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1篇“ 单发性“的相关文章
- 胰岛素抵抗与单发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目的: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nfarction,PI)通常是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的一周内,由于进展性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逐步恶化的情况,这是导致脑卒中预后不佳的关键因素。日益增多的科...
- 董亮斌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
- 区分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性脑转移瘤的多模态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 2024年
-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和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s)是成人中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目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筛查和评估脑肿瘤预后的常用方法,但其鉴别诊断GBM和BMs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在诊断分类和创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本研究旨在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取的放射组学特征,探讨其在初诊GBM和单发性脑转移瘤(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SBMs)术前准确分类中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对分类任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或临床诊断证实的135例初诊GBM患者和73例SBMs患者的头颅MRI序列数据。首先,选择结构性T_(1)加权、T_(1)C加权和T_(2)加权作为整个模型的3个输入,在配准后的3种模态MR图像上人工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并获取多模态放射组学特征,使用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特征选择方法降低维度,进一步分析每个特征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比解纠缠的方法寻找不同模态特征之间的共享特征和互补特征。最后,通过融合不同模态的2种特征,预测每个样本对GBM和SBMs的响应。结果:应用机器学习和本文提出的多模态融合方法的放射组学特征对GBM和SBMs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相较于单模态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Logistic回归、RF、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机器学习算法的多模态融合模型均取得了较大提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4、0.978、0.943、0.938、0.947。本研究的对比解纠缠多模态MR融合方法表现更好,测试集上AUC、准确度(accuracy,ACC)、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分别为0.985、0.984、0.900、0.990。相较于其他多模态融合方法,本研究方法的AUC、ACC和SEN�
- 申珊珊李春泉范耀华卢山富颜子夜刘虎周海航张子健
-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单发性脑转移瘤
- 基于距匹配及判别表征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研究: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 2024年
- 目的探索基于距匹配及判别表征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HGG)与单发性脑转移(SBM)中的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了121例患者(61例HGG和60例SBM)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图像,在T1W1、T2W1、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_FLAIR)和T1WI增强图像(CE_T1WI)4种常规轴位MRI图像上勾画目标感兴趣区域(ROI),并使用开源影像组学工具Pyradiomics从4个MRI序列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距匹配及判别表征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对4个MRI序列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融合并得到分类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和特异性(SPE)、灵敏度(SEN)、准确率(ACC)、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分类模型的鉴别性能。将本研究所提模型与其他特征融合分类模型对于HGG与SBM的鉴别能力进行定量比较,同时对本研究提出特征融合方法得到的融合特征进行样本散点可视化实验,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五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距匹配及判别表征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中的SPE、SEN、ACC、AUC分别为:0.871、0.817、0.843、0.930,且特征融合方法在可视化实验中具有优秀的表现。结论基于距匹配及判别表征学习的多模态特征融合分类模型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中的应用具有优秀的鉴别能力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与其他特征融合分类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分类模型在HGG与SBM的鉴别分类任务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 张振阳谢金城钟伟雄梁芳蓉杨蕊梦甄鑫
- 关键词:高级别胶质瘤单发性脑转移瘤
-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探讨了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特别是中药与西药两种治疗方法的对比。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经过治疗后,通过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评估标准,发现中药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显著优于西药组的76%。结果 此外,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VA(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和BS(基底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评分,进一步证实了中药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方面的优势。本研究为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 表明,中药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此外,中药组患者的LVA、RVA和BS评分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西药组。结论 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效果优于西药,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李占晓
- 关键词:中药组西药组
- 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
- 2024年
- 分析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希望能够有效预防相关症状,降低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58例眩晕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另外再选取58例同期在院进行体检,各类临床资料完整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个小组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数据,并做好椎动脉MRA或CTA检查,做好数据记录工作。结果 实验组发生椎动脉迂曲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基底动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身体各项数据指标并不是十分理想。结论 相较于健康人群来说,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出现椎动脉迂曲的比例明显比较高,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中老年后循环缺血型患者要加强对单发性眩晕症状的控制,通过对相关症状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椎动脉迂曲问题,减少患者的不良症状。
