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8篇“ 刺蛾“的相关文章
科昆虫翅脉结构初步分析
2024年
科(Limacodidae)隶属于鳞翅目斑总科(Lepidoptera:Zygaenoidea),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目前已知种类超过1700种,是研究鳞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类群。昆虫翅脉形态特征研究是探索鳞翅目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我国部分科昆虫翅形态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建立了科翅脉结构模型和翅脉地标点,并进行普氏分析,依据其距心值对不同物种的翅脉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科不同物种的前翅形态具有显著差异,体现为代表翅脉M干的6号地标点和代表R3脉、R5脉共柄的10号地标点的距心值在黄(Monema flavescens)、窄缘绿(Parasa consocia)和中国扁(Thosea sinensis)上差异显著(F=4.033,P<0.05);后翅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王宸越韩瑛周振宇吴俊李晶张爱兵
关键词:刺蛾科
贝绒Phocodermabetis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2024年
目的:测定贝绒Phocodermabet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特征,探讨科在鳞翅目(Lepidoptera)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得贝绒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Mitos2、Geneious v8.0.4和Phylosuite1.2.2等生物信息软件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分析,并基于26种鳞翅目昆虫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贝绒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14919 bp(AT:80.88%),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AT富集区。科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AT-skew及GC-skew均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表明,卷夜科(Tortricidae)+[透翅科(Sesiidae)+木蠹科(Cossidae)]+[科(Limacodidae)+斑科(Zygaenidae)]。结论:科(Limacodidae)与斑科(Zygaenidae)互为姊妹群,同属于斑总科Zygaenoidea。贝绒属于科并与绿属(Parasa)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俞旭东李朝品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刺蛾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在核桃园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24年
随着东昌府区核桃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展,黄的繁殖数量开始增加,在疏于防治的园区造成大量叶片被啃食,甚至吃光,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黄的形态特征、核桃树的受害症状,以及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并总结出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技术。
张茂华郑瑞华顾明香段广会杨勇隋国强
关键词:核桃黄刺蛾
光眉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
2024年
为探究光眉Narosa fulgens(Leech,1889)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下一代测序方法获得光眉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斑总科16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木蠹科和网科各1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光眉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全长为15296 bp(GenBank登录号:OP919326)。光眉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cox1利用CGA开头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N开头,终止密码子除cox2和nad4以不完整的T结尾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TAA和TAG结尾。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环,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转运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的全长为1335 bp,A+T含量为85.24%。rrnS的全长为732 bp,A+T含量为84.70%。两个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均表明:斑科和科为单系群,光眉与龟形小Narosa nigrisigna为姐妹群。
林兴雨宋南
关键词:鳞翅目刺蛾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北京小西山科昆虫多样性和发生动态分析
2024年
