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8篇“ 低顺应性膀胱“的相关文章
- 超声波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超声波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疗效及其适宜治疗频率。方法收集我院康复医学科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20 kHz超声波刺激组、30 kHz超声波刺激组、40 kHz超声波刺激组,每组各10例。其中常规组采用膀胱灌注疗法及抗胆碱能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进行清洁及扩容治疗,各超声波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20、30、40 kHz超声波治疗。检测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尿细菌数及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各组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尿细菌数及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比较,20 kHz超声波刺激组、30 kHz超声波刺激组、40 kHz超声波刺激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均增大,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尿细菌数均减少,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20 kHz超声波刺激组比较,30 kHz超声波刺激组、40 kHz超声波刺激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均增大,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尿细菌数均减少,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kHz超声波刺激组与40 kHz超声波刺激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0 kHz超声波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尿动力,抑制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 林小英吴杨鹏阮兢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尿动力学
- 电针结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评价电针结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电针结合五苓散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及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膀胱功能及排尿功能中的差异。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和单一治疗组比较,尿频、尿急、尿痛时间均较低(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每次排尿量均较高(P<0.05),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电针结合五苓散治疗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苏锦兰陈舜喜王宏秀
- 关键词:电针五苓散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 单纯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返流患者的疗效随访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返流患者接受单纯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后临床和尿动力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1月间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低顺应性高压膀胱合并返流患者15例患者术后平均3.7年(1~6年)的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了单纯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且同期未予抗返流手术纠正输尿管返流。随访资料包括泌尿系超声、尿常规、肾功能、膀胱管理方式、后续干预措施、肠道功能及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及返流情况变化。结果各患者在接受肠道膀胱扩大术后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膀胱内压力显著下降,术后输尿管返流情况均好转,11例重度返流(Ⅳ~Ⅴ级)患者中的7例返流消退,4例改善,另外的4例轻度返流(Ⅰ~Ⅲ级)患者返流均完全消退。全部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2例患者偶有漏尿,药物治疗后可维持控尿。15例患者中8例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排尿;3例青年男性患者采用腹压排尿;4例患者自行排尿。3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1例患者新发膀胱结石。结论单纯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对于高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输尿管返流患者疗效确切,可提供持久的临床和尿动力学改善。
- 易炜张汉超杨跃汪自力胡海峰
- 关键词:膀胱扩大术低顺应性膀胱输尿管返流尿动力学
- 基于TRPV1通道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膀胱顺应性的调控机制
- 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拟通过重物撞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尿动力学检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膀胱顺应性,筛选出低顺应性膀胱模型,观察电针对低顺应性膀胱模型大鼠膀胱顺应性的影响,并基于TRPV1通道,探讨电针关元...
- 尹晶
- 关键词:电针疗法
- 文献传递
- 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合并低顺应性膀胱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发膀胱出口梗阻后低顺应性膀胱的诱发因素及解除梗阻后膀胱顺应性有无改善。方法对2014至2017年在本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选出符合膀胱出口梗阻合并低顺应性膀胱诊断的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术后6个月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对入选患者的特征及相关尿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30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共239例(79.7%),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中合并低顺应性膀胱共36例(15.1%),合并正常顺应性膀胱共200例(83.7%);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容量是诱发低顺应性膀胱的危险因素;膀胱出口梗阻合并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在术后膀胱顺应性可以改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有效评估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梗阻及膀胱功能变化情况,对于合并低顺应性膀胱患者,术后可以改善膀胱顺应性,但不能恢复正常,需要密切随访。
- 杜伟李东余强国范召应肖玮琳韦兴华
- 关键词:尿流动力学前列腺增生
- 电针关元穴对低顺应性膀胱大鼠逼尿肌收缩性和顺应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逼尿肌收缩性与顺应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重物坠落法联合尿动力学筛选法建立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关元组、电针非穴组。电针14次后,采取尿动力学检测各组膀胱顺应性,行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检测最小收缩张力和收缩频率,观察各组逼尿肌收缩性,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逼尿肌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下降(<0.05),逼尿肌最小收缩张力增加(<0.05),收缩频率下降(<0.05),-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减少(<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关元组尿动力学顺应性值升高(<0.01),最小收缩张力减少(<0.01),收缩频率升高(<0.01),-SMA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增加(<0.01);电针关元组与电针非穴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对低顺应性膀胱大鼠,电针关元穴可能是通过上调逼尿肌中-SMA表达,提高逼尿肌收缩性,从而改善其顺应性,且穴位有相对特异性。
