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8篇“ 关中盆地“的相关文章
关中盆地西部眉县城区地热水赋存特征
2024年
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新时代下“双碳”目标方面意义重大。眉县城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开发潜力较大,但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从眉县城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热储层、地温场、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其地热水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眉县城区热储层兼顾传导和对流的“二元聚热”特征,地热水属于中低温孔隙-裂隙复合地热系统,大地热流是地热水形成的“源”,区域深大断裂和次级断裂是地下热水补给和上涌的通道,同时接受地表水补给。热储层为蓝田-灞河组孔隙型砂岩热储和宽坪群裂隙型基岩热储及宽坪群基岩断裂带热储,热储层之间存在渗流和对流作用,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区内较厚的第四系是良好的盖层。
王伟申小龙刘军贾志刚宋一民
关键词:关中盆地热储层地热地质地温场赋存特征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2024年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 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张俊辉周雄辉辛怡华王颢吴博闻刘鑫关运玖张健王亚欣张翀张翀康秀丽
关键词:新石器时期
关中盆地——华夏脉源孕育的地方
2024年
人居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人居文化处处打上了地质影响的符号和人们为适应地质环境做出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陕西关中盆地是西周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地质环境得天独厚,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相处最长久、最深厚、人一地相互作用记录最长、最有代表性的地带。这里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并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环。如今关中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吴成基
关键词:黄河文明人居文化关中盆地地质环境中华文明
关中盆地新近系蓝田-灞河组热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研究
2024年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压汞、铸体薄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测试手段,对渭河盆地新近系主要层位蓝田-灞河组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热井及钻孔测井资料,西安凹陷蓝田-灞河组孔隙度为20%~25%,渗透率为100~200 mD,固市凹陷孔隙度为10%~20%,渗透率为1~100 mD,西安凹陷物性条件优于固市凹陷,在平面上孔渗均表现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增大的趋势。②蓝田-灞河组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残余孔隙为主,局部见少量微裂缝发育,见少量长石溶孔。孔喉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介于10~16μm之间,渗透率贡献值高。出水量大,单位厚度砂岩单位涌水量高,富水性及渗流特征好。③蓝田-灞河组砂岩储层类型属于Ⅱ类储集层,综合评价为高孔隙度渗透层,是最有利的地热开发层段。
张莹任战利兰华平祁凯祁凯夏岩
关键词:热储层渗流地热资源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采用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Cl—Na和Cl—SO_(4)—Na—Ca型水为主,地热流体水化学由浅到深,从HCO_(3)·SO_(4)—Na型→SO_(4)·HCO_(3)—Na型→SO_(4)·Cl—Na型→Cl·SO_(4)—Na型→Cl—Na型,水化学类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最终演变为单一型Cl—Na型。研究区热储层温度较高,分布范围较宽,为40~105℃,大部分水样温度高于60℃,平均温度为72.8℃。pH值均大于7,属于弱碱性水;TDS(矿化度)普遍高于1 g/L。地下热水14 C年龄在7000~28000 a之间,从盆地南北两侧向中部逐渐变老,在盆地南北两侧存在地表水的补给。盆地中部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的赋存环境相对封闭,盆地形成过程中早期地层的部分地下水由于新生代地层的快速沉降和堆积而在孔隙中封存,随着盆地的不断沉降和堆积,逐渐加压和封存了孔隙中的地下水。
夏岩张莹郭路任战利高文冰高文冰陈凯陈凯祁凯邢光远
关键词:地热水水化学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典型剖面氮迁移转化规律和数值模拟研究
氮是农作物生产必需的营养元素,然而过量的氮素使用是造成地下环境氮污染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典型农业区—关中盆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和区域地貌类型选取典型剖面,利用野外调研、样品测试和q PCR扩增等技术手段探...
吴亚坤
关键词:关中盆地三氮包气带
关中盆地地热对井采灌系统模拟优化研究
人类社会对于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迫使世界各国寻找一种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能源。地热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优点,可在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优势。由于地热资源开发...
杨晓鹏
关键词:布井方式
关中盆地韩城大断裂东南地区浅部地温垂向分布特征浅析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关中盆地韩城大断裂东南地区浅部地温场垂向分布特征,利用单线多点通讯式测温光缆对研究区50 m以浅的松散地层温度开展了为期1 a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松散层温度在垂向上分带明显、规律性好,可分为变温带、恒温带及增温带。变温带底面埋深为15 m,其温度受气候影响明显,且变温带的温度变化相对于大气的变化存在着滞后现象。恒温带深度范围为15~35 m,平均温度15.3℃,比同地区年平均大气温度高1.8℃。埋深超过35 m为增温带,推算该地区35~100 m范围内地温梯度为3.25℃/hm,高于区域平均地温梯度,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韩城大断裂作为导热通道将深部热量带到浅部地层;二是浅部地层地下水径流强度相对较弱,热量得以保存;三是第四系与新近系松散层黄土厚度较大,隔热保温性能较好。
薛宇泽张玉贵韩元红张廷会薛超肖踞辉彭振洲郭斌
关键词:地温梯度垂向分布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变化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黄土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由于不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差异显著,导致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性变化机制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学特性及变化机制展开深入研究.选取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HSS)进行详细系统的环境磁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以及赤铁矿和顺磁性矿物;磁性颗粒多为假单畴(PSD),并且存在超顺磁(SP)和粗单畴(SD)颗粒.剖面古土壤层(53-89 cm, S_(01))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低频质量磁化率(χ_(lf))与饱和等温剩磁(SIRM)在S_(01)层相关性不明显;硬剩磁(HIRM)和S-ratio比值结果表明,S_(01)层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加,高矫顽力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绝对含量也在增加;频率磁化率百分数(χ_(fd)%)变化范围为10%-12%,SP颗粒含量较高,但是磁化率和硬剩磁等参数表明S_(01)沉积层既有成壤作用生成的细颗粒磁性矿物又同时含有粗颗粒的存在,这与其他研究区古土壤层主要受成壤作用形成的SP颗粒完全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S_(01)层的形成时期为5800-3100 a B.P,气候以冷干为主,风力作用增强,带来较多的粗颗粒磁性矿物.综合表明关中盆地西部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增强是成壤作用的结果,但是在S_(01)层受成壤与风成作用共同影响,其次交叉小波分析也做了很好的证实,所以沉积物的磁性变化机制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复杂性,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张俊辉康秀丽关运玖贾佳王亚欣周雄辉刘滨夏敦胜
关键词:全新世黄土-古土壤
关中盆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及水质模拟
关中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供水资源,但在以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为特征的空前现代化的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正在变得更容易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是地下水管理工作的基础,还是地下...
张其啸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模拟污染源

相关作者

王文科
作品数:378被引量:2,596H指数:25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地下水 关中盆地 包气带 水资源 数值模拟
马致远
作品数:65被引量:397H指数:14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地下热水 环境同位素 关中盆地 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
段磊
作品数:125被引量:805H指数:14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地下水 关中盆地 重金属 浅层地下水 渭河流域
黄春长
作品数:310被引量:2,092H指数:30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全新世 古洪水 汉江上游 滞流沉积物 黄土
庞奖励
作品数:311被引量:1,741H指数:27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全新世 古洪水 汉江上游 滞流沉积物 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