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3篇“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文章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胫骨横向骨搬移(TTBT)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效果,及其对血清内皮损伤因子、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石家庄平安医院收治的下肢TAO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2例下肢TAO患者分为TTBT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术,TTBT组接受TTBT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温度恢复时间、皮肤颜色恢复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半年患肢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距离,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素B2(TXB2)等内皮损伤因子,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去甲肾上腺素(NE)等疼痛因子水平。结果TTBT组皮肤温度恢复时间、皮肤颜色恢复时间分别为(10.36±1.32)、(5.07±0.53)d,短于对照组的(12.45±1.50)、(6.28±0.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TTBT组患肢ABI、间歇性跛行距离分别为0.86±0.11、(2546.52±258.28)m,大于对照组的0.77±0.09、(2103.06±226.23)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TTBT组血清VEGF、HIF-1α、vWF、TXB2水平分别为(36.87±3.98)ng/L、(2.64±0.29)ng/L、(149.97±17.62)%、(140.38±17.62)ng/L,低于对照组的(44.09±4.82)ng/L、(3.17±0.34)ng/L、(186.50±21.08)%、(178.95±20.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TTBT组血清5-HT、SP、NE水平分别为(0.24±0.03)μmol/mL、(1.51±0.17)pg/mL、(60.37±6.41)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0.31±0.05)μmol/mL、(1.87±0.21)pg/mL、(75.25±9.1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BT治疗下肢TAO可重建下肢远端侧支循环,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局部缺血状况,促进患者皮肤恢复,增强患者运动功能,降低疼痛因子、内皮损伤因子水平。
- 高剑波张峰李飞董立潮王静砉
- 关键词: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术后恢复
-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2023年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节段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主要侵及四肢的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目前,下肢TAO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动脉重建术、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等多种术式。这些手术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优势。目前,治疗TAO的手术方式在不断创新中,治疗效果也不断提高,但临床对于各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优劣仍存在一定争议。
- 潘建立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手术
-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20-06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6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术后第3~5 d开始进行骨搬移,每天向外搬移1 mm(分4次进行,每次0.25 mm),搬移14 d后原位置停留3 d,然后按照相反方向、相同速度往回搬移14 d,此时注意复查X线片观察胫骨开窗骨块位置。结果 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68例术后3个月复查下肢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与术前对比患肢微循环再生、重建丰富,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本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足部皮温、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可改善患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在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祖涛石守印蔡昱车立新孙俊刚
- 关键词: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固定架
- 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黔西南州中医院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随访至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踝肱指数(ABI)、最大步行距离、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高于对照组,最大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肢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
- 陈宏李辉俊王家合高华银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液流变学疼痛生活质量
-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血管外科收治的88例下肢TAO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2例)单独接受前列地尔治疗,试验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加曲班,治疗周期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8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BI、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D-D、Fib、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ABI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TAO的效果较好,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柴昊刘安康李骞于朝洋王金亮樊崇亮宋燕
- 关键词: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阿加曲班前列地尔
- 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2年
- 探究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人。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均较高,经皮氧分压、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静脉血流量、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 姬健伟
-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疗效
- 序贯法内膜剥脱术结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观察
- 2022年
-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序贯法内膜剥脱术联合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价值。方法:样本为我院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总计纳入60例,研究时间设定在2020.8-2021.8,分组对策是系统抽样,组别是常规组、讨论组,30例/组,序贯法内膜剥脱术治疗常规组,腰交感神经节切除联合序贯法内膜剥脱术方案治疗讨论组,比较治疗效果、改善症状用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效果比较,讨论组的踝肱指数较常规组高,下肢动脉闭塞分级较常规组低,组间对比P值<0.05;改善症状用时比较,讨论组改善症状的时间较常规组少,组间对比P值<0.05;临床治疗疗效比较,讨论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较常规组高,组间对比P值<0.05;术后并发症比较,讨论组总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组发生率低,组间对比P值<0.05。结论:临床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时,对患者实施序贯法内膜剥脱术方案的同时,再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疗法,可以增加临床治疗有效性,病情严重程度下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联合治疗方案。
- 鉴涛陈鋆
- 关键词:并发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准分子激光销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销蚀术(ELA)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于2020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ELA治疗的20例下肢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所有患肢手术前后的手术成功率,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的保肢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Rutherford分级情况.观察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例下肢TAO患者共24条肢体均接受了ELA加或不加普通球囊扩张治疗.24条患肢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经随访,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90%.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45±0.61)分和(0.85±0.75)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5.75±1.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的Rutherford分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LA用于治疗下肢TAO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唐加热克张传阳介纳杨建平李阳阳管圣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腔内治疗
- 内膜剥脱术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内膜剥脱术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T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一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单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内膜剥脱术,联合治疗组在单一治疗组基础上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患肢冷感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患肢冷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联合治疗组VAS评分、患肢冷感评分低于单一治疗组,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BI、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ABI高于单一治疗组,Rutherford分级低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0.71%)与单一治疗组(6.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膜剥脱术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下肢TAO可减轻疼痛,调节下肢动脉血供,改善肢体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 胡威龙张小兵
-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膜剥脱术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20例,均为男性。年龄31~56岁,中位数38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均有吸烟史,吸烟时间5~33年,中位数21年;吸烟量每日5~60支,中位数35支。均经正规非手术或其他手术治疗无效。均有下肢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下肢单纯溃疡6例,单纯坏疽9例,溃疡和坏疽5例。病程1~7年,中位数3年。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测量跛行距离、足趾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平卧位休息1 h后患肢静息痛程度,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69个月,中位数40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的跛行距离较术前增加[(120±20)m,(1320±531)m,t=10.053,P=0.001]、足趾皮肤温度较术前增高[(28.79±0.58)℃,(32.22±1.01)℃,t=15.188,P=0.001]、踝肱指数较术前增大(0.44±0.03,0.84±0.09,t=23.150,P=0.001)、患肢静息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5.30±1.78)分,(1.30±1.21)分,t=10.066,P=0.001]。20例患者中17例创面愈合,愈合时间(3.6±2.7)个月;3例创面未愈合,其中1例经加强换药后创面最终愈合,1例术后3个月因足部缺血症状加重行小腿中上段截肢术,1例因截骨块感染自行在其他医院摘除骨块后行截肢术。至末次随访时,所有已愈合的溃疡或坏疽均未复发,均未出现胫骨骨折、钉道感染、截骨块延迟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以减轻患肢疼痛症状、增加跛行距离、提高足趾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有利于创面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 杨思捷陈炎邝晓聪庄胜何立环镇普祥聂新宇刘光炜李山郎苏宏杰丁毅钟兆伟冼呈花奇凯
- 关键词: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胫骨骨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