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篇“ 冀南棉区“的相关文章
- 冀南棉区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 2024年
- 近几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指导下,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在银絮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进行棉花轻简高效实验示范,该技术简化了种植管理工序,减少了作业次数,通过农机农艺融合,使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亩收籽棉产量为361.03公斤,现将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 焦秀芬
- 关键词:籽棉产量农机农艺融合轻简高效节本增效棉花
- 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研究行距和密度对机采棉株型塑造、高产和优质群体结构的影响,明确适合冀南棉区机采棉株行距配置的方法。[方法]以‘冀棉803’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行距(L1:66 cm、L2:76 cm、L3:86 cm和L4:96 cm)和3种密度(D1:45 000株·hm^(-2)、D2:75 000株·hm^(-2)和D3:105 000株·hm^(-2))对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行距处理相比,L1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长,果枝夹角较小;L2和L3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短;L4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株高较低,果枝数较少。不同密度处理中,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增加,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和吐絮率降低,棉花株型更紧凑。在棉花花铃期,与L2处理相比,L3和L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降低5.74%和25.36%,透光率分别显著增加50.00%和125.00%;与D1处理相比,D2和D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7.87%和28.28%,透光率分别降低25.00%和50.00%,叶倾角分别降低8.68%和13.35%,均达到显著水平。与该区域机采棉常规栽培模式L2D2相比,L1D2、L1D3和L2D3的冠层结构没有显著差异,L3D3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透光率显著降低。随着行距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总铃数和产量随之降低,铃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和产量增加。与L2D2相比,L1D2、L1D3和L3D3的产量分别增加8.70%、7.97%和4.38%,但差异不显著。L2处理的棉纤维长度比L1和L4处理显著增加3.67%和4.40%;L4处理的棉纤维整齐度比L1和L2处理显著降低2.15%和2.11%。与L2D2相比,L1D1、L1D2、L4D2和L4D3的棉纤维长度显著降低,L4D1的棉纤维整齐度显著降低,L4D2的棉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加。[结论]冀南棉区机采棉兼顾株型和产量的株行距配置3个适宜组合为行距76 cm、密度75 000株·hm^(-2),行距66 cm、密度105 000株·hm^(-2)和行距86 cm、密度105 000株·hm^(-2)。
- 王燕张谦董明李冰王树林冯国艺梁青龙祁虹
- 关键词:机采棉株行距配置株型
- 黄河流域冀南棉区无膜种植下播期对棉花产量及株型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研究无膜栽培条件下播期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各目标性状对籽棉产量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无膜棉的高效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开展,均为无膜棉种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分4月20日、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等4个播期;裂区为不同类型品种,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早熟棉、中早熟棉和晚熟棉等3个类型品种为材料,分析分期播种对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株型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播期对籽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品种类型对棉花产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S2播期(4月25日)籽棉产量最高,2年S2播期分别较其他播期增产2.68%~18.05%、0.56%~7.92%,究其原因主要与单位面积铃数相关。播期对株高、果枝数和果枝始节节位的影响整体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呈降低、果枝数(2019年S2与S3差异不大)呈减少趋势,果枝始节节位呈降低趋势,对果节长度的影响2018年S1、S2期显著高于S3和S4期。无膜种植条件下籽棉产量与产量形成相关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与铃数、衣分、株高、果枝始节节位和果节长度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综合无膜棉高产及生育安全性考虑,适宜播期为4月25日前后,实际生产中需根据播种前后气象条件适当调整,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冀南棉区无膜棉高产高效生产及配套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路正营齐海坤孙璐尹国杜明伟李世云杨玉枫
- 关键词:棉花播期株型
