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4篇“ 上臂内侧“的相关文章
- 上臂内侧Merkel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 2022年
-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种罕见的、呈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原发性皮肤肿瘤,通常表现为无症状、生长迅速的斑块或结节,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日光暴露部位,具有很高的转移率和死亡率。由于MCC患者较少发生皮肤溃疡性改变,且不同部位的多处病变也很少出现,使MCC与皮肤的其他病变难以鉴别,容易误诊。本研究报道1例发生在右上臂内侧(非日光暴露部位)的MCC患者,并对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陈宁李桂香
- 关键词:MERKEL细胞癌神经内分泌分化上臂内侧无症状皮肤溃疡转移率
- 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应用背部岛状皮瓣或肌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 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的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头颈部皮肤与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
- 汪淼
- 关键词:肌皮瓣
- 文献传递
- 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应用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臂供区缺损11例。采用近端蒂上臂内侧皮瓣修复3例,远端蒂上臂内侧皮瓣修复8例。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遗留缺损面积为12 cm×7 cm^15 cm×11 cm。预扩张上臂内侧皮瓣面积为18 cm×8 cm^27 cm×14 cm;背部组织瓣切取面积为16 cm×7 cm^22 cm×10 cm。所有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受区及供区均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1~18个月,转移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厚度均与受区皮肤相似,患者对头面部、上臂内侧和背部供瓣区的美学形态均较满意。结论在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可同期切取一个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既能保证足够的组织量,又能确保供区的美学修复,从而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 汪淼刘元波朱珊臧梦青陈博李杉珊韩婷璐
- 上臂内侧皮瓣的血供基础及临床应用进展
- 2020年
- 上臂内侧皮瓣常应用于面颈部等区域的软组织重建。但上臂内侧复杂的血管解剖、有限的供区面积等因素限制了上臂内侧皮瓣的广泛应用。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及组织扩张技术的应用,上臂内侧再次成为修复重建的良好供区。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上臂内侧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并分析上臂内侧皮瓣临床应用优势及发展障碍。
- 岳帅鞠孟然
- 上臂内侧肌间隔穿支血管分布规律及其皮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肌间隔穿支的分布规律及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4年3月至201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39例患者45侧上臂进行术中观测.建立坐标系,设肱骨内上髁为原点,以肱骨内上髁与腋窝顶点连线为y轴,设上臂全长的相对值为1.将上臂三等分,设近、中、远三等分段分别为A区、B区、C区,统计分析各区穿支的分布情况.以肌间隔穿支为血供基础,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手部、腋窝、肘关节、胸壁等软组织缺损.结果平均4.6条穿支排列分布于上臂内侧肌间隔,A、B、C区穿支在y轴的相对位置分别为0.87±0.08、0.50±0.09和0.20±0.06,出现率分别为95.6%、100%和86.7%.共切取45块皮瓣,直接远位皮瓣30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15块,皮瓣大小平均为18.7 cm×8.1 cm,穿支蒂长平均为3.1 cm.术后,1块直接远位皮瓣断蒂术后6 h出现血肿,行血肿清除术,皮瓣成活;1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出现远端1/3部分坏死,予以清创后,转移局部皮瓣进行修复;2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术后出现静脉淤血,经保守治疗后完全缓解,皮瓣全部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出现明显的供区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供、受区瘢痕未见明显增生,恶性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瘢痕挛缩患者局部功能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上臂内侧的三等分段内均存在较恒定的肌间隔穿支,设计上臂内侧穿支皮瓣,可用于全身多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薛兵建臧梦青陈博朱珊李杉珊张健华刘元波
- 关键词:上臂穿支皮瓣修复外科手术
- 上臂内侧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总结采用上臂内侧双叶游离皮瓣修复手部2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7例手部2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肌腱外露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41岁。每处缺损面积为3.0cm×1.5cm^6.0cm×3.0cm,采用上臂内侧双叶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单叶面积为4.0cm×2.0cm^8.0cm×3.5cm,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测量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本组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形较佳;供区无明显瘢痕,肘关节功能正常。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手尺侧麻木,经营养神经、局部理疗等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5~8.0mm,手功能评定获优3例、良3例、中1例。结论上臂内侧双叶游离皮瓣质地、外观较佳,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手部2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 黎章灿郑大伟齐伟亚朱辉石荣剑寿奎水
- 关键词:外科皮瓣
- 上臂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初探
- 研究目的:上臂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上臂内侧皮瓣用于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患者5...
- 李思悦张思恩廖贵清
- 关键词:上臂内侧游离皮瓣口腔颌面缺损
- 文献传递
- 上臂内侧肌间隔穿支血管分布规律及其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肌间隔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主要来源、以及不同穿支体区之间的吻合情况。探讨以肌间隔穿支为血供基础的上臂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创新术式。探讨吲哚菁绿SPY成像技术在上臂内侧皮瓣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①临床...
- 薛兵建
- 文献传递
- 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外伤后鼻缺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皮瓣在外伤后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4月-2015年3月,对19例外伤后鼻缺损患者,采用上臂内侧带蒂皮瓣、上臂内侧皮管、上臂内侧预制皮瓣移植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鼻修复后外形、鼻部皮肤颜色与质地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术后经1~3年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移植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鼻外形满意。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运丰富,转移灵活,术后移植部位外形良好,厚度适中,自然美观。
- 宋玫刘毅张鲜英李世龙
- 关键词:带蒂皮瓣预制皮瓣皮管鼻缺损
- 游离上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1
- 2017年
- 1983年,杨增年等对尺侧上副动脉的走行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提出尺侧上副动脉是臂内侧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穿支皮瓣的应用逐渐成熟,以尺侧上副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穿支及肌皮穿支为血供的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我们采用游离上臂内侧穿支皮瓣修复23例手部软组织缺损,取得较好效果.
- 卜凡玉薛明宇强力黄军周晓沈小芳
- 关键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上臂内侧手部软组织缺损尺侧上副动脉
相关作者
- 谷廷敏

- 作品数:207被引量:25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创面愈合 创面 腋臭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脂肪抽吸
- 常冬青

- 作品数:143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腋臭 脂肪抽吸 小切口 手术方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杨蓉娅

- 作品数:621被引量:1,31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阿萨希毛孢子菌 疗效观察 面部 皮肤 激光治疗
- 常春娟

- 作品数:29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
- 研究主题:吸入性损伤 结核性溃疡 真皮瓣 面颈部 全厚皮
- 马显杰

- 作品数:282被引量:1,401H指数:21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研究主题:瘢痕 扩张术 皮瓣 皮瓣修复 胸三角皮瓣