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0篇“ 动脉内溶栓“的相关文章
- 一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内溶栓装置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内溶栓装置,包括血管,所述血管右侧设置有破碎机构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左侧设置在破碎机构右侧,本发明通过膨胀后的球囊封堵在血栓末端,膨胀后的环囊封堵挡在血栓...
- 顾恺 孙曙平 吴学茂 陈继升 张硕 张婷婷 金鹏 郭金晶 包秀芬 蔡语婷
-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使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 h、48 h、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动脉内溶栓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较好。
- 路言品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
- 院前急救联合急诊脑动脉内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析院前急救联合急诊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5月~2021年7月期间到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经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其中予以常规急诊救治措施治疗的38例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前急救联合急诊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39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救治时间〔(73.33±5.98)min〕短于对照组〔(78.57±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溶栓再通率(89.74%)和48 h内救治成功率(97.44%)高于对照组(71.05%和63.16%),48 h内死亡率(0.00%)和致残率(2.56%)低于对照组(15.79%和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溶栓用时为[(51.87±3.75)min]低于对照组[(54.22±3.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院前急救联合急诊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升溶栓再通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 杨叶
-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诊溶栓再通率死亡率
- 冠状动脉内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 2024年
-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内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各10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临床症状评分及术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实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50.14±3.21)mm、LVESD(45.58±4.06)mm均较对照组的(55.36±3.48)、(50.36±4.69)mm更小,LVEF(55.81±4.41)%较对照组的(50.23±3.56)%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胸痛评分(4.42±0.74)分、呼吸困难评分(4.57±0.51)分较对照组的(3.15±0.45)、(3.30±0.33)分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高血栓负荷患者中可以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 李枝怀
-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 院前急救联合急诊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探究
- 2024年
- 探究院前急救联合脑动脉内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并观察患者预后。方法 研究起始时间为2022年12月,研究终止时间为2023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因突发缺血性脑卒中在定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急救的60例患者,分组依据为患者入院顺序,对照组中分入先入院的30例患者,研究组中分入后入院的30例患者,两组的急救方法分别为急诊常规治疗、院前急救联合脑动脉内溶栓。组间比较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就诊后各环节耗时以及干预前后的脑组织缺血大小和BI指数。结果 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93.33%)比对照组(73.33%)高,死亡率(0%)和并发症发生率(3.33%)比对照组低(13.33%和26.67%),就诊后各环节耗时比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开始前,检测脑组织缺血大小、评估BI指数,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开始后,以上指标有了较大变化,其中研究组的脑组织缺血大小相对更小,BI指数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急诊脑动脉内溶栓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救治效率、溶栓效果、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均有积极影响。
- 崔淑红
- 关键词:院前急救动脉溶栓急诊患者死亡率
- 超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治疗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非动脉炎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non-arteritic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NA-CRAO)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NA-CRAO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IAT分为IAT组(38例)及保守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眼底影像特征、术后视觉恢复及随访情况。结果:共纳入NA-CRAO患者70例(70只眼),IAT组与保守治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保守治疗组相比,IAT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更短,合并脑卒中病史比例更低,患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比例更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T组患者出院及出院1个月时视力较保守治疗组显著改善(P<0.05)。IAT组患者穿刺部位血肿2例,余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IAT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改善了患者的视力。
- 陈佳杨滢苏舒杨晓伟柳健桑爱民
- 关键词: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内溶栓
- 动脉内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单中心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8月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连续收治的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根据入院后是否进行IAT治疗分为IAT组和非IAT组。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时间段(入院、出院时和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31例(131只眼)非动脉炎性CRAO患者,男性93例(71.0%),平均年龄为(61.6±12.6)岁,其中IAT组57例(43.5%),非IAT组74例(56.5%)。与非IAT组患者相比,IAT组患者年龄更低[(58.4±12.5)岁vs.(64.1±12.2)岁,P=0.011]、合并卒中病史者比例更低[10(17.5%)vs.25(33.8%),P=0.037]、发病至就诊时间更短[10.0(6.0~24.0)h vs.55.0(20.2~162.0)h,P<0.001]、醒后发病者比例更高[26(45.6%)vs.15(20.3%),P=0.002]和患侧颈内动脉血管状态更佳(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闭塞=41∶7∶7∶2 vs.32∶11∶21∶10,P=0.006)。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功能性视觉比例较非IAT组患者更高[25(43.9%)vs.18(24.3%),P=0.018],而入院和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T组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较非IAT组患者显著改善(OR3.24,95%CI1.08~9.69,P=0.036)。IAT组患者术中发生眼动脉痉挛2例(3.5%)、穿刺部位皮肤出血2例(3.5%)和新发脑栓塞(均为无症状性栓塞)事件4例(7.0%)。结论是否进行IAT治疗的CRAO患者部分临床特征存在差异,IAT治疗可显著提高CRAO患者出院1个月时的功能性视觉,且手术安全性较好。提示临床医师需重视CRAO患者的IAT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视觉功能。
- 逯青丽刘仲仲刘彤刘佩张咪常乔乔刘燕孙超彭林娜刘国正蔺雪梅吴松笛
-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动脉内溶栓
- 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治疗初发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 目的:对比分析重组人尿激酶原在治疗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内溶栓和静脉内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
- 郭丽云
-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手术中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与尿激酶原行冠状动脉内溶栓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与尿激酶原行冠状动脉内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颐和医院治疗的82例急性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于急诊PCI手术时予以替罗非班行冠状动脉内溶栓,研究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尿激酶原溶栓。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ST段回落情况、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心功能[心排血量(CO)、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CTFC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研究组ST段回落≥50%者占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0.73%(29/41),P<0.05;研究组血清CK峰值、CK-MB峰值、cTnI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两组LVEF、CO均高于对照组,LVEDD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LVEF、CO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急诊PCI手术时,联用替罗非班与尿激酶原行冠状动脉内溶栓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在术后血流恢复、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等方面表现更好。
- 李世良
-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尿激酶原
- 机械取栓与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机械取栓(MT)与急诊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18例行MT或IAT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其中,MT组66例,IAT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MT组总有效率高于IAT组(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MT组低于IAT组(P<0.05);MT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IAT组(P<0.05),MT组血管再通率高于IAT组(P<0.05);两组患者≤30%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AT相比,MT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 许卫利王宏宇张忆
- 关键词:急性病血栓溶解疗法
相关作者
- 杨瑞民

- 作品数:211被引量:57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CT引导 肺肿瘤 冷循环微波刀 护理
- 李奋保

- 作品数:101被引量:222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肺肿瘤 介入治疗 冷循环微波刀 动脉溶栓 多弹头射频
- 缪中荣

- 作品数:374被引量:3,568H指数:2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介入治疗
- 张铭秋

- 作品数:106被引量:220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肺肿瘤 介入治疗 冷循环微波刀 多弹头射频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
- 王玉凯

- 作品数:149被引量:5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脑卒中患者 急性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