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7篇“ 不同毒株“的相关文章
新流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不同毒株抗原检测HI抗体效价比较
2025年
为了研究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疫苗使用流行毒株免疫后,免疫鸡产生的抗体对经典毒株与流行毒株抗原的反应性,将90只肉鸡随机分成A组(1日龄首免)和B组(7日龄首免),用禽流感(H9亚型9.4.2.5a)-新城疫(基因Ⅶ型)二联灭活疫苗免疫鸡群,定期收集血清,分别用H9 Re-2和9.4.2.5a毒株抗原测定禽流感HI抗体效价,用LaSota抗原和基因Ⅶ型抗原测定新城疫HI抗体效价。结果显示:A组鸡用经典毒株Re-2和流行毒株9.4.2.5a抗原检测的母源抗体效价均较高,1与7日龄9.4.2.5a抗原的HI抗体效价均显著低于Re-2抗原(P<0.05)。28日龄时9.4.2.5a抗原的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Re-2抗原的抗体效价(P<0.05)。B组鸡1和7日龄时Re-2母源抗体效价显著高于9.4.2.5a(P<0.05)。28日龄时9.4.2.5a的抗体效价显著高于Re-2(P<0.05)。7日龄首免疫苗后,2种抗原的抗体效价离散度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趋势,9.4.2.5a的抗体离散度在7~42日龄段均低于Re-2。A组鸡在1~21日龄ND基因Ⅶ型抗原的HI抗体效价均低于LaSota抗原,且7日龄时差异显著(P<0.05)。21日龄时LaSota抗原的抗体阳性率比基因Ⅶ型高约33%,其余日龄无明显差异(P>0.05),且阳性率均在80%以上。B组鸡在7日龄时ND基因Ⅶ型HI抗体效价显著低于LaSota(P<0.05),其余日龄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效价,与检测抗原相关,免疫后抗体对不同抗原的反应差异显著,选用与疫苗匹配的抗原测定抗体可更好的评价疫苗效果;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体对基因Ⅶ型和La Sota抗原均有较好的结合反应性,对经典毒株和流行毒株感染均有保护作用。
蒋玲艳彭健波张在王林果
关键词:免疫
三重荧光PCR鉴别诊断非洲猪瘟不同毒株三种基因的检测方法
本申请涉及兽医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探针组合物、一种引物组合物以及由上述探针组合物及引物组合物构成的一种三重荧光PCR鉴别诊断非洲猪瘟不同毒株三种基因的试剂盒及相关方法,所述试剂盒包括B646L基因、CD2v基因、I...
夏应菊刘业兵张乾义徐璐赵俊杰 徐小艾徐嫄朱元源邹兴启 李芳韬赵启祖 王震
SARS-CoV-2S蛋白mRNA疫苗对不同毒株交叉中和活性的研究
2024年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感染和持续性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导致现有疫苗的有效性降低,因此人类迫切需要能够建立广谱免疫保护的有效疫苗.作者采用mRNA疫苗技术,设计了原型(Prototype)株刺突(Spike,S)蛋白mRNA疫苗(P0).在S蛋白基因序列中引入氨基酸突变位点,制备了Prototype-mut mRNA疫苗P1~P7,并对小鼠进行了免疫.结果表明,引入Q498R-Y505H-H655Y和Q498R-N501Y突变位点的S蛋白mRNA疫苗可以显著提升对Delta株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滴度(P<0.05).引入Q493R-Q498R-H655Y和Q498R-N501Y突变疫苗对Prototype、Alpha、Beta、Delta、Omicron BA.1等多个毒株的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94.0、1∶73.5、1∶32.0、1∶194.0、1∶16.0和1∶294.1、1∶294.1、1∶64.0、1∶256.0、1∶8.0.同时,引入Q493R-Q498R-H655Y、Q498R-Y505H和Q498R-Y505H-H655Y等突变疫苗对Prototype、Alpha、Beta、Delta 4种毒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到100%.通过在S蛋白mRNA疫苗中引入点突变的策略,验证了可能具有免疫逃逸或改变受体结合亲和力潜力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的引入对mRNA疫苗交叉中和活性的影响,这为提升mRNA疫苗广谱性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童菲赵蕊蕊张润芳张凤莲刘懿萱乔秋榕刘婧钏鸿云徐丽兰沈霏代小虎马雪峰宋绍辉解云洪超吴雅楠周健廖国阳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不同毒株致肺损伤的差异蛋白及铁死亡关键蛋白的表达改变
宋华雄
SARS-CoV-2不同毒株在K18-hACE2小鼠体内的毒力比较
2023年
目的通过滴鼻途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不同毒株(Prototype、Delta、Beta、Omicron BA.1)对表达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转基因小鼠K18-hACE2的感染效果。方法每种毒株设置不同梯度的攻毒剂量,采用滴鼻方式进行攻毒,每日监测小鼠体质量及存活情况,观察周期变异株Beta组为6 d,其他3组为14 d。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6分析软件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通过检测肺、脑、鼻甲组织病毒核酸载量及肺组织病变损伤情况对SARS-CoV-2不同毒株的毒力进行比较。结果Beta株毒力最强、致死性最高,最低剂量(1 CCID_(50))100%致死,LD_(50)<1 CCID_(50);Delta、Prototype和Omicron BA.1株的LD_(50)分别为0.52、0.60和52.92 CCID_(50)。不同毒株感染后各剂量组小鼠的肺组织病毒核酸拷贝数随着攻毒剂量的增加而呈整体递增趋势,死亡小鼠的脑组织病毒拷贝数可达10^(8)~10^(11)copies/mL,感染不同毒株各剂量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SARS-CoV-2不同毒株在K18-hACE2小鼠体内的毒力Beta>Delta>Prototype>Omicron BA.1。
