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篇“ 冠脉损害“的相关文章
IL-6、TNF-α对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预测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IL-6和TNF-α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冠脉损害的预测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住院治疗的191例川崎病儿童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冠脉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伴冠脉损害组和不伴冠脉损害组,分别为80例和111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相关因素的应用价值。结果191例患儿中,80例发生冠脉损害,发生率为41.88%。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贫血(χ^(2)=3.187,P=0.043)、IL-6(χ^(2)=4.379,P=0.031)和TNF-α(χ^(2)=4.889,P=0.020)和冠脉损害有关系。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OR=1.012,95%CI:1.005~1.020,P=0.041)、TNF-α(OR=1.017,95%CI:0.990~1.046,P=0.023)均为KD患儿发生冠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IL-6、TNF-α判断川崎病发生冠脉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3和0.502,两者联合时的AUC为0.678(95%CI:0.602~0.754),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48.6%,预测价值大。结论IL-6、TNF-α水平升高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项指标检测相比,IL-6联合TNF-α对KD合并冠脉损害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黄宏琳李金藩黄琴林淑斌苏德泉
关键词:川崎病IL-6TNF-Α冠脉损害
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风险评分系统在诊断川崎病冠脉损害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探讨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风险评分系统评估川崎病冠脉损害的价值。选取108例川崎病(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诊冠脉无扩张患儿68例,纳入无损害组,损害组40例,包括仅冠状动脉扩张患儿10例,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11例,中型冠状动脉瘤患儿9例,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10例。比较无损害组和损害组患儿临床资料、冠脉Z值及Kobayashi评分差异。损害组的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 d、不完全性川崎病、延迟诊治和Kobayashi评分>3分比例高于无损害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诊治时间和Kobayashi评分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脉损害的影响因素(P<0.05)。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的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内径Z值、左前降支内径Z值、右冠脉近段内径Z值均高于无扩张和仅冠状动脉扩张/小型冠状动脉瘤患儿(P<0.05)。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的Kobayashi评分>3分比例高于无扩张患儿(P<0.05)。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评分诊断中型冠状动脉瘤/大型冠状动脉瘤的ROC曲线下面积较高。川崎病冠脉损害发生受患儿年龄、发热持续时间、诊治时间和Kobayashi评分等因素的影响,冠脉Z值联合Kobayashi评分在诊断冠脉损害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黄葆莹蒋苏华彭伟彬蒋威
关键词:冠状动脉川崎病冠脉损害
川崎病发生丙球耐药和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部分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对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耐药,这增加了发生冠脉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
李飞
关键词:川崎病耐药冠脉损害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水平与小儿川崎病冠脉损害的相关性和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sBAFF)水平与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接诊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2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sBAFF水平。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害,将观察组患儿分为冠脉损害组和非冠脉损害组;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BAFF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冠脉损害组与非冠脉损害组sBAFF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sBAFF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sBAFF对小儿川崎病冠脉损害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儿sBAF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CRP、WBC、PLT、ESR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120例川崎病患儿中,继发冠脉损害31例,占25.83%;其中冠脉损害组sBAFF水平高于非冠脉损害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sBAFF水平与CRP、WBC、PLT、ESR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6、0.415、0.482、0.563,P值均为0.000);经ROC曲线分析,sBAFF预测川崎病患儿继发冠脉损害的AUC为0.915,大于CRP、WBC、PLT和ESR的AUC(P<0.05)。结论:sBAFF可能参与小儿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水平有助于预测川崎病患儿继发冠脉损害
雷红梅周占强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B细胞活化因子
预测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高危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目前如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仍是临床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测冠脉损害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发热时间等,除此之外,仍有许多更敏感的指标可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出现,本文对部分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李久莹陈丽清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害高危因素
儿童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2年
目前临床多以口服阿司匹林、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KD,可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病程,还可降低CAL风险。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儿童KD临床特征继发冠脉损伤高危因素。文章主要探究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 KD)临床特征与继发冠脉损伤高危因素,从KD相关微生物及KD伴冠脉损伤诊断、细胞因子变化、冠脉损伤转归与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儿童KD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时利玲李树军张敬芳王志远
关键词:冠脉损害高危因素
川崎病患儿冠脉损害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及心率变异性...
李久莹
关键词: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心率变异性
血清铁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丙球反应性、冠脉损害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倾向的预测效应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高发于亚洲儿童的急性血管炎性疾病,发病年龄常低于5岁,呈自限性。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全身炎症性疾病中常见的急性期反应物。然而,KD...
邱珍
关键词:静脉丙种球蛋白川崎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血清铁蛋白
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2021年
川崎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区域流行性的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目前发病呈增高趋势,大约15%~25%未经系统治疗的儿童最终发展成冠状动脉损害,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干细胞治疗小鼠川崎病模型所致的冠脉损害取得重要进展,现就干细胞治疗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形成进行简要综述。
万萱冯建英严晓华张西嫔王菊艳李晓红李思琼成钧肖成焦富勇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害干细胞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损害的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2月526例T2DM患者,采用超声评价冠脉损害发生情况,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纳入研究组(n=182),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纳入对照组(n=344),检测脂代谢、糖代谢相关指标及血清hs-CRP,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采用Logstic多因素分析T2DM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SdLDL-C、hs-CRP、空腹血糖(FPG)及HbA1c在对照组分别为(3.89±0.61) mmol/L、(2.39±0.52) mmol/L、(2.84±0.49) mmol/L、(0.62±0.07) mmol/L、(0.49±0.07) mmol/L、(0.42±0.06)mmol/L、(5.89±1.06)mg/L、(4.19±0.22)%,在研究组分别为(4.47±0.59)mmol/L、(2.41±0.57)mmol/L、(3.54±0.51)mmol/L、(0.49±0.05)mmol/L、(0.64±0.11)mmol/L、(0.76±0.09)mmol/L、(5.96±1.17)mg/L、(6.16±0.31)%,两组TG、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HbA1c、TC、LDL-C、sdLDL-C、hs-CRP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dLDL-C、hs-CRP及HbA1c是T2DM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44、1.597、1.214,95%CI(1.319~3.526)、95%CI(1.174~2.258)、95%CI(1.062~1.954)]。结论 T2DM并发心血管损害的影响因素较多,长期血糖控制不良、sdLDL-C和hs-CRP增高,增加T2DM发生冠脉损害的风险。
赵晓黎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血管损害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

相关作者

吴蓉洲
作品数:226被引量:628H指数:1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川崎病 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 小鼠 川崎病患儿
项如莲
作品数:185被引量:556H指数:1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川崎病 儿童 川崎病患儿 病毒性心肌炎 患儿
张园海
作品数:171被引量:616H指数:1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川崎病 川崎病患儿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丙种球蛋白
朱红枫
作品数:78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川崎病 心力衰竭 肾病综合征 幽门螺杆菌感染
何跃娥
作品数:52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川崎病患儿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型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