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8篇“ 可蚀性“的相关文章
- 北京市土壤可蚀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 2024年
- 为构建北京市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土壤调查数据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在ArcGIS中进行空间插值,探讨北京市土壤可蚀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市土壤K值介于0.038 7~0.056 7 t·hm^(2)·h/(MJ·mm·hm^(2)),其中丰台灰黄土的K值最大,粘身两合土的K值最小。全市土壤均为低可蚀性土壤,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2)从空间分布看,全市的土壤可蚀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北京市土壤可蚀性与水土流失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冲积物形成的粘身两合土砂粒含量最高,其土壤可蚀性K值最低;冲积物形成的丰台灰黄土砂粒含量最低,其土壤可蚀性K值最高。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可蚀性值呈现出旱地>林地>荒地>灌木林的特征。研究结果对北京市土壤侵蚀预报、水土流失精准防控等提供参考。
- 杜宇佳
-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性质
- 冀北山地植被恢复对不同坡位土壤可蚀性与养分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不同坡位和不同土地利用引起的土壤可蚀性和养分差异,讨论各因素对土壤可蚀性和养分情况的影响状况。[方法]通过土壤和根系取样,使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不同坡位和不同土地利用下的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SEI)和综合土壤养分指数(CSNI)。[结果](1)不同坡位下的CSEI和CSNI均存在差异,其中CSE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坡上(0.653)和坡下(0.275),CSN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坡顶(0.715)和坡上(0.341);(2)不同土地利用下的CSEI和CSNI均存在差异,其中CSE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撂荒地(0.617)和林地(0.252),CSNI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林地(0.793)和撂荒地(0.322);(3)CSEI与黏粒含量、砂粒含量、根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容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26);CSNI与黏粒含量、砂粒含量、根长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黏粒含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45);CSEI、CSNI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坡位对CSEI和CSNI均有显著影响,在植被恢复中应注重坡上和坡中;各地貌部位植被恢复均有效降低CSEI并提升CSNI,其中乔木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 沙晓玮武昱鑫贾国栋余新晓
-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土壤养分坡位
- 黄土坡面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坡面长期种植柠条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荒草坡地为对照,选取坡面沿等高线种植的不同年限(15,25,35 a)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种植柠条对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中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团聚体含量(WR_(0.25))总体表现为:15 a柠条地>荒草地>25 a柠条地>35 a柠条地,在坡面位置上表现为:坡下>坡顶>坡中>坡上。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则有相反的趋势。(2)随着柠条种植年限的增加,相较于荒草地,各坡位柠条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间隔荒草带则持续降低。两者的差值在柠条种植年限大于15 a后逐渐扩大,且在坡下位置最为明显。(3)土壤有机碳和坡位是影响坡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可蚀性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38.0%和4.1%的变异,其次是种植年限和海拔高度。[结论]黄土丘陵区坡面带状柠条种植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柠条种植小于15 a有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和可蚀性的下降,但大于15 a后逐渐有相反趋势,尤其在坡下位置。
- 杨璐刘小芳巨佳敏张秀敏常富强赵勇钢
- 关键词:柠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可蚀性
- 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分析
- 2024年
- 为评估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风险,对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大范围采样,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因子K,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层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并分析土壤粒度特征对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介于0.022~0.036 t·hm^(2)·h/(hm^(2)·MJ·mm)之间,超过40%的样地土壤属于中可蚀性以上(K>0.033 t·hm^(2)·h/(hm^(2)·MJ·mm))土壤,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可蚀性因子表现为耕地>灌木林地>草地>乔木林地,其中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3)垂直剖面上,由上到下3个土层(0~10、10~20和20~30 cm),中可蚀性以上土壤分别占到样点总数的26.47%、47.22%和55.89%,中低可蚀性以下(K≤0.033 t·hm^(2)·h/(hm^(2)·MJ·mm))土壤分别占73.53%、52.78%和44.11%,土壤可蚀性因子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4)土壤粒度特征对可蚀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砂粒含量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和分形维数呈指数型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研究结果可为降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壤侵蚀风险及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 李笑雨白金珂王力
- 关键词:大尺度土壤有机碳分形维数青藏高原
- 祁连山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 2024年
- 土壤可蚀度是估算土壤侵蚀量和评价水土保持功能的关键参数。鉴于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祁连山区的土壤可蚀度研究仍处于碎片化状态,本文以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水力和风力侵蚀因子,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祁连山区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omprehensive Soil Erodibility Index,CSEI)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域CSEI值为0.16~0.54,中值区(0.20~0.40)占地最大,大多位于研究区东部和中北部,少数位于西部。(2)坡度、年降水量和NDVI对CSEI空间分异影响显著。(3)双驱动因子对CSEI的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各区驱动因子差异显著,陇中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Ⅰ区)为年均风速∩NDVI(q=0.95),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Ⅱ区)和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Ⅲ区)为年降水量∩NDVI(q=0.73和0.63),柴达木盆地农田防护防沙区(Ⅳ区)为土地利用∩年均温度(q=0.37),青海湖高原山地生态维护保土区(Ⅴ区)为土地利用∩NDVI(q=0.65),柴达木盆地农田防护防沙区(Ⅵ区)为年降水量∩年均风速(q=0.17)。综合分析得出,祁连山西部地区降水少、风速强、土壤可蚀度较高;东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植被覆盖度高,土壤可蚀度低。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崔晓薇张喜风梁水明