- 2018年冀南棉区棉花伏蚜严重发生的气象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2018年冀南棉区和冀东棉区的棉花苗蚜发生均较严重。但冀南棉区棉花伏蚜严重发生,而冀东棉区伏蚜则发生较轻。为了明确气象因素对河北省棉花伏蚜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在调查了2018年7月河北省冀南棉区和冀东棉区棉花伏蚜种群发生动态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地气象因素(日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对伏蚜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冀南棉区6月下旬降雨有效缓解了连续高温对虫源积累的不利影响,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适宜温度(26~30℃),以及7月时雨时晴的天气,则为伏蚜的种群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温湿度条件。
- 安静杰孙小诺党志红高占林潘文亮涂学为华佳楠李耀发
- 关键词:冀南棉区伏蚜种群动态日平均气温
- 冀南棉区水热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冀南棉区是河北省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对该区棉花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分析冀南棉区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水热资源变化特征,并研究水热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对棉花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制定应变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
- 梁春旺
- 关键词:棉花水热资源气象产量
- 文献传递
- 冀南棉区棉花烂铃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被引量:2
- 2013年
- 冀南棉区是河北棉花生产的主要产区,棉花种植集中分布在邯郸、邢台及衡水南部的黑龙港流域。该地区地力瘠薄,沙、盐、碱土壤较多,适合棉花种植,多年的棉花连作种植,给棉花生产带来了许多问题,限制棉花增产的因子较多,
- 张现丛田平增
- 关键词:冀南棉区烂铃棉花种植黑龙港流域
-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南棉区的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采用裂区设计,调查了冀南棉区棉花的生育期、"三桃"比例、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皮棉产量,分析了棉花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在冀南棉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冀南棉区不适宜种植早熟品种,中熟品种的适应性好于中早熟品种。该区可试种中晚熟品种,以求获得更高产量。
- 王树林祁虹张谦王志忠林永增李智峰周永萍
- 关键词:棉花品种熟性冀南棉区适应性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推动冀南棉区棉花种植制度变革
- 2009年
- 冀南棉区是河北棉区的主体棉区,棉花种植集中分布在跨经邯郸、邢台及衡水南部的黑龙港流域。该地区地力瘠薄,沙、盐、碱土壤多,适于棉花种植,这也是十余年来该区棉田面积占农田面积八成以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长年的棉花单、连作种植,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提高光热利用效率问题、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问题、植棉效益波动下滑问题,等等。柳暗花明,近几年棉花抗虫杂交制种材料筛选获得重要突破,
- 牛兰新
- 关键词:棉花种植冀南棉区杂种优势利用农田面积地力下降
- 冀南棉区冬小麦——杂交棉套种模式栽培技术要点
- 2009年
- 冬小麦——杂交棉套种是冀南棉区进行棉田套种的主要模式之一,在棉花稳产高产的前提下,每666.7m^2收小麦200~350kg,是全幅播种麦田产量的1/2-2/3,对解决粮棉争地、培肥地力、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该区是春棉区,年≥10℃积温4000-4600℃,连续天数195~220天,
- 牛兰新
- 关键词:冀南棉区套种模式栽培技术要点杂交棉冬小麦棉田套种
- 冀南棉区中后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 2007年
- 地膜棉进入6月中旬后,要破膜管理或6月底7月初揭掉地膜。将地膜揭后有利于促进根系向下生长,减轻因地膜覆盖造成的早衰和徒长。揭膜应在阴天或晴天的早上和傍晚进行,并及时将膜带出田外处理,以免造成残留薄膜污染。
- 王欣红梁斌
- 关键词:栽培技术要点冀南棉区地膜棉膜污染徒长
相关作者
- 尹国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79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花 三系杂交棉 播种 远缘杂交 试验田
- 马维军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43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三系杂交棉 棉花 抗虫 转基因抗虫 邯杂98-1
- 张谦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03被引量:37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滨海盐碱地 麦棉套作 麦棉 套作模式
- 韩秋成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6被引量:84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三系杂交棉 抗虫 耕作方式 转基因抗虫
- 王树林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51被引量:487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棉花 滨海盐碱地 麦棉套作 棉花品种 麦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