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44篇“ 历史真实“的相关文章
-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重读杨尘因日记
- 2024年
- 著名作家杨尘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他的研究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发现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杨尘因1919年日记手稿,记录了他创作的作品多达十余部,其中就有《民潮七日记》———长期被列为五四爱国运动重要史料———这部杨尘因亲历现场撰写的日记体纪实性文学作品,至今尚未有人对其进行文学维度的研究。文章在细读其1919年日记的同时,从创作过程、叙述视角、写作态度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此书进行文学解读,以期探讨杨尘因写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 许丽莉
- 关键词:日记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 关于史实真相与历史真实问题的辨析——以镇江之战的海龄殉难事件为例
- 2024年
- 在鸦片战争时期的镇江之战中,守将海龄殉难事件一时竟成聚讼之谜。在史实真相查实后,朝廷对海龄的嘉赏赐典,却遭到士民抵制。镇江民众抵拒的关键问题并不在其死亡之细故末节上,而依然聚焦于“尽忠殉国”大节方面。海龄悲剧性地自杀或自焚的史实真相,并不能成就其“尽节尽忠”的人生定评。时人在日常生活中琐碎片段的场景记录,已经立体地呈现了他原本鲜活而真实的形象。镇江失陷及其失陷后的惨剧与海龄“误国殃民,莫此为甚”的行为有着密切关联。海龄殉难的史实真相无法遮蔽历史的真实。
- 王先明
- 关键词:历史真实鸦片战争
- 梅圆圆:站在史前城址触摸历史真实
- 2024年
- 大雨没有让天气变得哪怕有一丝清凉,随之出现的夏日骄阳反而把工棚变成了“蒸笼”,尽管考古工作队已经把“上工”的时间变成了清晨5点半和下午3点,但依然无法逃脱酷暑的“掌控”。频繁搞“突然袭击”的强对流天气更是打乱了梅圆圆的工作节奏……
- 王立群(文/图)
- 关键词:史前城址强对流天气工作队考古
- 《盟军敢死队》中历史真实与电影叙事的交织
- 2024年
- 电影《盟军敢死队》作为二战题材的力作,导演盖·里奇以其标志性的黑色幽默与非线性叙事手法,构建了紧张刺激又富含深度的观影体验。影片通过精准的史实改编、虚构元素的融合、反英雄角色的塑造,以及对战争规则的颠覆性展示,成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叙事,既提供了视觉盛宴,又激发了对历史的深思。《盟军敢死队》通过历史与虚构的巧妙结合,不仅娱乐观众,更加深了观众对二战历史,尤其是英军秘密行动部队的认识,引起了公众对历史的关注与批判性思考。
- 蔡明刘洋王永丹
- 关键词:《盟军敢死队》历史真实电影叙事非线性叙事
-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形象评析--从历史真实与审美价值的关系出发
- 2024年
- 影片《长安三万里》自上映以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电影对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篡改上。影片中尤其是著名诗人李白的形象,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部分偏离了大众对李白的想象。在权威、准确、客观的历史书写与充满诗意、侠气、悲情的人物形象之间,影片选择了塑造后者。追光动画公司在《长安三万里》中摈弃了其常用的中西、古今结合的传统文化策略,专注于对盛唐气象和诗人群像的艺术呈现,以高适和李白为中心,再现了唐代诗歌以及李白作为诗人和传奇人物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 熊晓霜
- 关键词:诗意侠气
- 米开朗基罗传记形象的塑造与历史真实——以朱利乌斯二世陵墓雕塑传记书写为中心的考察
- 2024年
- 在瓦萨里创作的《名人传》的两个版本和孔迪维的《米开朗基罗传》中,米开朗基罗被塑造成个性突出、敢于对抗赞助人的英雄形象,并且被用来证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群体的社会地位取得重大提升。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出于对米开朗基罗的误解,夸大了精英艺术家的独立性和艺术家群体社会地位提高的程度,是传记作家刻意塑造的结果。围绕米开朗基罗为朱利乌斯二世制作陵墓雕塑相关传记书写分析与历史考察,其意义不仅在于认清传记作家对米开朗基罗形象的夸大和刻意塑造,还在于准确认识艺术家地位的提升,并给予艺术家与赞助人关系以准确定位。
- 任光启
-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
- 探索视听语言展现历史真实的不同方式
- 2024年
-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传播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章以历史题材纪录片《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启示录》为例,探讨历史文献资料的呈现、纪实拍摄与采访、对历史遗迹和文物的拍摄如何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服务,以及情景再现、手绘动画和微缩模型与抠像的组合使用如何实现真实与艺术的平衡。
- 余雯
-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
- 历史真实·戏剧创造·传奇色彩——豫剧《张良》专家研讨会纪要
- 2024年
- 2024年6月26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豫剧《张良》在香玉大舞台首演。演出结束后,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来自北京的戏剧专家黄在敏、赓续华、黎继德、王亚勋,国家艺术基金委派的河南专家李霞、吴亚明、刘景亮、姚金成,豫剧《张良》的主创团队、主要演员,以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张良》一剧的导演李利宏主持。与会专家就《张良》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展开了充分的研讨。现将研讨会纪要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 李利宏姚金成刘景亮吴亚明黎继德王亚勋赓续华黄在敏李霞黄寒秋飞舟(摄影)李红艳(整理)
- 关键词:豫剧舞台剧
- “周处除三害”背后的历史真实
- 2024年
- 近期,热播电影《周处除三害》将“周处”这个人物带进了公众的视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周处改过自新,从横行乡里的“一害”成长为捐躯报国的英雄的故事。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周处真是如此吗?他是否真的是“一害”?是否真的受到陆云的点拨浪子回头?“害”在何处?一切得从周处的父亲周鲂说起。周鲂,字子鱼,吴国阳羡(今宜兴)人。周鲂少时好学,通过举孝廉进入了东吴体制内,先后担任宁国长、怀安长,后来又屡立战功,升职为鄱阳太守。
- 熊小满
- 关键词:《世说新语》浪子回头
- 电视剧《唐明皇》“李隆基汴州灭蝗”剧情背后的历史真实——先秦至唐代治蝗机制研究
- 2024年
- 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出品,陈家林执导,刘威、林芳兵等主演的历史剧《唐明皇》,以唐代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历程。该剧第22集讲述了蝗灾使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宰相姚崇为民请命,李隆基亲食蝗虫激励百姓灭蝗、安抚民心的情节。众所周知,蝗灾始终是影响中国古代民生的重大灾害之一。中国史书中对蝗灾的记载不绝如缕,自先秦开始,中华先民与蝗灾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且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治蝗机制,取得一定成效。
- 季伟
- 关键词:治蝗蝗灾灭蝗重大灾害为民请命
相关作者
- 吴秀明

- 作品数:25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研究主题:历史文学 历史真实 文学真实 作家 文学创作
- 王霞

- 作品数:46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历史真实 南京大屠杀 电影 创伤 相对主义
- 陈辽

- 作品数:353被引量:278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罗贯中 《三国演义》 瞿秋白 作家 文学
- 宋剑华

- 作品数:251被引量:712H指数:14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叙事 启蒙 思想启蒙
- 杨亦军

- 作品数:44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战争 荒诞派戏剧 《巴黎圣母院》 理性主义 阿凡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