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81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相关文章
- 一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血管闭塞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血管闭塞的中药组合物和制备方法,其中,该组合物按重量份包括如下组分:葛根12‑18份;黄连8‑12份;莪术8‑12份;鸡血藤12‑18份;地龙8‑12份;桂枝8‑12份。本发明提供的...
- 王培利马鲁波刘剑刚邹本良金沐阳李天天张露严明煜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五期衍化及辨治
- 2024年
- 气府、卫总管、气管构成气流动的网络;血府、荣总管、血管构成血流行的体系。气管之跳动,血管之静谧为脉之阴阳两种状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分为五期,首先,风寒外侵为初病之源,此期病机特点为风寒扰卫,寒凝络脉;其次,寒攻卫损为进展之因,此期病机特点为邪亢卫挫,寒伤卫阳;再次,营脉遏郁为内伤之核,此期病机特点为卫败营伤,瘀血停脉;从次,热灼阴亏为病变之枢,此期病机特点为营瘀生热,灼脉伤津;最后,毒滞脉溃为终末之根,此期病机特点为津灼化毒,脉溃阴竭。此五期衍化皆与气血脉及营卫相关,尤其在内伤之核阶段,营脉瘀遏是病机转折点,故而治疗上倡导以复卫总管、荣总管之功而调营卫,益气充营以畅经脉,进而截断病程,转危为安。通过调气、复卫、固营、合脉,最终达到清虚和畅,透达营卫的目的。
- 雷天浩闫英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 下肢带状疱疹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例
- 2024年
-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影响皮肤和神经的感染性疾病,呈带状分布,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疼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部位常位于一侧胸部、三叉神经(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20%,骶尾部占2%~8%,其他部位占﹤1%~([2])。带状疱疹位于下肢且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较为少见,现结合既往文献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史国鑫安君赵雯马东明金成洙
- 关键词:带状疱疹动脉硬化下肢闭塞症
- 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随着医学的不断进展,中医治疗在多种疾病的技术迅猛发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也有不俗疗效,展现出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兹为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技术进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本文总结近三年文献对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石晓辉廖梓文黄伟泰邓柏杨
- 关键词:脱疽中医药
- 顾步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溃疡80例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并总结顾步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溃疡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下肢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顾步汤组(n=39)和对照组(n=41)。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情况、治疗4周后踝肱指数和双侧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治疗、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的比例、采取理疗措施和负压吸引措施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顾步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和双侧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顾步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治疗期间,顾步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顾步汤辅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下肢溃疡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 刘莺吴玉泉李志刚郭泳君
-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溃疡疗效安全性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9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1)和对照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手术相关信息以及术后随访期间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吸烟、糖尿病及二次介入手术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年龄≥65岁)、糖尿病、吸烟及二次介入手术均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种因素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包括年龄、糖尿病、吸烟及靶病变二次介入手术,临床中应据此筛查术前高危患者,并对此类患者强化药物治疗和术后随访。
- 郭旭曹水英张冬燕闫鹤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再狭窄
- 药物洗脱支架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KD)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行DES治疗的53例PAD-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6、12个月靶病变通畅情况、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有无不良事件,分析不同外周动脉钙化评分系统(PACSS分级)患者靶血管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术后3、6、12个月,靶病变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57%(48/53)、86.79%(46/53)、81.13%(43/53),不同PACSS分级患者随访期间靶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6.23%(51/53)、88.68%(47/53)、84.91%(45/53),不同PACSS分级患者随访期间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溃疡愈合率为82.50%(33/40),平均溃疡愈合时间(4.22±0.18)个月。不同PACSS分级患者靶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S治疗下肢PAD合并CKD患者安全、有效,且通畅性随着PACSS分级的增高而降低。
- 王煜杰李志娟李旭东石波杨淼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药物洗脱支架血管钙化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该院收治的82例下肢ASO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研究组则采用DCB行PTA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血管功能指标(靶动脉狭窄率和踝肱指数)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靶动脉再狭窄、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36/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靶动脉狭窄率低于术前,踝肱指数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靶动脉再狭窄、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4.63%、7.32%,低于对照组的53.66%、3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治疗下肢ASO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药物洗脱支架相当,均能有效恢复血管内径和踝肱指数,但DCB可提高远期疗效,降低术后1年靶动脉再狭窄和血运重建发生率。
- 王瞻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踝肱指数
- 鹿茸多肽通过SDF-1α/CXCR4轴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鹿茸多肽通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趋化因子受体(CXCR4)轴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促进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并离断大鼠股动脉及分支造成肢体缺血、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作大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将10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鹿茸多肽低剂量组、鹿茸多中剂量肽组、鹿茸多肽高剂量组、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低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中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鹿茸多肽高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将空白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胃等容量蒸馏水。鹿茸多肽低、中、高剂量组+抑制剂LY294002组先行腹腔注射再灌胃,于造模完第1天开始给药,每日1次,28 d后处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后外周血、骨髓中造血干细胞(CD 34+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给药后患侧腓肠肌SDF-1α、PI3K的阳性细胞数比例。结果:造血干细胞(CD 34+细胞)比例模型组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其中鹿茸多肽低剂量组较鹿茸多肽低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鹿茸多肽中剂量组较鹿茸多肽中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鹿茸多肽高剂量组较鹿茸多肽高剂量+抑制剂LY294002组阳性细胞比例升高(P<0.05);给药组SDF-1α、PI3K的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及抑制组(P<0.05),鹿茸多肽中剂量组高于鹿茸多肽低剂量组(P<0.05),鹿茸多肽高剂量组高于鹿茸多肽高剂量组+LY294002组(P<0.05)。结论:鹿茸多肽通过SDF-1α/CXCR4轴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了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及分化、PAD血管新生。
- 丁爱国王雁彬李廷荃李子娟王继尧曹佳颖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鹿茸多肽内皮祖细胞
- 四位当代名医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思想被引量:6
- 2023年
- 整理奚九一、陈淑长、崔公让、庞鹤四位当代脉管病中西医名家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思想,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 王前李沛瑾李光宗付常庚顾汉程樊炜静王品一原方杨宝钟
-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脱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