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33篇“ 单自由度体系“的相关文章
地震动持时对自由度体系累积损伤影响研究
杨郁昂
基于动力放大系数与等效自由度体系的圆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抗撞设计方法被引量:1
2022年
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ular,CFDST)构件作为超高输电塔、海上平台等重要结构的承重构件,其抗撞性能是设计阶段需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00个圆CFDST柱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轴力与撞击耦合作用下的抗撞机理分析,研究了在0~0.7轴压比下不同名义含钢率、空心率、截面直径、材料强对构件抗撞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动力放大系数和等效自由度方法提出了构件抗撞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预测了撞击作用下构件的跨中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在0~0.7轴压比下,名义含钢率、外径、外钢管强、撞击速与撞击质量对构件跨中挠峰值和撞击力平台值影响显著,空心率与混凝土强影响较小;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圆CFDST构件的抗撞承载力和跨中位移响应。
王帅峰王蕊赵晖郭志辉
关键词:空心率动力放大系数
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提出一种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介绍其工作机理和恢复力计算公式,对安装该阻尼器的自由度体系建立了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以达到相同位移控制效果为目标,采用不同吨位的金属阻尼器,分别对无控结构、安装传统金属阻尼器和安装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的自由度体系进行了多遇、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级地震作用下,串联小吨位金属阻尼器的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均达到了与安装传统大吨位金属阻尼器相同的位移控制效果和耗能比例,基底剪力控制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说明采用小吨位金属阻尼器通过响应放大便可达到直接安装大吨位阻尼器的相同位移控制效果,体现了其优越的经济性;另外,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该装置能避免阻尼器发生位移失效的现象,体现了该消能装置在各级地震作用下均能保证结构和阻尼器的安全。
赵子龙赵桂峰张晶晶马玉宏
关键词:金属阻尼器凸轮式地震反应分析
考虑性能退化的自由度体系震致残余位移分析
2022年
震损结构的安全评估和防护修复十分重要。震动冲击对结构产生残余变形,而地震下结构的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高相关,因而可作为震损定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基于考虑刚和承载力退化的自由度模型(SDOF),选取75条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刚退化、强退化及滞回捏缩效应对S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上述性能退化会对SDOF体系的残余位移分布规律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考虑刚退化会降低残余位移比,考虑强退化则会增大残余位移比,且当考虑滞回性能的捏缩效应时,残余位移比分布的离散程更低。最后得到了以屈服段刚比表达的残余位移计算式及考虑捏缩效应时的修正系数。研究建议应根据分析对象选用适合的滞回模型,并合理考虑刚及滞回模型捏缩效应的影响。
杨阳
关键词:单自由度体系时程分析
化爆下向构件等效自由度体系相关参数的研究
易爆场所时常因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运输储藏不当发生爆炸造成结构物破坏、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本文研究了化学爆炸荷载下向构件的运动规律及动力响应特征,为防护结构的动力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本文考虑了向构件的跨,...
魏亚鑫
关键词: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
文献传递
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提出一种凸轮式响应放大金属阻尼器,介绍其工作机理和恢复力计算公式,对安装该阻尼器的自由度体系建立了运动方程和能量方程。以达到相同位移控制效果为目标,采用不同吨位的金属阻尼器,分别对无控结构、安装传统金属阻尼器和安装凸轮...
赵子龙赵桂峰张晶晶马玉宏
关键词:金属阻尼器凸轮式地震反应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不同归一化参数的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比离散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结构弹塑性特征的差异会引起残余位移较大的离散性,使得强震下结构残余位移难以准确预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震后结构残余位移,实现精细化的抗震设计和评估,有必要研究结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鉴于此,基于大量分类地震动记录,选用不同的归一化参数分别定义残余位移比,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比谱,研究弹塑性特征参数(延性系数和强折减系数)以及场地条件对残余位移比离散性的影响,建立了残余位移比变异系数谱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残余位移与弹塑性谱位移的相关性比与弹性谱位移更好;结构残余位移比离散性受场地类别的影响较小;残余位移比变异系数谱分别随延性系数和强折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选择弹塑性谱位移作为归一化参数可以减小结构残余位移比离散性.
胡进军刘巴黎
基于切线刚正比阻尼模型的自由度体系震后残余位移研究
残余位移是结构震后可修复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合理分析并准确估计结构的震后残余位移对于地震损伤控制及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SDOF体系的残余位移分析是实现结构震后可修复性能控制的基础,现阶段与残余位移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SD...
冯治斌
考虑阻尼器极限状态的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研究液体黏滞阻尼器失效的3种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位移极限状态、混合极限状态)对自由度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对黏滞阻尼器的3种极限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利用Ruaumoko-2D得到数值分析模型;其次,将两个层数分别为2层和10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等效为两个自由度体系,并与上述黏滞阻尼器并联,在逐级放大多条地震波和正弦波作用下,研究黏滞阻尼器的承载力极限、位移极限和混合极限对该自由度体系在不同强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的影响.通过与不考虑极限状态的自由度体系作比较,得到位移比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速的变化规律.
骈超钱江
关键词:黏滞阻尼器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
基于非对称模型的碟簧隔震自由度体系地震响应
2020年
基于碟簧竖向隔震(DSVI)支座的非对称受力特征,提出非对称恢复力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对该恢复力模型进行验证;基于该非对称恢复力模型,建立碟簧竖向隔震自由度(DSVI-SDOF)体系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典型DSVI-SDOF体系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非对称恢复力模型对其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恢复力模型能够准确表征DSVI支座的力学行为,从而使得非线性时程分析程序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DSVI-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的增加,DSVI-SDOF体系的峰值加速、峰值地震力的隔震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地震动峰值加速为400 cm/s^2时,DSVI-SDOF体系的隔震效果达到最优,峰值加速和峰值地震力的隔震率均在20%~50%.
王维高尚信李爱群李爱群
关键词:地震响应竖向隔震

相关作者

王馨玉
作品数:34被引量:14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中小跨度 结构跨度 折叠 单自由度体系 刚性屋面
蔡建国
作品数:530被引量:58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屈曲 间体 环向 中小跨度 折叠
冯健
作品数:614被引量:1,06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屈曲 间体 环向 中小跨度 折叠
刘文锋
作品数:192被引量:399H指数:11
供职机构:青岛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反应谱 抗震 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规范 抗震设计
李宏男
作品数:1,229被引量:6,776H指数:40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形状记忆合金 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振动控制 耗能 输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