张秋王如玉范慧芬孙凯丽刘元浪夏云翔徐秀丽卢佳李新国
关键词:半数致死量病理检测
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不同毒株的细胞培养及主要衣壳蛋白基因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2018—2020年所检出的15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4代才可引起MFF-1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15代次的FD201807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3 d,第15代次的SA201808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株与FD201807株的mcp序列存在21个碱基差异,二者的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yellowcroakeriridovirus,LYCIV)LYCIVZhoushan(GenBank: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LMIV)(GenBank:MH577517.1)相近。15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株聚类;3株与FD201807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杨西西池洪树郑在予刘晓东罗潘潘许斌福陈秀霞龚晖
关键词:大黄鱼细胞培养
新型冠状病毒不同毒株初次或再次感染金黄地鼠后诱导的免疫反应
2023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原型(Prototype)株、德尔塔(Delta)株及奥密克戎BA.1(Omicron BA.1)株在叙利亚金黄地鼠中初次感染和再感染的免疫反应和交叉保护效果。方法30只5~6周龄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初次感染组和再次感染组。初次感染组为腹腔感染SARS-CoV-2 Prototype、Delta或Omicron BA.1株,每种毒株感染5只地鼠。感染后第2、4、7、9、14天收集地鼠眼眶静脉丛血清样本,检测中和抗体水平;感染后第14天安乐死地鼠并收集动物肺、鼻甲组织检测病毒拷贝数。再次感染组在感染后第14天再次腹腔感染同类型毒株,并在再次感染后第14天安乐死地鼠并收集动物肺、鼻甲组织和血清样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动物体质量。结果初次感染组中,所有感染组动物的体质量都增加,Omicron BA.1、Delta、Prototype感染组动物体质量分别由感染前的(101.29±9.13)、(109.04±2.08)、(113.51±3.19)g增加至感染后第14天的(142.67±7.34)、(150.48±9.36)、(144.96±7.34)g,分别增加了41.55%、38.04%和27.68%;初次感染组从第7天开始所有感染组均可检测到相应的中和抗体。除Omicron BA.1感染组在第14天中和抗体水平下降外,Prototype和Delta感染组抗体水平逐渐增加。在第14天时,Prototype、Delta和Omicron BA.1感染后诱导的动物体内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499、844和48。Prototype、Delta和Omicron BA.1毒株再次感染组动物体质量增加(分别增加12.65%、12.60%和14.12%)都小于初次感染组,Prototype、Delta再次感染组地鼠的肺和鼻甲组织中的病毒拷贝数[M(Q_(25),Q_(75))]分别为3.17(2.77,3.83),3.03(2.58,3.51),0(0,3.68)和4.40(3.50,4.91);Omicron BA.1感染组病毒载量为阴性且显著降低(P<0.01)。Prototype和Delta之间有较强的交叉免疫原性,Prototype和Delta对Omicron BA.1变异株的交叉反应性较弱。结论Omicron新变异株具有较�
徐秀丽孙凯丽王如玉范慧芬夏云翔张秋卢佳李新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的CT表现演变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特点,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75例原始株、130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和562例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不同毒株CT表现及变化规律。结果:Omicron组中的轻型患者比例(499例,88.79%)明显多于原始株组(9例,12.00%)和Delta组(47例,36.15%)。相对于原始株组,Delta组轻型患者发生率较高(47例,36.15%vs.9例,12.00%),重症发生率较低(14例,16.87%vs.19例,28.79%)。96.97%(64例)原始株组病例,93.98%(78例)Delta组病例,98.41%(62例)Omicron组病例初次CT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磨玻璃影形态和分布方面,19.05%(12例)Omicron组病例表现为腺泡结节磨玻璃影,明显多于原始株组(3.03%,2例)及Delta组(3.61%,3例),3组病例病灶主要沿胸膜下分布,但Omicron组较原始株组及Delta组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比例更高。在伴随征象方面,初次CT中伴随实变和条索比例较低,原始株组、Delta组及Omicron组病例伴随实变比例分别为3.03%(2例),6.02%(5例)和5.00%(1例);伴随条索比例分别为12.12%(8例),15.66%(13例)和20.00%(4例)。