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990篇“ 中国社会工作“的相关文章
中国社会工作
本书内容包括: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和基础,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中国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等。
周湘斌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
本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着重阐明了民政工作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对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社会福利和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专门的论述。
卢谋华著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
2024年
与机构实践场景发展起来的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我国社会工作是在基层治理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开展专业实践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西方的接纳内涵是在个人主义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即对服务对象采取不批判的态度,并且对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保持尊重。这种接纳的指导原则具有三个显著的功能:一是规范专业关系,二是促进接纳个人,三是秉持专业价值。这种关注对个人进行接纳的伦理原则明显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把个人视为抽象的人,因而无法适应在生活场景中需要做出具体改变的现实中的人。
童敏邓洁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个人主义价值观伦理原则伦理转向
中国社会工作:从自由探索时代进入命题答题阶段
2024年
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社会工作面临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寻求自身定位和方向过程中开启历史的重述,以找到与党的社会工作相契合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总体而言,以马甸会议为始,到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从舶来到本土化之间的自由探索时代,可以从教育、制度与实践等方面予以重述。虽然专业社会工作在教育先行、制度跟进与实践探索方面并不同步,但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任文启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本土化
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从接纳个人到接纳现实
2024年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化,中国社会工作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差异日益凸显,亟需明确自身的伦理依据。接纳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一项核心伦理,特别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接纳已经成为建立专业关系和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必要条件。通过梳理西方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工作对接纳内涵的界定与心理学不同,前者关注专业关系建设,后者注重服务对象改变,但是两者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的,强调接纳个人。这与中国社会工作社区实践的场景性和多元化现实根本相左,只会加剧服务对象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以接纳现实为专业实践的伦理依据创建“中国学派”。
童敏邓洁
关键词:接纳中国社会工作伦理转向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年会综述
2024年
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需要对新时代的治理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在理论层面进行指引,更要通过综融性的服务实践,激发全民活力,凸显专业价值。为此,在保山学院召开的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2023年会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工作”为主题进行了全面回应。参会学者重点关注农村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边疆乡村治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等多个分支领域的议题。参会代表们积极研讨,对推动社会工作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东东尹忠海
关键词:社会工作
从帮扶到治理: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转向与自主知识建构
2024年
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定位及其学理依据成为亟待更新解答的命题。通过回顾中国社会工作近十多年来职业化和专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是在民政部门大力推动下产生的,经历了从困弱人群帮扶到社会治理再到基层治理三个阶段的转型。探索之初,采取了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相似的弱势人群帮扶实践策略,之后,转向基层治理,走向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内涵为以居民个人自主性的调动这种治理逻辑为核心,注重现代社区新型生活秩序的重建,推动“治理”端口前移,将治理矛盾化解在社区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显然,基层治理转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选择,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专业化发展道路,而且需要立足自身专业化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代化视角下重新理解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童敏李诗雨
行业报刊深融路径探析——以“中国社会工作”为例
2024年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媒体融合元年”。同年,“中国社会工作”新媒体启动运营,依托中国社会报、中国社会工作行业报刊发展而来。
颜小钗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行业报刊媒体融合传统媒体
县域:中国社会工作理论范式构建的新空间
2024年
“县域”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是缺失的,这不仅体现在“领域”和“方法”的缺失,也表征为作为“环境”构成与分析上的缺失,以及学术范畴的空缺,造成了对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和话语权建构不足。由此,“县域社会工作”范式的提出尤为必要,该范式从县域社会工作的方法变革、功能价值、概念定位、分析维度、现实指向展开论述,指涉知识的实践、关系的实践、治理的实践三个分析范畴。县域社会工作作为方法路径具有本土性价值,作为领域空间具有生态性价值,是对以往社会工作分领域、分方法、分对象发展演化的一种视野补充和范畴丰富,是进入中国传统和现时实践的知识生产新转向。县域社会工作尚需从价值伦理、实践原则、理论方法、实践技术等方面不断建构,以完善其学术范畴和理论体系。
侯利文李欢何雪松
关键词:县域范式转向社会工作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被引量:2
2024年
中国社会工作作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它需要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这种依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人—场景”的双主体实践框架是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需要中国社会工作从场景自我出发,把个体自我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的主体性发挥作为专业服务的目标,根本改变西方科学实证主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
童敏
关键词:自主知识社会工作

相关作者

王思斌
作品数:397被引量:5,940H指数:4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 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 社会治理
童敏
作品数:121被引量:573H指数:1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者 社工
徐选国
作品数:174被引量:1,447H指数:23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大学生 艾滋病 社会 第三方评估
郭伟和
作品数:58被引量:47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 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
何雪松
作品数:162被引量:1,771H指数:24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学 社会工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