene pantolambdid pantodont(Mammalia)and its implications to intercontinental faunal exchange
2024年
Pantodonta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eutherians to evolve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era,including the largest herbivores at that time.Pantodonta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with most of the speci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in Asia and North America.Here,we report on a new pantodont,represented by lower jaws with well-preserved dentition,discovered from the Middle Paleocene Nongshan Formation of the Nanxiong Basin,Guangdong Province,China.Its unique dental and mandibular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 it well from any known Asian pantodont,but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North American taxa,especially Pantolambda and Titanoides.The new specimen is identified as Nanxiongilambda yei gen.et sp.nov.,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thick and robust mandible with a conspicuous anteroexternal flange,high positioned condyloid process,posteriorly protruding angular process,robust but not elongated lower canines,double-rooted p1,small but distinct talonids on posterior lower premolars,talonids nearly as wide as trigonids on lower molars,and m3 with a well-developed hypoconulid and a distinct entoconid.The new discovery marks the first record of a pantolambdid pantodont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suggesting a broad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continental dispersal of this clade during the Paleocene.Considering the more primitive Pantolambda only found from Torrejonian to early Tiffanian NALMA(equivalent to middle-late Shanghuan to early Nongshanian ALMA),which is slightly earlier than Nanxiongilambda(early Nongshanian ALMA),pantolambdids have likely undergone a particular wave of migration from North America to Asia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aleocene.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suggested that pantodonts had dispersed only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Paleocene,but our new specimen indicates the biotic dispersal may have occurr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new specime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newal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QUAN Shuo-ShuoWANG Yuan-Qing
伞护种研究现状——以哺乳纲动物为例
2023年
在这个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保护生物学者开始引进各种新兴的保护概念,用以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率。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概念由Wilcox于1984年首次提出,指对一个物种的保护管理将有益于与其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保护,从而将保护成效最大化,为了更好地了解伞护种定义与发展历程,对以往以“伞护种”为主题词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收集的数据集中有87种哺乳动物被建议为伞护种。通过对伞护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伞护种保护策略确实成效斐然。然而,在实践中,保护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物种或栖息地的生物学特性,还与文化、基础设施等实用性因素有关,在实际保护行动中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将伞护种保护成效最大化。
王焯瑗
《中国药典》2020年版哺乳纲药用动物养殖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 2020年版哺乳纲动物药的收载情况,以及比较近年来文献报道收载的哺乳纲药用动物的养殖状况,对收载动物的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养殖技术中养殖方法与设施、饲养饵料、疾病防治进行分类对比论述。《中国药典》 2020年版正文与附录中共收载哺乳纲药用动物6目9科18种。哺乳纲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方式一般为圈养、笼养、半散放式饲养等。评估《中国药典》 2020年版所载哺乳纲药用动物养殖程度,马麝、原麝、赛加羚羊为试养,刺猬为初养,林麝为扩养,驴、黑熊为成熟。另外评估了历版《中国药典》取消的哺乳纲药用动物穿山甲、豹猫的养殖程度为试养。对哺乳纲药用动物的养殖研究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和基础。
赵峻露程端端高旭张辉李春楠
关键词:《中国药典》哺乳纲药用动物养殖
福建省哺乳纲图鉴
本本图鉴共收录福建省哺乳纲143种,主要包括劳亚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食肉目、偶蹄目、啮齿目、兔形目、鲸目等。每个物种配以彩色图片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级别等文字。
福建省林业局
甘肃省临夏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爪兽科和马科(奇蹄目,哺乳纲)化石被引量:1
2022年
甘肃临夏盆地因巨厚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奇蹄目化石因在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本文描述了甘肃省临夏盆地发现的3种爪兽和一种安琪马化石。椒子沟地点的Schizotherium ordosium进一步证实椒子沟组的时代当属晚渐新世;老沟地点和上沟地点的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和Anisodon sp.表明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适宜期,我国北方爪兽类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高的;上沟地点的Anchitherium gobiense是通古尔期的代表物种之一,它的存在说明上沟化石地点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爪兽类和安琪马都是林栖型的动物,指示了临夏盆地晚渐新世以疏林环境为主,中中新世晚期温湿森林更加普遍。
李岩沙卓菲苟诗皓张彤刘傲然陈少坤
关键词:渐新世中中新世
哺乳纲和鸟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哺乳纲和鸟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试剂盒。本发明揭示了可以定量检测哺乳纲和鸟动物的通用引物、探针及PCR体系,本发明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李想刘静远任怡菲李辉
文献传递
哺乳纲和鸟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哺乳纲和鸟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试剂盒。本发明揭示了可以定量检测哺乳纲和鸟动物的通用引物、探针及PCR体系,本发明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李想刘静远任怡菲李辉
朝阳哺乳纲兽类资源简述
2017年
至2016年朝阳地区各级别自然保护区已达19个,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野生动物留下宝贵的生存空间。多年调查结果显示,辽西山地丘陵地带的兽类以狐、草兔、松鼠、黄鼬等为多。全市兽类共39种,隶属6目15科,随着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兽类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史宇飞周正
关键词:兽类资源自然保护区
祁连山东端林区野生哺乳纲动物名录
2014年
经调查鉴定与整理历史资料,编制祁连山东端林区野生哺乳动物名录,共记载野生哺乳动物30种,其中:翼手目1科1种,兔形目2科6种,啮齿目5科12种,食肉目3科8种,偶蹄目2科3种。按食性分,有植食性21种,肉食性9种。
李玲张玉峰
华南河马齿河猪(偶蹄目,哺乳纲)的新材料(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2004年以来,广西崇左系统发掘出土了一些与巨猿共生的早更新世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的新材料。根据新材料及以前积累的各地点材料,产于广西、贵州和重庆的原"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 ultimus)"的系统分类位置由"双齿尖河猪"属修订到河马齿河猪属(Hippopotamodon),而最后河马齿河猪(H.ultimus)是河马齿河猪属中的有效种。这种猪的个体较大,大于猪属(Sus)的成员。其鼻吻部很长,P1和P2间的齿隙发育,M3第三叶相对窄小,下犬齿verrucosus型,p4主尖在顶部分裂成双尖,m3的第三叶由两个主尖组成。最后河马齿河猪仅分布于华南地区,其时代分布局限于早更新世早期和中期,是河马齿河猪的最晚代表。
董为张立民
关键词:早更新世偶蹄目

相关作者

王元青
作品数:64被引量:37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英文 哺乳动物 早白垩世 古近纪 古新世
王景文
作品数:18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化石 早始新世 垣曲盆地 哺乳动物纲 中始新世
黄学诗
作品数:36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化石 中始新世 垣曲盆地 始新世 晚古新世
王宁
作品数:74被引量:26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鸟类 雄鸟 栖息地 野外实习 繁殖记录
童永生
作品数:75被引量:273H指数:9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岩画 早始新世 哺乳动物纲 始新世 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