原始株组和Delta组病程中病灶影像学表现会出现变化,原始株组39.39%(26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53.03%(35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Delta组44.58%(37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61.45%(5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Omicron组34.38%(1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71.88%(23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二者同样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原始株组、Delta组和Omicron组病例病灶明显吸收距发病时间中位天数分别为16、16和9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变随临床病�
刘瑞武婷婷勾少波薛瑞红贾燕茹柴军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5种抗新型冠状病毒化学药物针对不同毒株的细胞水平药效学比较
2022年
目的探究并比较5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EIDD-1931、瑞德西韦、PF-07321332、氯喹和羟氯喹)基于不同毒株的非临床药物作用效果。方法分别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获得了药物的体外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_(50))及对4种新冠毒株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比较药物选择指数(SI)。结果EIDD-1931、瑞德西韦、PF-07321332、氯喹和羟氯喹均显示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效果。其中瑞德西韦对于野生株的SI值为112.593,较高于其他4种药物。对于Beta株,羟氯喹的抑制效果最佳,SI值为133.925。对于Delta株,EIDD-1931和羟氯喹的抑制效果较高于其他3种药物,SI值分别为119.586和219.337。对于Omicron BA.1株,瑞德西韦、PF-07321332和羟氯喹的抑制效果均较高,SI值分别为186.553、270.120和337.666。结论同种药物对于不同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病毒抑制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提供了相同条件下的对照药物数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药物实验奠定基础。
刘小可但德苗杜洪桥卢佳李新国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氯喹羟氯喹
口蹄疫A型病毒不同毒株抗原反应性
2021年
旨在对口蹄疫A型病毒(FMDV)3种毒株制备的不同抗原进行反应性比较分析,筛选最合适的免疫学诊断抗原,为进一步研究利用该抗原进行血清学诊断奠定基础。分别选择AF/72毒株、Re-A/WH/09毒株制备纯化146S抗原和VP1表达蛋白以及A/GD/MM/13毒株VP1表达蛋白作为备选抗原,利用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GICA),对100份背景清晰的田间样本血清进行平行检测,比较不同抗原的反应性。结果显示,A/GD/MM/13株抗原活性最低,间接ELISA方法检测AF/72株、Re-A/WH/09株纯化146S抗原和VP1表达蛋白对于A型阳性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0.00%、86.67%、78.33%和76.67%,与O型、Asia1型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特异性结果分别为95.00%、87.50%、75.00%和70.00%。GICA方法检测AF/72株、Re-A/WH/09株纯化146S抗原对于A型阳性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5.00%和83.33%,与O型、Asia1型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特异性结果分别为92.50%和87.50%。本研究通过FMDV-A型不同毒株抗原反应性的比较试验证实,AF/72株纯化146S抗原在间接ELISA和GICA 2种方法中均显示更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且在纯化过程中,收获量更多、浓度更高,为最合适的诊断用抗原,所建立的诊断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检测结果。
孙燕燕陈夏辉李昕林密李峰松贺华丽包艳芳杨光蒋韬
关键词:抗原反应性间接ELISA免疫层析法

相关作者

曹守春
作品数:73被引量:32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 人用狂犬病疫苗 免疫原性 糖蛋白
李成
作品数:66被引量:21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主题:电镜技术 电镜 病毒 电子显微镜 鸡病
石磊泰
作品数:71被引量:10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人用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 CT
李加
作品数:57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 人用狂犬病疫苗 免疫原性 狂犬病疫苗
俞永新
作品数:292被引量:1,389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主题: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病毒 减毒株 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