- 尹晶陈邦国张照庆宋杰周蓓张晓明杨军居诗如杜艳军
- 关键词:低顺应性膀胱关元穴尿动力学平滑肌肌动蛋白
- 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的经验总结被引量:4
- 2017年
- 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是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结核挛缩造成上尿路损害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膀胱扩大术可以在降低膀胱压力的同时提高膀胱的容量,是符合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原则的最佳方案。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我院采用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患者2例,疗效满意。
- 马嘉兴张涛毕良宽于德新谢栋栋王毅王琦周连帮汪泳
- 关键词: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低顺应性膀胱全腹腔镜小容量上尿路损害
- 便携式膀胱压力监测装置对脊髓损伤低顺应性膀胱压力的动态监测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设计便携式动态膀胱压力监测装置,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通过自然充盈来进行膀胱容量压力的测定。方法:装置由软硬件部分共同实现。硬件部分主要由液体压力传感器、电桥放大电路、时钟模块、SD卡存储电路,液晶显示电路,触控电路,控制器电路等七部分组成。软件的主程序包括系统初始化、数据获取、存储、显示、报警等。配套的耗材有膀胱测压管、直肠测压管、连接管以及外置压力传感器。使用移动电源供电。应用便携式动态膀胱压力监测装置对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通过自然充盈来进行膀胱容量压力的测定,观察膀胱类型、逼尿肌稳定性和膀胱安全容量,并与常规尿动力生理盐水灌注法测试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在膀胱类型判断方面结果一致,均为低顺应性膀胱。便携式微型动态膀胱压力监测装置测定发现较多逼尿肌不稳定病例(P<0.01)。便携装置测定的膀胱安全容量为(314.0±33.6)ml,尿动力学测定的膀胱安全容量为(194.7±43.2)ml,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应用便携式动态膀胱压力监测装置进行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容量压力测定能更好地反映逼尿肌稳定性、膀胱顺应性和安全容量。
- 刘灵峰赵康陈凡吴剑杨照峰陈铭毛林波韩玖荣
-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动力学检查
- 腹腔镜下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低顺应性膀胱的初步临床结果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低顺应性膀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6例接受腹腔镜下回肠膀胱扩大术式治疗的高反射、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2 ~ 62岁,平均35.8岁.其中脊髓损伤15例,脊髓发育不良4例,泌尿系统结核3例.病程1 ~15年,平均8.5年.对术中、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观察评价,对术前、术后3、6、12、18、24、36个月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肾积水情况、肾小球滤过率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 ~ 150 min,平均(105±17) min,术中出血量60 ~ 150 ml,平均(90±26) 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d,平均(2.5±0.7)d,术后住院时间11 ~20 d,平均(15 ±4)d,术后均未发生回肠吻合口瘘、肠梗阻、严重腹腔感染或败血症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 ~36个月,平均16.5个月,17例患者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膀胱安全容量由术前的(103±38)ml增至术后末次随访的(405±46)ml (F=381.7,P=0.000),膀胱顺应性由术前的(10±3)cmH2O(1 cmH2O=0.098 kPa)增至末次随访的(38±4)cmH2O(F=678.1,P=0.000),末次随访时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力为(16±6) cmH2O,较术前的(45±16)cmH2O明显降低(F=221.5,P=0.000),血肌酐水平从术前的(184±32) μmol/L降至末次随访的(120±28)μmol/L(F=189.1,P=0.000),总肾小球滤过率从术前的(40±26)ml^-1·min^-1·1.73 m^-2升至末次随访的(66±32)ml^-1·min^-1· 1.73 m^-2(F=137.7,P=0.000).3例泌尿系统结核膀胱挛缩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有所减少,另有4例女性患者术后恢复自行排尿.结论 腹腔镜下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低顺应性膀胱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
- 祁小龙徐智慧刘锋张大宏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膀胱疾病尿流改道术尿动力学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究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对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27例,进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通过膀胱造影、尿道膀胱镜、尿动力学检查确诊。手术采用15~20 cm乙状结肠扩大膀胱,术前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行反流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定期随访,术后不能自行排尿或剩余尿量>50 mL者辅以间歇性清洁导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尿失禁发生率、肾功能、膀胱容量、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输尿管反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同时分析患者术后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转归。结果 27例术后随访时间10~83个月,平均(60±5)个月。手术治疗后,仍有6例漏尿,但程度明显减轻;血肌酐由术前(259.2±117.5)μmol/L降至(109.4±27.7)μmol/L(P<0.01);膀胱容量由(58.2±33.1)mL增至(389.6±79.7)mL(P<0.01);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由(61.7±38.5)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16.2±11.8)cmH2O(P<0.01);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由27例50侧减少至3例4侧。手术治疗后只有6例患者需长期间歇性清洁导尿,16例出现菌尿,其中3例需抗生素治疗;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肠梗阻,1例出现菌血症,1例出现膀胱结石,2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无尿瘘、术后伤口感染、自发性膀胱穿孔及膀胱肿瘤发生。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作为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 林建群詹淑君蔡隽燕许哲王乐浩陈锡彬吴佩玲
- 关键词:低顺应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扩大术乙状结肠
相关作者
- 刘南

- 作品数:38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 研究主题:低顺应性膀胱 前列腺增生 舒尼替尼 外科手术 钬激光
- 徐智慧

- 作品数:194被引量:54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增生 膀胱 良性前列腺增生 A型肉毒毒素 膀胱过度活动症
- 谢克基

- 作品数:199被引量:91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失禁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
- 金锡御

- 作品数:371被引量:1,819H指数:20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学 逼尿肌 膀胱 膀胱肿瘤
- 周密

- 作品数:90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镜 上尿路结石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