- 关键词:水土保持
- 黑龙江省冻融作用和含水率对砂土可蚀性的影响分析
- 2024年
- 我国东北地区普遍存在冻融侵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体内部的水冻胀变形。在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土壤发生膨胀并伴随变形,这种现象一旦持续便会引发土壤的进一步膨胀,加速土壤侵蚀,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构成威胁。为研究冻融作用对砂土侵蚀的影响,采用单向冻结实验,通过对比冻融作用前后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度、渗透系数,分析冻融作用对砂土可蚀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土的容重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孔隙度则随之增加;在冻融作用下,孔隙度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土体的渗透性也随之增加。总体上,冻融过程会改变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渗透性及土壤结构,从而对土壤可蚀性产生重要影响,此结果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损害,更加全面地了解砂土的可蚀性。
- 何泽鑫陈末
- 关键词:冻融侵蚀初始含水率
- 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
- 2024年
-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土壤样品,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和有机碳均呈中等变异程度,除黏粒和有机碳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属性均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介于0.018 7~0.047 6 t·hm^(2)·h/(hm^(2)·MJ·mm),0—10 cm和10—20 cm土层K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5%和20.3%,属中等变异强度;0—10 cm土层K值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而10—20 cm土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 3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坡度影响明显,其总体分布趋势为西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及偏东部较低;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较适宜应用于砒砂岩覆土区小流域,其估算结果可较好地显示土壤可蚀性的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空间变异特征。(4)在垂直空间变异上,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规律相似,但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较0—10 cm土层空间变异更为明显。[结论]海拔和坡度对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影响明显,未来应优先对坡面和坡顶区域进行土壤侵蚀防治。
- 蒙雯洋饶良懿
- 关键词:EPIC模型空间变异特征小流域
- 滇东海峰岩溶盆地不同侵蚀场土壤可蚀性研究
- 为探讨滇东岩溶断陷盆地地表、地下侵蚀过程土壤可蚀性的相关性、变异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植被恢复能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可蚀性的假设,在滇东海峰岩溶盆地地表、地下侵蚀过程设置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分...
- 綦璨
-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可蚀性
- 东北黑土区长缓坡耕地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交互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方向共布设25个采样点,并计算相应样点的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检验土壤可蚀性K值的差异性,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横坡垄作方向,土壤可蚀性K值在垄台呈现从坡顶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顶减小幅度为6.2%;在垄沟呈现从坡肩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肩减小幅度为5.8%。顺坡水线方向,由于垄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垄台和垄沟土壤可蚀性K值沿着坡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横坡垄作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其垄台和垄沟的解释率分别达51%和18%以上;横坡垄作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解释能力,特别是横坡垄作与地形的交互作用尤为明显。【结论】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横坡垄作可以显著拦蓄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但因黑土区坡耕地横坡垄作的坡缓而长,在坡足处易于汇集径流,依然有“断垄”潜在风险。
- 于博威张晴雯郝卓石玉龙李雪亮李孟妮荆雪锴
- 关键词:土壤可蚀性地形黑土区坡耕地
- 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被引量:1
- 2023年
- 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显著影响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属性,进而可能影响土壤可蚀性。然而,目前黄土高原全区土壤可蚀性对退耕方式的响应及其区域特征尚不明确。为此,以耕地为对照,以黄土高原4个降雨量带内(200~300,300~400,400~500,>500 mm)的3种退耕地(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采用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分析不同退耕方式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整个黄土高原而言,退耕地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22~2.83 g/kg,乔木林地、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70,1.72,2.72 g/kg。黄土高原仅200~300 mm降雨量带内的草地与耕地的黏粒差异显著,300~400,400~500,>500 mm降雨量带内的各类型退耕地间的黏粒、粉砂粒和砂粒差异不显著。相较于耕地,退耕地土壤可蚀性呈现降低趋势,由0.0124(t·hm^(2)·h)/(hm^(2)·MJ·mm)降至0.0115(t·hm^(2)·h)/(hm^(2)·MJ·mm),但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灌木地、草地与耕地间土壤可蚀性亦无显著差异。总体表明,退耕还林(草)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并未显著影响颗粒组成和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预报黄土高原退耕后的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 黄琬雲赵允格刘宝元王闪闪杨凯孙会谷康民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可蚀性
相关作者
- 史学正

- 作品数:281被引量:5,359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侵蚀 有机碳 土壤数据库
- 于东升

- 作品数:194被引量:4,724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数据库 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 李占斌

- 作品数:773被引量:5,973H指数:39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淤地坝 侵蚀产沙 径流
- 常春平

- 作品数:107被引量:589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风蚀 风蚀 农田 土壤 集沙仪
- 张科利

- 作品数:154被引量:3,330H指数:3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坡面 土壤 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