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篇“ 十二指肠腺瘤“的相关文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十二指肠腺核心致病基因及其靶向治疗中药活性成分筛选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十二指肠腺(duodenal adenoma,DA)的核心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挖掘潜在的可用于靶向治疗DA的中药活性成分。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DA数据集(Accession No.GSE102208),运用GEO2R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应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利用Cytoscape获取DA核心致病基因,通过CTD数据库挖掘靶向作用于核心致病基因的中药活性成分。结果:筛选获得DA患者与健康者十二指肠组织显著性DEGs共373个,其中270个上调,103个下调。主要涉及胆固醇稳态、胆固醇流出、脂蛋白合成、三酰甘油稳态等生物学过程,富集于PI3k-Akt、PPAR、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肪消化吸收、胆汁分泌等信号通路。筛选出载脂蛋白B(ApoB)、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载脂蛋白A1(ApoA1)、葡萄糖转运蛋白2(SLC2A2)、麦芽糖酶糖化酶(MGAM)等10个关键基因;进一步分析获得可能用于治疗DA的潜在靶向中药活性成分,包括白藜芦醇、槲皮素、人参皂苷、姜黄素、雷公藤甲素等。结论:基于公共数据库可以筛选与D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靶点,并挖掘到潜在的可用于DA靶向治疗的中药活性成分。
冯瑶陈新怡宋厚盼刘涛刘涛刘恒铭仇婧玥曾梅艳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靶向药物
胃与肠 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
本书内容包括十二指肠腺、癌症的内镜观察、X线检查,及非肿性病变的扩大观察等内容。总结了多种十二指肠病变,本书集中了消化内镜医师对十二指肠病变的问题点,临床实用性强,是消化科医师非常好的参考书。《胃与肠》以消化道形态学...
(日)《胃与肠》编委会作
家族性性息肉病合并十二指肠腺的诊疗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家族性息肉病合并十二指肠腺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癌变情况、随访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45例家族性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中合并十二指肠腺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病理结果、随访及治疗方法。结果15例(33%)患者合并十二指肠腺,年龄(46.8±12.8)岁,较不合并十二指肠腺者平均年长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在性别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内镜随访时间(35.5±22.1)个月,有3例在内镜随访过程中Spigelman分期升级。有5例直径>20 mm,其中有4例累及十二指肠乳头。2例诊断为壶腹癌,1例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接受了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他需治疗的病例接受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论十二指肠腺在家族性息肉性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对于确诊为家族性息肉性病的患者,应该常规行严密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Spigelman评分,的部位及大小是癌变的高危因素。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高翔肖剑春杨庭楷谢勇张冠南洪涛曲强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十二指肠腺癌
胃息肉或十二指肠腺与大肠息肉或肿相关性的 Meta分析
【目的】  目的探讨国内外胃息肉或十二指肠腺与大肠息肉或肿的相关性,为胃息肉或十二指肠腺患者是否继续进行肠镜检查提供临床指导。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知网(CNKI)、万方、...
夏科元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胃息肉十二指肠腺瘤META分析
十二指肠腺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男性,58岁,以“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收住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餐后尤甚,无反酸、烧灼,无呃逆、嗳气,无腹痛及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黑便,无黄疸等症状。入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超声内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可见一直经约4.0 cm带蒂隆起,表面呈“分叶状”,光滑,球部腔内狭窄,降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Ⅰ级)。
高宝军戴捷刘志成范治国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慢性萎缩性胃炎电子胃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上腹部饱胀
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均≥1cm)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抬举征阳性者进行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回收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进行内镜随访。结果20例中6例(30%)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3例(65%)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5%)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病灶直径平均(1.9±1.1)em,其中1.0~2.0em14例,〉2.0em6例。12例(60%)切除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均起源于黏膜层。15例整块切除,5例分块切除,平均操作时间(33.8±16.7)min。术后出血4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内镜下止血均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检查,均获完整切除,管状14例(70%),绒毛管状6例(30%)。17例术后随访2—39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余16例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切除非壶腹部十二指肠腺是安全、有效的。
孔阳王拥军冀明李鹏张澍田
关键词:腺瘤十二指肠肝胰管壶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巨大十二指肠腺一例
2013年
患者男.4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隐痛,间断发作.可自行缓解。无黄疸,无发热。食欲差.时有进食后腹胀、呕吐.睡眠不佳。无明显黑便、血便,排尿情况正常,体质量减轻2kg。既往健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平软,未及明显包块,剑突下触诊不适.无明显疼痛.
王庆华张丽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体质量减轻浅表淋巴结上腹隐痛睡眠不佳既往健康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的手术方式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方式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5例,Brunner5例,绒毛管状4例,绒毛状3例,管状1例.肿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0例(其中位于乳头附近4例),球部5例,水平部3例.行肿局部切除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局部切除加十二指肠乳头成形术1例,1例行胃大部切除及毕Ⅱ式吻合术,1例行十二指肠局部肠段切除术.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胰瘘,随访率为89%,时间为6-91 mo,有2例患者死于非相关性疾病,1例绒毛状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解剖的特殊性及肿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一般局部切除为首选手术方式,预后较好.
周兵刘斌汪正伟王飞通魏鑫牛坚
关键词:十二指肠手术
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十二指肠腺(其中9例癌变)和10例正常十二指肠黏膜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40例十二指肠腺中,低级别异型增生9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2例,癌变9例;在十二指肠腺伴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癌变中,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81.8%(18/22)、100%(9/9),阳性评分分别为1.33、5.86、8.67,MUC1呈逐步上调趋势(P<0.05);另一方面,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72.7%(16/22)、11.1%(1/9),阳性评分分别为6.33、5.86、8.67,MUC2呈逐步下调趋势(P<0.05)。结论 MUC1、MUC2可能是评估十二指肠腺恶性潜能的有用的标记物。
刘洪淼石岩吴丽华焦宇飞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MUC1MUC2
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套叠1例
2011年
患者,女,52岁。因中上腹阵发性隐痛4年伴间隙性黑便2个月,于2009年6月来本院消化科就诊,当时临床体检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给予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内见样病变,病灶约2cm×3cm×2cm,给予活检,病理结果为慢性炎症。给予制酸治疗及抗生素治疗,约2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沈伯明周立新贺华代军涛
关键词:十二指肠腺瘤阳性体征临床体检胃镜检查瘤样病变慢性炎症

相关作者

李宏为
作品数:552被引量:2,582H指数:2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症 肝移植术后 腹腔镜 胰腺肿瘤
安鹏
作品数:5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
研究主题:腺瘤 十二指肠肿瘤 十二指肠腺瘤 双对比造影 放射摄影术
彭承宏
作品数:706被引量:3,174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肝移植术后 胰腺癌
李夏宁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十二指肠腺瘤 病理 罕见病变 淋巴瘤 胃十二指肠
赵宏
作品数:7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
研究主题:腺瘤 十二指肠肿瘤 十二指肠腺瘤 CT血管造影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