为了解北京小西山地区科(Limacodidae)昆虫发生动态,分析小西山地区生物多样性情况。在小西山地区设置5个虫情监测点,收集整理了2022年全年监测数据。累计监测到科昆虫216只,隶属于9属11种,其中以梨娜发生最多,其次为纵带球须和桑褐。对小西山地区科昆虫进行发生动态分析发现,科成虫发生期为6—9月,集中在7月。通过对不同监测点进行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计算及相关性分析,发现5个监测点间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监测得到的科昆虫物种数量和丰富度最高,但均匀度指数较低,一定程度上表明周边环境类型与昆虫多样性息息相关。自动虫情测报灯可在一定程度上监测昆虫多样性,控制林木害虫基数,同时还需结合其他多样化监测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昆虫多样性数据,监测预报重大林木害虫的发生,保护小西山地区森林资源。
王梦胡雅君姜博鑫刘畅陈倩何宝华
关键词:刺蛾科生物多样性
茶扁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茶园害虫扁Thosea sinensis再次爆发,为有效提高对其野外识别和预测预报的水平,开展了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扁卵扁平、椭圆形,卵长2.41 mm、卵宽1.77 mm,卵壳有网状线纹结构。幼虫具3对胸足、无腹足,移动时腹部呈波浪状蠕动,老熟幼虫体重542.35 mg、体长21.76 mm、体宽13.30 mm。老熟幼虫结茧后于茧内化蛹,雌虫茧长、宽均显著大于雄虫茧。蛹期体色由乳黄色渐变为黄白色、褐色至灰黑色,复眼由乳黄色渐变为红色至黑色,雌蛹体重446.95 mg,显著高于雄蛹363.32 mg。成虫体灰褐色,前翅近2/3处有一褐色横带,雌成虫体长15.23 mm显著大于雄成虫13.55 mm。扁在江西地区1年发生2~3代,第3代发生率仅为1.37%,该虫野外被寄生率为4.66%。
刘昭霞胡桂萍杨槟煌曹红妹谢小群贺望兴蒋国芳薛芳森傅淑张灵玲
关键词:扁刺蛾生活习性生活史
2株生防菌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对茶园扁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4年
为优选到一个对茶园扁高防效的生防菌混配配方来替代化学药剂防治扁,采用生防菌两两混配的方法,将前期从茶园发现的自然死亡扁尸虫肠道内筛选到的2株生防菌(X-2、X-11)分别与苏云金杆菌(Bt)混配。室内毒力试验表明,筛选到的X-2和X-11生防菌与Bt制剂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扁的防效,其中尤以1×10^(8)个/mL X-11+32 IU/mg Bt混配菌剂对扁的防治效果最好,其药后72 h的死亡率最高可达81.50%,较单独施用1×10^(8)个/mL X-11菌液的死亡率提高了22.9个百分点。田间试验表明,将优选到的混配菌剂在茶园喷施10 d后对扁的防效最高可达67.20%,比对照Bt菌剂防效提高了8.8个百分点。该研究可为今后茶园扁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贺望兴谢小群李延升李文金杨普香江新凤江亮辉张春云
关键词:扁刺蛾生防菌苏云金杆菌防效
江西省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鳞翅目:斑总科)新组合和新记录种记述
2024年
该文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调查,整理出科1中国新记录种:珠小Trichogyia gemmia Solovyev&Witt,2009,4江西省新记录种:赭眉Narosa(Penicillonarosa)ochracea Hering,1931、宽颚眉N.eurygnatha(Wu&Fang,2008)comb.nov.、黑条Striogyia obatera Wu,2011和四面山条S.simianshana Wu,Wu&Han,2021;其中宽颚眉为新组合种,并且在文中首次记述了其雌性。同时该研究对成虫和外生殖器形态、分布等信息予以了详细记述。
刘文宇韩辉林吴俊
关键词:斑蛾总科刺蛾科
一种茶园扁的生态防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茶园扁的生态防控方法,属于植物虫害防控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对扁成虫期、卵期、幼虫期、结茧期和蛹期的5个虫期开展生物防治,将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物质的生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大幅减少茶...
贺望兴 谢小群 李延升 蔡海兰 李文金 陈华玲 江新凤 李琛 江亮辉 张春云
长须生物学特性及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
2024年
长须(Hyphorma minax Walker)是油茶、枫香以及油桐等树种的主要害虫。2019—2022年,对福建福州、宁德等地油茶、枫香林开展调查,对长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在油茶林开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防治幼虫试验。结果表明:长须在福州、宁德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茧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虫羽化。第1代发生在5—9月,第2代(越冬代)发生在8月—翌年6月。林间利用球孢白僵菌1×108孢子·mL^(-1)孢子悬浮液防治幼虫,施菌后9 d幼虫死亡率为81.3%~85.0%,防治效果为79.7%~83.8%。研究结果可为防治长须幼虫提供参考。
李晓艳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白僵菌生物防治油茶

相关作者

李朝品
作品数:666被引量:2,141H指数:22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粉螨 孳生 孳生粉螨 粉尘螨 变应原
肖强
作品数:221被引量:62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茶尺蠖 灰茶尺蠖 茶园 茶树 茶毛虫
唐美君
作品数:132被引量:38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茶尺蠖 灰茶尺蠖 核型多角体病毒 种茶 茶毛虫
郭华伟
作品数:100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主题:茶尺蠖 茶园 灰茶尺蠖 核型多角体病毒 茶炭疽病
杨淑珍
作品数:20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黄刺蛾 聚酰亚胺 二烯 冠醚 弱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