- 马兰兰
- 关键词:中老年后循环缺血
- 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的中远期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的中远期随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19年9月第九〇九医院应用后路整块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发性脊柱骨软骨瘤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21~70岁,平均(39.45±14.82)岁。其中病变位于颈椎3例,胸椎3例,腰椎5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4例仅有局部疼痛不适,3例仅出现无痛性肿物;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D级4例,E级7例。11例患者均行手术彻底切除脊柱骨软骨瘤。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ASIA分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242 min,平均(110.27±55.74)min;术中出血量100~1200 mL,平均(413.64±154.32)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1例患者均获38~92个月随访,平均(78.12±13.64)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AISA分级均为E级,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脊柱畸形、脊柱不稳和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后路整块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完整切除脊柱骨软骨瘤,取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改善术后VAS评分及AISA分级,为临床提供了治疗选择。
- 陈志达林斌沙漠蔡弢艺蒋元杰张哲明
- 关键词:单发性整块切除术疗效
- 单发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发病12 h内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SSI患者。收集并比较END组和非END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60例SSI患者,其中268例(25.28%)发生END。END组与非END组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梗死灶累及内囊、SSI分类、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分类和梗死灶层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灶累及内囊[优势比(odds ratio,OR)1.5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1.96;P=0.015]、梗死灶最大直径(OR 1.33,95%CI 1.121.42;P=0.023)、近端SSI(OR 1.49,95%CI 1.281.92;P=0.018)以及梗死灶层数(与1层相比,3层:OR 15.01,95%CI 4.1212.45,P=0.013;≥4层,OR 15.42,95%CI 5.6718.43,P=0.004)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梗死灶累及内囊、梗死灶直径较大、近端SSI以及梗死灶≥3层可能是SS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因素。
- 晏美娟邵礼晖
-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疾病恶化
- 单发性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单发性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solitary papillary thyroid isthmus carcinoma,SPTI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SPTIC患者161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理等信息,分析SPTIC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B、C 3组,其中A组采用峡部切除术、B组行峡部扩大切除术、C组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A组47例,男8例,女39例,年龄(42.6±9.1)岁;B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龄(45.3±11.3)岁;C组64例,男10例,女54例,年龄(46.9±11.4)岁。采用方差分析、多样本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3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效果,随访6~126个月后比较3组复发率及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结果161例SPTIC患者中,女132例(82.0%),年龄<55岁130例(80.7%),BMI(25.1±3.6)kg/m^(2),合并被膜侵犯124例(77.0%),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53例(3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中男性占比、BMI≥26.0 kg/m^(2)的患者占比、被膜侵犯率、腺外侵犯率、CLNM率均更高(30.0%比14.0%,P=0.023;60.0%比33.9%,P=0.004;97.5%比70.2%,P<0.001;42.5%比9.9%,P<0.001;50.0%比27.3%,P=0.008);男性、BMI≥26.0 kg/m^(2)、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CLNM率更高(28.3%比13.0%,P=0.017;52.8%比34.3%,P=0.024;37.7%比18.5%,P=0.008)。手术效果方面,C组与A、B两组相比住院天数长、住院费用高、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多、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组在以上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过程中A、B两组各有3例复发,C组无复发,3组复发率(P=0.059)及RFS(P=0.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PTIC以微小癌居多,但肿瘤合并被膜侵犯的发生率较高,且癌灶大小超过1 cm时会�
- 朱金鑫刘嘉吴德乾曲慧敏郝俊利
- 关键词: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
- 单发性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范围探讨
- 李永浩
- 单发性神经纤维瘤被引量:1
- 2024年
- 患者女,25岁,主诉:胸部左侧结节25年。现病史:25年前患者出生时胸部左侧一丘疹样大肤色丘疹,随患者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病程中无不适,未诊治。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左侧腋前线与乳头平齐交界处见一2.2 cm×2.2 cm×0.3 cm圆形结节,蘑菇头状(图1),边界清楚,质地较硬,重压有疼痛感。
- 龙声志贾敏文昌晖曾维胡森陈晨毛微
- 关键词:肿瘤S-100蛋白
相关作者
- 陶山伟

- 作品数:18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单发性 创伤性颅脑损伤 急性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患者
- 李力卓

- 作品数:42被引量:206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 单发性 创伤性颅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 颅脑损伤
- 王涛

- 作品数:406被引量:948H指数:1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蕈样肉芽肿 激光器 稻壳灰 食管癌 皮肤
- 段作伟

- 作品数:39被引量:27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皮质下 梗死 卒中 单发性
- 方凯

- 作品数:506被引量:1,12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皮肤 并发 蕈样肉芽肿 环状肉芽肿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