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7篇“ 反向杂交“的相关文章
尼龙膜反向杂交和聚合酶螺旋反应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开展,以及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及获得性免疫综合症人群增加等,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已引起医...
王梓璇
关键词:病原真菌分子诊断真菌感染
反向杂交检测肝癌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突变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与目的:日益增多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前C区G1896A和G1899A突变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建立简单、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HBV前C区突变的反向杂交方法,并应用于检测江苏省启东地区HBV DNA前C区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设计并合成HBV DNA前C区1896和1899位点的特异性探针,通过优化条件建立特异、敏感的杂交体系,并与直接测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将该方法应用于检测启东100例肝癌和100例慢性HBV携带者(对照组),分析HBV DNA前C区突变与肝癌的关系。结果:反向杂交对血清样本的最低检测下限为HBV DNA 103 copy/mL,检测混合感染时比直接测序更占优势,混合株中10%以上的突变株均可被检测。启东地区HBV DNA前C区G1899A突变与肝癌高发具有相关性(P=0.000, OR=4.846, 95%CI:2.240~10.485),而G1896A突变未见其相关性。结论:反向杂交检测HBV DNA前C区突变方便、快速、准确,可有效监控肝癌的发生,适合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
赵芝梅朱宇吴燕樊春笋陈陶阳甘愉屠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反向杂交肝癌
应用肽核酸反向杂交技术检测HBV阿德福韦耐药突变株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反向杂交技术,用于检测乙肝病毒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常见耐药突变位点。方法:利用反向杂交技术,设计出特异性的PNA探针,与PCR扩增后带有生物素标记的样本进行杂交;通过对探针浓度,杂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建立起最佳反应条件。应用该技术检测了临床ADV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72例血清样本,与测序法比较了其检测的准确性。结果:(1)通过共价结合能够将PNA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特异性检测ADV常见耐药突变位点。(2)与直接测序法相比,PNA反向杂交技术检测准确性为97.88%。结论:通过优化杂交反应,建立起快速、灵敏的检测乙肝病毒ADV常见耐药突变位点的PNA反向杂交技术。
单雪峰谢素兰黄爱龙胡源
关键词:肽核酸反向杂交阿德福韦酯
皮肤感染性肉芽肿常见病原菌微孔板反向杂交检测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微孔板反向分子杂交技术与PCR-ELISA相结合的"拟芯片"法检测和鉴定皮肤感染性肉芽肿常见病原菌的方法.方法 选取、设计真菌和分枝杆菌两对通用引物,及10种皮肤感染性肉芽肿常见的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海鱼分枝杆菌、偶遇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申克孢子丝菌、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F.Monophora、白念珠菌的特异性探针;采用标准株验证通用引物、特异性探针并检测"拟芯片"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对1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 两对通用引物均可扩增出对应的菌种基因序列,PCR产物经测序分析与预期相符;"拟芯片"法检测阴性标本吸光度为0.041±0.02,公式计算得临界值为0.101,在此基础上测得其敏感性为1×10~1×102个菌细胞/ml.各病原菌与相应的探针杂交,吸光度均> 0.101,为阳性;而与非对应的探针杂交,则吸光度<0.101,为阴性,特异性高;对临床分离株的菌种鉴定准确率高.结论 "拟芯片"法可应用于皮肤感染性肉芽肿常见病原菌的实验室快速检测和鉴定.
闫桢桢姜海琴孙建方沈永年崔盘根刘伟军王洪生刘维达
关键词:肉芽肿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
应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评价此方法在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PCR扩增50株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rpsL、rrs、embB耐药基因,将标记生物素的基因扩增产物与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核酸探针杂交,通过链亲和素碱性磷酸酶,BICP/NBT显色系统检测分析基因突变,同时与传统药物敏感实验比对分析。结果 PCR-LiPA方法分析5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RFP菌株中检出4株,耐INH菌株中检出5株,耐SM菌株中检出7株,SM敏感株检出1株,50株rrs基因均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突变;耐EMB菌株1株、EMB敏感株1株检测到embB基因突变。结论应用PCR-LiPA可快速、简便地检出部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手段。
刘靖元李仁龙徐亚军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KATG基因RPSL基因EMBB基因
反向杂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方法的优化及其初步评估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HBV耐药突变的反向杂交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优化和评估。方法针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种药物10个耐药位点的常见耐药突变形式,合成兼顾HBV8种基因型的26条简并探针,并固定于同一张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上,与地高辛标记的待测样本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杂交。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从PeR产物标记地高辛的数目,紫外交联探针的能量强度,以及杂交和严格洗脱4个方面进行优化。为了证实方法的可行性,从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和临床标本的检测准确性3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当检测体系为引物标记3个地高辛分子,紫外交联的能量强度选择1500×0.1mJ/cm2,杂交温度选择42℃,严格洗脱条件选择44℃,用0.5×SSC和0.1%十二烷基硫酸钠严格洗脱30min时,可获得灵敏、特异的结果。在该检测体系的评估中,当PCR产量在10mg/L以上,可以被检测到,且绝大多数探针特异性较好。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与直接测序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3.9%(31/33)。结论该方法可以对HBV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同时进行检测,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但部分探针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180/181、202/204这4个位点的探针,由于两两距离较近,同一探针序列包含2个位点的密码子,杂交会相互干扰,通过组合距离较近的2个位点的密码子的各种形式来设计探针,可能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结果。
刘彦辰黄爱龙胡源胡接力赖国旗张文露
关键词:乙型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反向杂交
一种反向杂交偶联延伸DNA测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向杂交偶联延伸DNA测序方法,将未知DNA模板与多条3’末端为3个或3个以上已知碱基的探针平行杂交并延伸标记的碱基,通过检测是否有标记物延伸,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确定未知DNA模板是否有对应的四个(或以上)...
陆祖宏李燕强肖鹏峰潘志强
文献传递
反向杂交检测HBV耐药突变方法的建立及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一直以来就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核苷/(酸/)类似物作为抗HBV感染的主要药物,在抑制病毒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HBV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
刘彦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反向杂交
文献传递
反向杂交快速检测HBV基因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和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随感染基因型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陆地区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其中北方以C型多见,南方以B型多见。另外在我国一些地...
赵丽
关键词:反向杂交HBV基因型
文献传递
多重RT-PCR结合反向杂交技术检测多种流感病毒方法的研究
2010年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多重RT-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多种流感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对5种亚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合适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序列,并在扩增产物序列内部选择高变区设计探针序列.首先,使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扩增出同样带标记的PCR产物;然后,产物与膜上的探针杂交,通过生物素-亲和素反应,最后以斑点显色的方式来检测和鉴别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实验中还通过摸索不同的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来优化反应条件.结果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多重RT-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成功检测和鉴别5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检测灵敏度比传统的RT-PCR方法高100~1000倍.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高通量快速检测多种流感病毒的多重RT-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检测方法.
杨亮张晓梅张晓光马晶王敏温乐英王大燕白天舒跃龙钱永华曾毅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杂交流感

相关作者

钱冬萌
作品数:173被引量:343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 HCMV 沙蚕 聚合酶链反应
宋旭霞
作品数:107被引量:231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人巨细胞病毒 沙蚕 D2 HCMV HCMV感染
王斌
作品数:1,945被引量:5,868H指数:2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丁守怡
作品数:111被引量:245H指数: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实验教学 沙蚕 子宫肿瘤 人巨细胞病毒 原位杂交
黄爱龙
作品数:554被引量:1,665H指数:18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乙型肝炎病毒 HBV 乙型肝炎 新型冠状病毒 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